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都挺好》显露原生家庭教育弊端,后期培养可以修复吗?

2019-03-15

关注

最近大火大热的《都挺好》把所有人都引入对原生家庭的关注上,多年前编剧圈就有一个语言,谁能抓住中国式父母对子女的祸害这个痛点,谁就能制造爆款。

这句话真的应验了。

大家不停地通过豆瓣、微信、微博一遍遍讨论成长环境,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这一切真的只是宿命吗,到底有没有可能在以后的生命时光中逃离掉这种桎梏带来的影响呢。

我们先来回顾下剧情。

剧一开篇,就是苏家老母亲去世,明哲、明成、明玉兄妹三个回来奔丧。但奇怪的是,姚晨演的苏明玉对母亲的丧事从始至终都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似乎去世的不是她自己的妈。

连大哥明哲都看不下去了,

兄妹三个陪老父亲聊天,明玉也是一直看手机,根本不理不问。二嫂端过来杯咖啡,她像是对待服务员一样回了句:“咖啡不错”,就再没有话。

一家人相处亲疏界限如此明显,后面的剧情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画面转回10年前,那时的明玉正在备战高考,大哥明哲考上了美国名校斯坦福,却面临着高昂的生活费,妈妈直接不经商量就把明玉的房间卖了,给哥哥凑钱;

明成出去旅游张嘴就要2000块钱,妈妈连眼睛都不眨。而明玉想报学校里的冲刺班,要个1000块钱,却被妈妈无情驳回;

重男轻女的表现淋漓尽致。

而明玉就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愤怒地离家出走。却在十年之后,母亲突然离世的消息将她召回家中面对一堆烂摊子。

在剧情的发展下,你能看到原生家庭对明玉整个性格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小到大活在“重男轻女”的阴影里,被忽视、被牺牲,最终一怒之下与家庭决裂的女孩,十几年后,成了全家最有出息的那一个。

这部戏拍的也是非常深入人心了,被顶得最高的评论是这么写的:“千万不要大团圆结局,千万不要!

《都挺好》的原著小说的结尾处,苏明玉感叹到:“亲情是捡不回来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她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别把自己再搭进去就好。

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原生家庭的伤害魔咒到底有没有可能逃脱掉呢,如何舔舐伤口获得新生呢?

三个关键词,也许是破解“魔咒”的有力武器

一是情境。不同的情境,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果说原生家庭是一个情境,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情境绝不止这一个。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情境里切换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模式和情感,通过在其他情境中处理的良性关系来处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二是模式。家庭关系、模式的形成与变更,父母并不是唯一的主导,而且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也会慢慢拥有一部分的主导权。当我们意识到在家庭中的僵化模式时,我们可以先尝试一个微小的改变,然后看看这个改变带来了什么。当模式发生改变的时候,整个家庭都会有新的体验。

三是弹性。人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弹性,能够帮助我们适应环境的压力及变化。正因心理弹性的存在,有时我们以为自己受到的伤害,可能并没有想像中那么严重,那么,恢复起来也并不是那么困难。

自我分化,是成长过程中的人生任务,也许会很容易,也许会很困难,当我们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意识到父母也有其局限指出,并分开爱与责任时,也许就是变化的开始。并非每个家长都是“有毒”的爸妈,大部分父母也不是存心做出一些举动对孩子造成伤害。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