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孩子慢慢长大,家长们的“育儿焦虑”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2019-06-12

关注

孩子慢慢长大,父母们的疑团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不少家长怀孕的时候就开始焦虑,宝宝是否健康,是顺产还是剖腹产;

生下孩子后,又开始担心孩子是不是体质比别人差,为何总生病;

好不容易上了幼儿园,又担心孩子受欺负了怎么办;

要上小学了,又开始焦虑孩子要不要上兴趣班,如何才能上一所好学校……

我们还经常能听到来自妈妈们对孩子行为问题的焦虑:

孩子睡觉是个大问题,越哄越不睡;

孩子喂米粉,拼命反抗不吃;

孩子不听话,让他往东非往西;

亲子阅读,孩子坐不住也听不进去;

……诸如此类,举不胜数。

总之,前面的焦虑刚消失,后面的焦虑便接踵而至。

1.父母为什么会焦虑?

心理学认为,焦虑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育儿焦虑,则是父母对孩子成长不确定性的担忧。为了消除这种担忧,父母总是忍不住要为孩子设计人生,并要求孩子不能有丝毫偏离。

但是,天下没有天生完美的父母,养育孩子是很多父母亲和孩子一个互相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互相犯错的过程。

如何做到不焦虑地育儿?著名心理学专家施琪嘉教授在“心理育儿100讲”中这样讲道:

2.焦虑其实是个伪命题

焦虑是人在进化过程中一个基本情绪。就像一只站在草原中觅食的食草动物,比如麋鹿或松鼠之类的,你可以看到它们在觅食的时候时不时地会把头抬起来,这就是焦虑的表现。但这种焦虑,是能够保证它的生存,使它处于戒备的、随时战斗的状态,一边觅食,一边准备逃跑。所以我们说,父母开始养育孩子的时候,他们就有一种状态,我们称之为育儿的状态。

有一个现象,一说大家就明白了。我们看准妈妈开始怀孕、肚子越来越大的时候,她的注意力就逐渐地转向了肚子里面的胎儿,比如行走速度变慢了,开始拒绝喝酒了,和闺蜜聊天不管别人听不听,谈的都是未来的孩子,你可以看到她一切的动作基本都是围绕着孩子,这个就是她处理育儿焦虑的一个办法——因为什么焦虑我就谈什么事儿。所以,焦虑情绪可以帮助父母积极去做育儿的准备。

焦虑是个必然存在,它本身没有错,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认知逻辑。首先,认识到人人都会存在焦虑情绪,但是注意不要被这种情绪裹挟。考试有考试焦虑,工作有工作焦虑,所以育儿就应该有育儿的焦虑,因此我们说,育儿焦虑是育儿的基本态度。当你出现焦虑时,你就会因为焦虑而去搜集信息,去学习育儿的基本常识,向有育儿经验的人请教等等,你兴趣点就全部在育儿上面。所以,这是我说育儿焦虑是一个伪命题的原因。焦虑并不可怕,焦虑能够帮你把注意力从外面转向内面,积极去收集育儿知识,这个对孩子来说当然是有帮助的。

3.拒绝“过度焦虑”,拥抱“适度焦虑”

焦虑有益还是有害,关键在于度。适度焦虑能够促使我们保持小心、警觉的状态;而过度焦虑则会对自己的身体和孩子有害。

曾经有过报道说,一个母亲怀孕六七个月了,她还在打篮球。打篮球肯定有冲撞的,她这是不焦虑吗?我觉得可能她是过度焦虑的表现,她要否认自己已经怀孕了这个现实。我们直觉判断这个母亲的潜意识动机是想把孩子给甩下来对不对?当然这个孩子命大最后没有被甩下来。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应该有正常的焦虑,并且利用正常的焦虑作为育儿的动力去学习,应对在生育、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

还有一位妈妈,以前流过两次产,在临床上应该就属于习惯性流产了。所以,她在怀第三个孩子的时候,出现了特别大的焦虑:睡不着觉,担心自己随时可能会流产,总是要做B超检查……这种就是过度焦虑了。孕妇如果焦虑过大,心跳就比一般人快,会出现心慌,而心悸心慌又会导致脑缺氧,如果孕妇再伴有妊娠高血压的话,基本没有办法休息了,对孕妇和胎儿都有危险。所以这个需要去调整和控制,避免“过度焦虑”。

4.“焦虑症”的症状

长期“过度焦虑”很容易发展为“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不愉快的、痛苦的情绪状态,同时伴有躯体方面的不舒服体验。精神专家指出,焦虑症就是一组以焦虑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情绪障碍,往往包含三组症状:

躯体症状:患者紧张的同时往往会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的表现,像心慌、气短、口干、出汗、颤抖、面色潮红等,有时还会有濒死感,心里面难受极了,觉得自己就要死掉了,严重时还会有失控感。

情绪症状:患者感觉自己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紧张害怕什么呢?有些人可能会明确说出害怕的对象,也有些人可能说不清楚害怕什么,但就是觉得害怕。

神经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顿足、踱来走去、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惶恐不安。

美国育儿方面的临床医学家戴维.安德雷格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提出自己关于育儿焦虑症的观点:“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存在于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如果一味沉溺于焦虑中,事事过于小心谨慎的父母,同时会不自觉地增强对孩子的控制力度,总是要求孩子“不可以……”“不能够……”“要小心……”等等,不仅毁掉了孩子先天性乐于探索的生活乐趣,还会不自觉地毁坏他们与生俱来的更多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自信的笑容、独立的人格等等。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