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清明节带娃必备指南,这些知识你都掌握了吗?

2019-04-01

关注

清明时节雨纷纷,公园景点全是人。还有四天就是清明假期,家长们肯定是在规划如何溜娃了。带娃路上当然是应该给娃讲讲这清明节的事情,没点知识储备,娃的三两个问题就会把你搞崩溃。比如娃会问你为什么要少纸钱啊,为什么要吃青团,就连为什么要踏青都会问上一问。

我们帮你整理了这套清明节答疑必备指南,家长们做好笔记吧。

清明节为什么要烧纸钱?

每逢清明,或其它一些死者的纪念日,人们总要为死去的亲人烧纸钱。人们相信,纸钱就是死者另一个世界里的钱,多烧一些纸钱,死者在那个世界里才会有钱用。其实是一种对死者的悼念。

中国古时就有“事死如事生”的说法,毕竟死后也要精致地生活,墓葬可马虎不得。摆放众多陪葬品,希望死者延续生时的荣华。早在汉代,陪葬品中就有钱币了。那时用的可是实实在在的真钱。

大约从魏晋时期开始,人们逐渐用纸钱陪葬。现在出殡的时候还会撒纸钱。把纸钱撒在路上、河里,沿路的鬼神拿到了钱,就不会为难死者了。所以,这笔钱其实是买路钱。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青?

清明一到春回大地,精神气爽,一年的劳作从此开始,春耕春种,开始忙碌。祭拜祖先,追忆先人,也在同时进行。《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一书中曾写道:“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就是说,到了这时,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茂。因此,民间早就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说法。

踏青是一种忙里偷闲的放松,它最能唤起童心的回归。冬日里,活动空间狭小逼仄,心灵像一颗裹得严严实实的茧,难以舒展。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偷得浮生半日闲”,卸却一切俗务,携一家老小或三五好友,去郊野寻觅春天芳踪。

融入自然,看蓝天白云,闻菜花香,听燕子呢喃,沐浴春光里,徜徉在乡间的小路上,随手摘片柳叶,放在唇上,吹出一曲欢乐颂;高兴了,不妨脱下鞋子,赤脚踏在泥土上,对天吼几声;累了,打个滚,就地躺下。

如此放浪形骸,神游八极,让机体吐故纳新,不但赏心悦目,还能使人胸怀开阔。

《后汉书》上记载:“农历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一句话,上巳节那天,也就是农历三月三日,大家伙会在河里洗澡搓灰大保健,以保平安。

你可能纳闷了,上巳节?咋没听说清明节呢?

因为清明节是后来才有的。汉朝时才确立了清明这个节气,不过那时清明还不是个节日。魏晋时期先有了寒食节,寒食节就在清明节气前一两天。直到唐朝,清明才与寒食节合并。

唐代《开元礼》里头说:“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天。”

三天假啊,唐朝人民都玩疯了,有的斗鸡,有的踢足球,有的打马球,有的荡秋千... ...这些都流传下来,成了清明习俗。

清明节吃什么?

有人踏春,有人“挖春”。公园里,山坡上,不时能见到一手拿铲子,一手拎塑料袋,寻寻觅觅,为了尝一口春天的味道累断脖子的人。没人能抵抗的了荠菜那神秘、悠远又充满异域风情的味道。

古代在江南,人们就要包荠菜馄饨过清明节。在闽东地区,春天吃了荠菜饭就能一年不长疥疮。

除了荠菜,还不得不说到另一种春天的味道——青团。

在人工色素出现以前,青团是被麦浆草或者艾草的汁液染绿的。麦浆草清明而生,过则难觅,便有了清明时节吃青团的习俗。

青团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据说,在春秋战国时代,晋文公为了纪念“割肉奉君”的介子推,讲清明前一天定为“寒食节”。所谓“寒食”,就是不生火烧饭,只吃冷食。类似青团的食物从那时就有了。

还有更离奇的传闻。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

他顿时心生一计,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