2022-09-27发布于广东
在ZWA的校园里,你总能在篮球场上看到一个健壮的身影,年纪稍长,却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他不仅是一位学术成果丰硕、教育经验过人的探索者和领路人,私下里,更以平和朴素的大家风范、良师益友的长者姿态,为同学们所敬爱拥戴,为老师所钦佩追随。
I want to see myself as a student.
Keep learning,
keep improving,
keep your eyes and ears open.
......
“正能量”,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词。Dirk坦言:如今的学生信息来源很广阔,每个学生都像一个小大人一样,背负了过多的成长负担。学生容易被负面的东西所影响。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是他最想做的事情。而Dirk本人就是一个合格的“正能量”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传播正能量,从师道师德做起,这也是Dirk对自己的一贯要求。作为一位育人10余载,桃李满园的乐道者来说,那些启发学生心智、点拨心灵的老师,才会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感恩。教师并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问及怎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理想的?Dirk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知识的传授只是育人的一部分,用自己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感情投入去打动学生,待学生如亲人,这样的师生关系,既经得住时间考验,也能让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是想从事这一个行业的。我的第一个工作其实是想申请一个培训机构的“图书编辑”的。但是在经历面试之后那个机构开始忽悠我去当讲师,然后我就稀里糊涂的走上了这条道路。
我个人是一个比较幼稚或者说中二的人,这样反而能和初中以上年龄段的学生兼容的比较好。再加上可能我外婆是学校校长,从小耳濡目染,遗传到了某些教书的基因吧。
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用自己的劳动赚钱养活自己嘛。但是久而久之,可能内心的基因被逐渐激活了。在和各式各样的同学进行接触之后,感觉自己越来越享受这种工作的模式和环境了。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同学们前进,这种快乐可能就是教师的效能感吧。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学习的人,这也和教师相性中的终身学习非常匹配。于是就选择了这个职业了。
Dirk老师课堂瞬间
国际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自由度非常高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学习方面,可以做到个人定制化的模式,以个人需要为绝对引导。那么在这个上限极高,下限极低的学习模式下,如何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确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就显得及其的重要。在这个模式下,老师和学生不再是像是传统学校的师生关系,而是一种朋友的引导以及帮助的关系。在有了这个思维的转换前提下,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大的发掘出自己身上所蕴含的潜能。
因为我是一个非常喜欢与学生交流并且倾听学生的事情的人,所以很多我教授过的学生,即使过了很久也会一直保持联系。
当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2012年的时候,我曾经在某知名机构的时候去中山外国语学校外派上课,那个班一共只有四个女生,跟我上课的时候相处的比较融洽。但是课程比较短,只有四次课就结束了我们的缘分。
2015年当时我遇到人生中的一些事情,整个人非常Emo,甚至怀疑过自己是否要继续从事这个行业。当时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她们po了自己录取的学校,于是习惯性的点了个赞。然后她们四个就在下面艾特我开始留言了,其中有一句话:“我们一直都是你的学生啊!”当时看到这句话之后我沉思了很久,回复了一个笑脸。
这可能是我能够一直从事这个行业的动力源泉了吧!
Dirk老师带领学生TEAM项目
很多。这个年龄的学生具有超乎想象的创造力和活力。
无论是他们对于自己人生的思考,新的生活方式都非常新颖。作为教师就是要不断吸收不断接纳学生的特点,从而思索自己是否有需要更新的地方,才能更好的融入学生的环境中。
确切的说,没有。而且我并不认为学生被名校录取这件事情是老师的功劳。
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被名校录取的前提,是这个学生自身的因素。无论是什么老师都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
学生自己要有清晰的目的,明确的职业规划。以此作为基准进行对于自己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计划,这样才能完成高中阶段的蜕变。
当然,坚韧力和持久力也是这场拉锯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作为老师,我们只是推波助澜的搭了一把手。
Dirk老师参加英语周精彩瞬间
一如既往。和学生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了解学生们的思想以及想法,融入其中并且慢慢引导向他自己的目标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换句话说,能当他们的人梯已经足够荣幸了。
其实这句话的源头起源于某个翻译字幕组,翻译的时候翻到一个片段,里面的字幕显示:“对不起前面的翻译都是我编的。”从而成为了一个非常知名的梗。
当然我喜欢这句话的原因在于,我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非常被动的,一切都是以老师的教授为主。而由于国际教育体系的差异,我更愿意让学生去锻炼批判性思维,而不是盲从于他们所认为的权威。在这个基础上我会经常性的对于他们的一些正确答案进行一些反问:真的嘛?是这样的嘛?而学生的反应基本就是老师一开始反问,就开始对自己的答案产生怀疑从而否定自己的答案。这样肯定是达不到训练的效果的。于是我就会淡化我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的形象。我更愿意降低自己的位置与他们作为朋友,然后以朋友的姿态引导他们进行学习。那么“我不会”这句话就更多的被我使用在了我的课堂当中,从而被同学们所熟知。
“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你要努力,我才能帮你“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