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孩子不爱学习,只爱煮饭?!如何平衡兴趣和学习,这一堂课我们必须要上!

2019-06-11

关注


上周微博热搜爆出这样一条新闻:六年级男孩每天冲回家烧晚饭!妈妈崩溃了:他数学才考一分!

头条新闻报道,这位来自杭州的六年级男生从三年级开始,每天放学回家就忙活着给家人准备晚饭,三年了,依旧乐此不疲。他妈妈称他放学回家不做作业就忙活着做饭,而且还愿意拿自己的零花钱去买食材,钻研食谱。电视和杂志上的食谱他看一次就能记住。与此相反的是,他对学习一点不感兴趣,六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数学只考了1分!把老师和父母都气的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父母不惜花费上万元送孩子去注意力夏令营,后来更是不得不求助心理医生。医生通过评估,发现孩子的智商在中等偏下,注意力有缺陷,他建议父母不要一味逼着孩子学习,可以因势利导,尊重和培养他的兴趣,激发他的潜能

对此,孩子的爸爸已经放下了逼孩子学习的念头,而妈妈仍然纠结着,因为她希望孩子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不用像爸爸妈妈一样靠打工生活。

这条新闻也引发了网友们对兴趣和学习这个话题的广泛讨论:

有人认为还是应该看重学习

@考研数学杨超:……一个小孩如果把菜做得不咸不淡,他会对数量、比例不敏感吗?从他喜欢的入手慢慢去引导,让他感受到有时解一道题和做菜有相似的过程……我们的教育体制下行行出状元这话好像都是安慰别人的。

@我顶着大太阳只想为你撑伞deer:还是要把成绩赶上来吧,不可能小小年纪让他去学厨艺吧,还是要先读书的。

@乖乖小Lee哥:理论上兴趣重要,实际上成绩重要。

@阳光彩虹糖糖:有爱好是好,但是成绩会阻碍他的前进,家长必然焦虑。

@和你一起周游世界p:在中国可不行哦,学历是敲门砖!要么自己开餐馆咯。

有人坚定地站在孩子这一边

@静水流深Vicky:做个厨师也很好呀,长大后就会发现能把爱好作为职业是多么幸运

@柒可可可:多好,12岁就知道了自己的喜好,而且还是一种职业。

@gshyua:难道不能培养成为厨艺相关人才吗?文化课成绩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吗?360行,行行出状元。以后能成为厨艺尖端人才的可能也不是没有,凭借一门手艺吃饱穿暖又一番建树有什么不好?

@真真1027:有这种天赋就该扬长避短呀。

@财神姐: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高等教育,大部分人还是适合技能教育。

也有网友提出了比较折中的办法

@王之之2011:我觉得基础教育,及格还是必须的。到了初中之后可以分流,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应该是最合适的。但是孩子太小可能还是需要更好的引导

评论中,大家都对这么小的孩子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而感到开心,特别是有网友提到能将自己的兴趣作为职业是一件幸运的事情。男孩数学考试只考了1分,但他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他周围的同学可能学习很优异,考试可以拿满分,却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在中国,满分一直都不是一件稀缺品

我们的教育或许可以教出许多考试拿满分的学生,却很难教出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并为之努力的孩子。所以当我们长大,第一道难关就是高考填志愿。“我想学什么?”这个问题往往会被“我该学什么?”取代,我该学什么(比较容易上排名更好的大学)?我该学什么(比较好找工作)……

//////////

在西方,有一种教育备受许多高等学府的推崇。它不同于专业教育或是专才教育,更注重综合知识和技能和个人人格的培养,它就是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tion)又称通识教育。

虽然博雅教育属于舶来品,但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博雅教育也有迹可循。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为儒学经典《大学》开篇首句。

儒家认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知识并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学”在古代的含义并非像现代一样指普通高等学校。“大”表示学习范围的广博,“大学”就是博学的意思。古人从小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知识和礼仪。“道”引申规律,指自然宇宙的规律,亦指哲学政治等原则。

儒家所称的大学之道便是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培养自身的品格,并应用于生活,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一点与博雅教育达成一致,即在培养成为一个专家之前,先让你能够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门类,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知识广博的完整的人

2018年在国内各大顶尖国际学校如北京王府学校、上海哈罗国际学校、上海中学等风靡一时的国内首部博雅教育纪录片,就取名为《大学之道》。纪录片《大学之道》在开头就连抛数问,直击人心:我是谁、我该怎样活着、我为什么要关心……

它告诉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首先要从建立自我认知开始

关心留学的读者一定了解,申请海外高校时学生必须要写一份申请文书。而写文书往往是大家申请过程中最头疼的一件事,因为它一般需要你选择具体的专业,而且最重要的是还要你写清楚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个专业,将来想要做什么,学习这个专业对你的未来规划有何帮助等等。

为什么写文书都头疼?因为它就是逼迫你去剖析自己,正视那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该怎样活着、我为什么要关心……而往往我们无从寻找答案,所以我们痛苦。最终我们可能写了一封完全不能代表自己的文书,念了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

其实这和中国学生申请大学很相似,大部分人选专业也都是由父母或老师来决定,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能决定自己该读什么专业,而往往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专业

因此,如若我们没有建立“自我认知”,没有机会或者没有被引导着从小一点点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我们就无法察觉到自己适合的道路,只能依靠父母或者老师走“被定型的道路”

当然,认识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错的过程。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网友都羡慕新闻中的男孩这么早就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当然,也有很多人质疑博雅教育给予了学生太多的自由,当一个人面对许许多多的选择时,往往会陷入茫然无措的状态。因此,在尚未建立自我认知前,孩子的自由需要一定的限制,需要一定的引导。新闻中的男孩的确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他年龄尚小,现在喜欢做饭,不一定将来能一直喜欢并坚持下去。所以不少网友仍坚持孩子需要一定的引导,不能放弃基础教育

这条热点新闻的最后提到,男孩的家长和老师在班上举办了一个展示个人才华的主题班会,男孩在班会上大展厨艺让不少人对他的看法大为改观。据称,六年级下半学期快过去了,小胖在学习上的进步很大。

这不由让人现在很多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还有最近风潮越来越大的低龄化追星(前提是这些不是他们真正的兴趣)。这些应该是最令现代家长痛恨和烦恼的兴趣了。为什么孩子们会沉迷于虚拟的快乐,或许是因为现实里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中找不到乐趣。

但是如果他们能有机会去广泛接触到各种知识,当他们被认可被鼓励并有机会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改变社会时,还会沉迷于虚拟的快乐吗?

教育成一个完整的人永远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广泛地去学习各种知识,找到自己合适的感兴趣的事情,并不是仅仅服务于自己,而是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将自己投入社会,改造社会,或者正面地去影响社会,这也是教育的初心,也是教育的根本。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