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89岁袁隆平英语直播上热搜:孩子,这才是你该追的明星!

2019-07-02

关注


你能想象到,当你89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吗?


前不久,在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岁的袁隆平献上一段英文致辞,一开口就把大家惊呆了!



在这之前,在袁隆平爷爷的指导下,杂交水稻在非洲高产创纪录,当地原来每公顷3吨的产量,现在变成了10.8吨,可以说非常骄傲!


在致辞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而很多人看到这段视频,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可以看出袁老真的老了,都快90了还在忙碌,重于泰山的一生。”

“真的有点泪目,我记得之前看他好年轻,仿佛就在前几年……”

“这么大年纪还在奋战,怎么会有如此优秀的人。”



89岁,这个年龄离我们大部分人都很遥远,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个年龄的人,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外,几乎什么都不能做。


人上了年纪,不管是身体还是心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以为袁隆平也是如此。但我们都误会他了。


而直到现在,当我看到这段视频时才明白,原来有些伟大,与年龄无关。



提起袁隆平,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他和杂交水稻的故事,知道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袁隆平爷爷的伟大之处,除了解决了我们的温饱问题,还有他这个人本身的精神力量。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


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在日本人的威胁中度过的。


面对那个吃饭都成问题的时代,袁隆平便萌生了一个愿望:“我想让大家吃饱。”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1949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


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


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



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有些撑不住。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愁得连觉都睡不好,他又想起了小时候的日子,百姓被日本人吓得四散逃难,吃不好,睡不好,难道苦日子又要来了?


不行,我绝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


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


“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


人民挨饿的景象就是他的动力,他迈开双腿奔走进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南方的夏天很热,冬天又湿冷,可他却生生坚持了好长时间。


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


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在杂交水稻出现之前,你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吗?


全球近10亿的人在挨饿,每天有上万人因为饥饿死去,很多孩子还没有开启自己的人生,就被饿死了。


而那时,很多中国人也在饿肚子,许许多多的人因为营养不良患了病,有些人则因吃土太多死去……


到了1976年,当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推行时,有人哽咽着说——


我们终于有救了。



很多人说他是救世主,但人们却不知道,为了研究水稻,他独自一人吞下了多少心酸……


90年代前后,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断涌现,年过半百的袁隆平,却还是和年轻时一样,用实践来回应争议。


他对待水稻比谁都认真,只要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下田观察,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就算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间断。


有人说,这一路走来遇到过这么多苦难,他难道不怕吗?


可袁隆平还就真的不怕,他相信,只要自己踏踏实实下地研究,就什么都能攻克。



2019年6月6号,官方宣布了袁隆平种植海水稻、开耕盐碱地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广泛热议。


袁隆平表示:如果海水稻达一亿亩,可养活8000万人。


而这次大范围的试种,至少可以多养活好几亿人。


如今首批海水稻已经成熟,在6‰盐度的灌溉水下,能培育出亩产超过600公斤的品系。


袁隆平还宣布,将在全国六省开展海水稻的试种攻关,力争在2020年全国大面积推广。



但是这样一个科研战略的攻克,关于中国每个人的粮食安全问题却无人问津。


甚至有人站出来说:国内不缺粮食,海水稻是袁隆平为了骗取经费。


这种“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人,忽略了中国适宜开垦的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3.7%,忽略了中国还有15亿亩无法开垦的盐碱地。


袁隆平大力推广海水稻,是希望在三年内全国能种植一亿亩。


若按每亩盐碱地最低300公斤算,每年可增产粮食3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


你考虑的是自己,而他考虑的是满足这个国家的需求,甚至是全球的需求。



1930年,或许是造就伟人的一年,与袁隆平同年出生的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屠呦呦,同样值得我们追捧学习。


1967年,集全中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523项目”正式启动。


屠呦呦以中医研究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其中。


在这期间,她翻遍了历代医籍,查阅了无数的经典医书、地方药志,走访过的老中医更是不计其数。


最后光是整理出来的抗疟草药就有600多种(含青蒿素)。



经历了4年的钻研,1971年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终于将目光锁定青蒿素。


在屠呦呦经历了数百次试验和190多次失败后,才成功得到了青蒿素中性提取物。


1972年11月8日,她和她的同事们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并将之命名为青蒿素。


实际上,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的时候,曾出现过一些问题。


为了确定试验结果,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不顾个人健康,决定亲自试服。


因为科研条件简陋,屠呦呦还得了中毒性肝炎。


尽管如此,她们依然坚持亲自证实了药物安全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


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授予中国女医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


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获得的成就。



当时已经85岁高龄的屠呦呦,几乎登上了所有媒体的头条,总理发去贺信,新闻联播大篇幅报道。


然而,由于屠呦呦的事件被报道次数太多,有人竟然评论说——“可以发点别的吗?这和我们也没什么关系……”



说真的,看到这条评论,我有点心寒。


因为对千千万万的人来说,屠呦呦的研究可能没什么“用处”,但对于另一部分人,她就是黑暗里的那束光。



那是怎样一种喜极而泣的心情啊,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屠呦呦拯救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命。



你没得过红斑狼疮,你就永远不知道,得这种病的患者能有多绝望。


对于红斑狼疮的患者来说,他们也想吃羊肉,想吃海鲜,想喝咖啡,想肆无忌惮地在阳光下奔跑。


他们不想再自卑地活下去了,他们也想好好谈一场恋爱,有一个愉快的人生。


我之所以说屠呦呦伟大,不是因为她为中国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是因为她一次次地挺身而出,在疾病面前给人们带去希望。


她成功使疟疾的死亡率降低,而现在,已经80多岁的她,又让另一部分群体看到了曙光。

 

难怪有网友说,“像袁隆平和屠呦呦这样的人,可能真的是被普罗米修斯盗下来的火种,他们存在,便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了黑暗。



为了让大家活下去,她一直都在努力,她想让患者能在日后的时光里喝喝咖啡,晒晒太阳,吃吃海鲜,去过平凡又美好的人生。


如果要问,屠呦呦的研究究竟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我想,大概就是为人类带去希望吧,不管这希望是小是大,她总归会激励一些人。


或许,这就是屠呦呦坚持下去的意义。




古人云:“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不如说:“天下大事无人问,明星家事天下知。”


当很多人还在谈论明星八卦日常时,两位89岁的老人屠呦呦、袁隆平却依然为国为民挑灯夜战、奔波劳累。


国家强盛的背后,有多少人知道这是靠着屠呦呦、袁隆平这类科研战士几十年如一日,去吃苦、奋斗换来的。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群众的目光再也聚焦不到他们的身上。


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向上走。”


娱乐至死的时代,建设祖国,必须先从尊敬那些站在时代的逆光面,迎着千军万马,也要逆流而上的真英雄们开始。


科学或许难以理解,科学家们一心奉献的赤子之心却向来易懂。


他们甘于奉献、不在乎名利,但大家对他们的掌声和荣耀,却是引导我们国家的青少年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步的最好指南针。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明白,谁是真正的英雄、谁是真正的栋梁、谁又是值得他们去学习、膜拜的榜样。


而不是等到全民皆明星,全民皆网红的那一天,才惊觉,岁月静好已是昨日,娱乐至死才是今朝,早就没有人愿意再继续负重前行了!


把荣耀给该给的人,把目光给该关注的事,把行动给该前进的方向。


告诉孩子,这,才是你该追的明星。

— END —


*编辑:小花老师;本文由知子花综合整理自视觉志&她想,如有侵权请联系,谢谢。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广州祈福英语实验学校国际部

课程设置:AP课程,加拿大课程

学费区间:10-13万

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中加高中

课程设置:AP课程,美国课程,加拿大课程,双语国际课程

学费区间:9.8-13万/年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