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3个儿子考进斯坦福,这位歌星妈妈给出了教育孩子的10个目标

2019-04-09

关注

最左边的这个女士,是这三个男孩的妈妈。她叫陈美龄,出生在香港,是一名歌手,今年63岁了。

可能提起她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她在我们父辈们的那个年代确实很红。1983年,她和张国荣一起获得香港金唱片奖。她的人气和邓丽君不相上下,在日本,当时她的知名度不逊于山口百惠,连现任日本首相都是她的粉丝。不过,她在最红的时候选择了读书和回归家庭,这一代的年轻人知道她的人不多。

今天,我们重点要说的不是陈美龄当年有多红,而是她的家庭和教育方式,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她用一己之力把三个儿子全部送进了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而且每一个孩子的性格都非常好。大儿子,从小关注社会问题,在学校是学生领袖,深受同学和老师信任,他在心理学方面的造诣很高。二儿子喜欢音乐,高中时就已经与音乐出版社签了作曲合约,而且文章写得很好,文学修养很好。三儿子喜欢计算机,从小学开始就能为学校设计网站,数学极好。

可以说,她的三个儿子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了自己的成就。

陈美龄曾在斯坦福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很好学、有主见的妈妈,她把自己亲身实践的教育方法写在了《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中。以下内容,是对书中内容的节选。

1、拥有梦想

我一直对儿子们说:“小孩唯一的工作就是做梦哦。” “希望你们拥有爸爸妈妈想都不敢想的伟大梦想。”

父母能够想象得出的梦想,仅限于父母有限的思考范围内。而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些更远大、更有未来感的,其他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梦。

教育,是一个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告诉孩子世界上有许多可能性,给予他为实现梦想所需要的工具和知识,使他抱有朝着梦想大步迈进的勇气。并且教导他,即便遇到挫折也要有重新站起来的气势,即便达成了目标也要有不耀武扬威的谦虚。这,才是教育。

因此,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们拥有大梦想,并为其脚踏实地地努力。即使这个梦最后没有百分之百圆满实现,有时也会发现其实已经近在咫尺了。然后继续朝着它努力奔跑。这样的生活态度,毫无疑问会丰富一个人的人生。

2、能自我肯定

教育最首要的目的——自我肯定。

我在进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肯定”是儿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词。那么,为什么自我肯定如此重要呢?

因为一颗认同自我的内心,恰恰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连自己都不喜欢,不可能会喜欢别人。否定自己的孩子,也会否定别人。

那么,怎么做才能使孩子学会自我肯定呢?首先,最重要的是“不和他人比较”。

我的三个儿子,个性各异,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大儿子处事认真,正义感强。二儿子有艺术气质,情感丰富。三儿子善于交际,沟通能力强。因此,我就集中精力增强他们各自的优点。“快向你哥哥学习!”这样的话,一次都没有说过。

人无完人。有优点,当然也有缺点。父母拿自己孩子和其他兄弟或别的孩子比较,否定这个孩子的真实本我,他就很难能有自我肯定的意识。

3、内心从容

拥有自尊心的孩子,内心也有从容感。

如果内心从容,当身边出现比自己优秀的人时,会由衷地感叹:“哇!好厉害,那个小朋友真棒!”成为一个视他人之乐为己乐,乐己乐人的孩子。

即便遇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也不妒忌,或自惭形秽,在学习、做运动、玩游戏上,可以很坦率地请教别人:“我也想做好这个,教教我吧。”

反过来,自尊心较弱、不会自我肯定的孩子,也就不会肯定他人。这样的小孩在碰见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时,会产生“好羡慕啊,怎么老是那家伙”这样的不快感,从而产生嫉妒心理。更极端的情况,甚至会出现类似“那家伙太得意了,我得扯一记后腿”这样的攻击性情绪。

在遇到没自己优秀,比自己弱的小朋友时也是同样的,有自尊心、内心从容的孩子,对他人抱有一颗关怀、宽容的心,因此在看见比自己弱的小朋友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我要帮助别人”的心理。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内心没有从容感,多少会有差别对待的想法,比如“啊,那家伙和我不是一个水平啊,和这种人我可玩不到一起呢”,更严重的,甚至会想“这么弱呀,我来欺负欺负他”,然后欺凌别人,通过围观别人困扰难堪的样子获取自我优越感。

4、能发展自我才能

我认为,任何人与生俱来都有擅长之事。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发展才能,有些人却一辈子连发挥才能的机会都没有呢?其中的差别,在于是否拥有自我肯定能力。

能自我肯定的孩子,会天真单纯地将自己的长处表现出来。这样周围的人容易发现他的才能,于是就有了扩展潜力的机会。

想要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和潜力,首先,父母必须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而且,重要的是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要津津有味地看着。周遭环境如果给予孩子的行为以肯定和鼓励,孩子就会越来越有信心,多多表现自己,通过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孩子发展自我个性与才能。

另一方面,失去了自信的孩子,会变得不愿意将自己的长处向外展露。因为他们担心:“如果说这句话会不会被人笑啊?会不会被拿来和别人比较?渐渐地,也就忘却了自己的优点,或者干脆放弃了。孩子身上的隐秘才能,只有通过自己向外界表现出来才会被发现,谁都没有发觉的话,才能和潜力就会消失殆尽,我觉得这非常可惜。

总之我会非常认真地观察我的儿子们。他们对任何事物哪怕表现出一丁点兴趣,我都会积极鼓励。

大儿子第一次表现出对做菜有兴趣是在他三岁的时候。我把他带到厨房里,给他一把小孩专用的小刀,开始教他如何做莱。刚开始的时候,搬一张椅子到洗涤台前,让他站在上头切切蔬菜什么的。等过一段时间,一起做做蛋糕、派、饺子皮啦,洗洗东西啦。只要大儿子说想做什么,我都不怕麻烦让他放手去干。

他还非常喜欢玩假想钓鱼的游戏。把床当做小船一样站在上头,吊着一根线,时常假装自己在钓鱼的样子:“钓到咯,钓到咯。”他喊着,“钓到什么啦?”我问,接着他会回答我“鲥鱼”、“秋刀鱼”、“章鱼”什么的。“那我们怎么吃呀?”我再问,他会说“烤着吃”、“蒸一蒸,放点酱油”,给出许多有趣的答案。“那咱们今晚就做这道菜吧。”我附和道。两个人一起站在厨房里,他还会那样啦这样地不断给我出主意。

只要对孩子某个兴趣加以拓展,他的兴趣点将会越来越广泛,大儿子在五岁左右就几乎读遍了所有的鱼类图鉴书,称得上是一名小小“鱼博士”。后来等到他上小学,我丈夫甚至教会了他怎么杀鱼。

如今,这孩子已变身为连我也甘拜下风的料理爱好者呢。

诸如此类,兴趣也好,运动也罢,无论什么领域都行。反正先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让他自由地表达自己喜欢的事情。小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是很有活力的。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爱好、擅长的领域,拓展他的潜力,最终也会有助于学习。

告诉孩子“说说你的想法!”让他积极、自由地表现自己,萃取出他的优点来吧。

5、懂得“忘我”

大部分孩子通过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从而拥有自信。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有时候也会导致孩子的自尊心很弱。即便如此,也不要放弃,因为自我肯定能力是可以恢复的。

实际上,我曾经也是个自我肯定能力不足的小孩。我是家里六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四,三姐妹最小的那个,从小就一直被大人拿来和另外的美女姐姐、优等生姐姐作比较。因此,我一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烦恼“自己真是个可怜的小孩”。

而且母亲经常会向周围人道歉:“怀上我家Agnes时正好是家里最穷的时候,可能她身上有哪些不足吧。”每次听她这么说,都会让我深信“自己是个残次品”,于是性格也变越来越阴郁。小时候,我就是个全无自信、只剩自卑的小孩。在我初中一年级时,转机突然降临。

当时我刚开始参加义工活动,在活动现场遇到了很多不同背景的孩子们。他们有的身体有残障,有的是难民的孩子,还有些是在女童院或孤儿院里生活的小孩·····这些和我同龄的孩子,在我从前无法想象的残酷环境中生活,看着他们,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在多么优越的条件中长大,顿时明白自己的那些烦恼那么的微不足道。

我想让他们多少恢复一些欢笑。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拼命找机会和他们聊天,鼓励他们。非常喜欢唱歌的我,还在学校午餐时间通过唱歌,从同学们那里收集食物给这些孩子们。

之后我慢慢发现,自己变得开朗了。很有行动力,朋友也多了,人很积极。后来还为了义工活动到各地学校去唱歌,成为当时的话题。到十四岁时在香港被发掘,作为歌手出道。对于我来说,终于有一个属于我的优点了。

6、有颗感恩的心

在日语中,有一个词组我非常喜欢:托您的福。我时常会和儿子们说:“你从出生到今天,都是托谁的福才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呀?”

在日本生活很方便,成长路上都没受过什么苦,孩子们会认为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实是,在如此安逸的生活背后,许多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在工作。道路、水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管理,垃圾回收事务,就连便利商店里的商品也好,也是需要有人去运送的,即便在家里,打扫、洗衣服、做饭等等,全都有人帮忙干,孩子才能安心长大。

我经常会和儿子们说起,在参加联合国海外视察时遇到的一些孩子们的故事。在苏丹,一个失去父亲后沦为儿童兵的十二岁男孩被母亲卖掉;从柬埔寨被带到泰国,被迫从事卖淫的十一岁女孩;菲律宾街头流浪儿悲惨的每一天···好好跟孩子们说说这些故事,即便他们年龄尚小,也能了解到这些国外的孩子有多不容易。并且,也能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幸运。

“如果忘却了感恩、感谢的心,不管多有钱都是个穷人。不管被多少人围绕都是个寂寞的人。” 一路以来,我都会和儿子们念叨这句话。

而儿子们也很好地吸收理解了,“感谢有饭吃”、“感谢有水”、“感谢有电”、“感谢生命”,抱持一颗“托您的福”的感恩心,成长为不忘对周遭常怀感谢之情的孩子。

也许是因为我的这种教育,他们无论处于多么严峻的状况中,起码不会抱怨。而且也没有太多物欲。

前些日子,我无意中看见从美国回来的三儿子的旧鞋子,对他说:“还是买双新的吧。”但是他拒绝了:“完全还能再穿啊,太浪费了,没必要买啦。”像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

我这三个儿子,偶尔都被我发现过身上穿的旧衣服、旧鞋子连我都看不过眼,他们却要才到破得不行了才罢休。这仨孩子对外表完全不介意。

“珍惜物品”,“常怀感恩心”、“不要忘记感谢”,这些教诲,似乎已经牢牢印刻在儿子们的头脑中了。

7、不被金钱控制

说到“给孩子做金钱教育”,一般就是告诉他们金钱的重要性。比如教他们自己做好预算再买东西,或者直接给零花钱自己考虑怎么使用。

而我的话,不是教儿子们用金钱购物,而是从告诉他们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开始。钱虽然很重要,但太依赖金钱会被它控制。许多人都是因为钱,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因此我首先教导儿子们两个道理:“即使没钱,还是会有很多快乐。”“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有很多。”

在我家,基本上不会给孩子自由使用的零花钱,就连送礼物也是一年两次而已。一次是圣诞节圣诞老人送的,剩下的就是孩子过生日时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的礼物。

比起买玩具给孩子,我更愿意教他们一些动手动脑的游戏,从幼儿期开始我就经常和儿子们一起身体力行地玩了不少游戏,如“干瞪眼”啦,“红灯绿灯,停!”啦,面对面站好用手互推对方的“互推相扑”啦,比赛谁知道的谚语更多的“谚语马拉松”等等。

这些游戏强身又健脑,一石二鸟。孩子们玩儿起来永远不会觉得无聊。只要大家聚在一起,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玩。

我的儿子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不少不花钱就能玩耍的方法,结果变成了没有什么物欲的孩子。经常在玩具商店看见哭着喊着要大人买玩具的小孩,而这种情况在我家从来没发生过。

儿子们会说:“玩具玩不多久就会烦了,我不要的。”偶尔我要出差,对孩子们说:“给你们一人买一点手信吧。”等回家后,他们也会很仔细地挑选,最后只拿很小很便宜的东西。

现金方面,儿子们一年能拿到两次——元旦和春节,都是从爸爸、妈妈和亲戚那里拿到的压岁钱。由于金额不少,我会告诉孩子:“只留下够用的一部分,其他就存起来吧。”然后一部分钱让孩子们自己拿着,剩下的全部帮他们做储蓄。

我们家孩子直到上高中之前,基本上没收到过我们给的零花钱。都是他们要用到钱的时候,例如和朋友出门,给朋友买生日礼物,远足时买手信等等,一次次给的。

最近我也试着询问过孩子:“是不是觉得这样不方便呢?而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完全没觉得有什么不自由啊。反正也不是很需要钱,等要用的时候你们也会给的。”我想,他们应该是早早就懂得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才是最大的奢侈吧。

“金钱就是全部,有钱就是万能。”这个世界总给人这样的错觉,但事实绝非如此。不依赖金钱,不被金钱所支配,愉快地生活下去。与这样美好的生活方式直接相关的金钱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必需的。

8、有“出头”的勇气

我觉得在日本社会中,有一股这样的风潮,认为“处于平均水平最为妥当。”太过显眼的话会引人侧目,看上去很自满。也许孩子们也会无意识地自我防备起来,认为“乖乖的,不惹眼最好”。

但是这样的老思想已经过时。今后的时代,寻求的是与众不同的思想。这个世界每天都在期待全新事物的产生,需要的是通过自由想象表达,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潮流的人才。

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关键在于无惧他人目光,释放自己的内心。如果一个人没有自信,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学校里做着与别人不一样的事情,即使被欺负、被嘲笑,也能重视自己“个性”的孩子,可以说正是如今这个世界寻求的人才。

我始终告诉我的儿子们:“不要勉强和别人一样。”如果他们回来告诉我碰到了觉得有点奇怪的小朋友,我会积极地进行赞扬:“那孩子很好呀。很特别呢。”这样做,是在营造一种让孩子容易显露出“个性”的氛围。

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轻易迎合别人,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歪曲自己意见而妥协的人。我一直告诉孩子们,不要变成“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人,就算被打击,做个“出头鸟”也要好得多。

这句话在他们去美国留学之后,起到了很大作用。美国是一个注重个体意见的国家。无论是同意还是反对别人,不会表达自我见解的人不为他人所信任。仅仅是在迎合他人的话,通常会被认为是个“什么都不会思考的无能者“。万幸的是,我的儿子们已然成长为不羞于提出自己看法的人。

其中最厉害的是大儿子,他常常会有一些独创想法,并且会积极表达出来;二儿子只有在觉得这个话题没意思的时候才会保持沉默,如果是自己关心的话题,他有能力说服到对方认同为止;三儿子最大的武器,是会笑脸盈盈地将自己的意见做简单易懂的说明,他高超的演讲水平在小学就受到了好评。

虽然三人的态度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能保持各自相异的意见,从不畏惧自己的行为与他们不同。我们家人日常喜爱讨论,经常聊到天明。看着儿子们热心表达自己,不怕意见冲突,认真地互相学习,令我觉得很安慰。

和大家不一样,不单是一种恩赐,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大的武器。

9、不惧怕失败

“即使失败了,把它看做走向下一阶段的一个必经步骤就行。任何事自有其用意。”“只要把‘如何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原动力’作为课题就行。”我都是这样教育儿子们的。

失败绝非坏事。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才是最不好的。

人们时常会有这样的通病:失去了某样东西,就立马进入防御状态,不敢再挑战新的尝试。但是,安于现状是极其危险的。

我一直告诉儿子们:“要努力不断向前。为以防万一做好最低限度的准备是需要的,但不必害怕失去其他东西,想做的事情要尽情挑战。”并一路在背后给予他们支持。择校也好,换工作也好,我都支持他们走上自己相信的道路。

事实上,在我三个儿子上的美国高中“撒切尔学校”和老师进行升学讨论时,三个孩子都被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分数还差了一点,可能比较难考进斯坦福大学,有几个科目的考试都没考好嘛···”

听完老师的话,儿子们的干劲非常猛。向自己不擅长科目的老师询问自己的弱项,然后拼命学习,在最后一学期提高了成绩,成功被录取。可以说,正是之前次考试的失败,点燃了他们挑战的激情。所以说,如果真的听从了升学指导老师的建议,我想我的儿子们也就进不了斯坦福大学了吧。

不主动放弃,“考砸了,只要再努力点学习就好了。”“还有时间,我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以进攻姿势重新挑战之后,最终战胜了自我。而这,恰恰印证了失败乃成功之母。

10、选择最难走的路

“迷茫的时候,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

这是我父亲留给我的话,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用,也教给了自己的儿子们。

比如,还有作业没做完,但是想看电视的时候,哪样比较难呢?当然是写作业。这么一想就不会迷茫,做完作业再看电视。

又比如,“目标是考上斯坦福,还是其他随便什么大学?”孩子有这个迷惑的时候,因为斯坦福大学更难考,因此选择以斯坦福为目标。

像这样若是选择难走的路,就不得不付出相应更多的努力。但从结果上来看,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在不知道该不该道歉时,更难的一方是进行道歉,于是选择主动道歉。

“想和别人打招呼但有点不好意思······怎么办才好?”当有这样的不知所措时,也会想起之前那句话,主动打招呼。

“迷茫的时候,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这句话在人际交往中,也能给予向前迈进一步的勇气。

我家三儿子尤其喜欢这句话,亲身做了实践。挑战考取斯坦福大学,也是他自己决定的。写申请书的日子里,到了深夜也不停笔。我劝他:“剩下的明天再做吧···该睡觉了。”是睡觉还是继续写呢?当然是睡觉比较轻松。但是他回答我:“还剩一点了,让我做完吧。”然后重新回看了好几遍论文不断进行修改。

“写得真好、很完美啊。”即便是我读过后觉得已经觉得可以的文章,他还是会说:“不不,还差一点。”接着继续打磨。过了数天,三儿子把完成的文章拿给我看时,他的确是改善了很多,没有放弃找寻完美,愿意走最难的路,令我很佩服。

“我就是要选最难走的路。”像这样在自己心中认定了,则无论要吃多少苦都会努力,再无迷惘地前进。

看着儿子们的样子,我十分清楚他们都各自选择了绝非轻松好走的路,始终保持向上姿态,挑战自我,这是成为世界通用型人才的重要动机。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香港斯坦福美国学校

课程设置:IB课程,美国课程

学费区间:20-24万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