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高情商的父母,都懂得“共情”

2019-08-02

关注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知子花家庭教育

作者|小花老师&许宁

本文原创首发于知子花家庭教育


屠格涅夫的小说《白菜汤》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农妇的独子因遭遇不幸死掉了,地主太太知道后就去探望她.


刚进门就看到农妇在那喝白菜汤,太太很不理解地说:“难道你不爱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心情喝汤?”

 

农妇说:“我痛苦极了,但是也不能糟蹋了汤,因为里面还放了盐。”(穷方知盐贵)

 

这位太太觉得农妇的心肠太硬,便厌恶地离开了。


站在故事之外,我们知道地主太太是善良的,农妇也是真的伤心。


但是因为地主太太不懂得共情,所以无法理解农妇贫穷的处境,也就不明白盐对农妇来说有多珍贵,自然就觉得农妇冷漠。


本来的善意之举,却变成了低情商的表现。


其实,人际交往中,这样的情况很多,其中也包括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都能懂得“共情”,孩子将是无比幸福的。


这世界多的是爱孩子的父母

少的是理解孩子的父母


前几天,闺蜜打电话和我吐槽,说这个暑假过的都快憋出内伤了。


暑假过半,孩子的情绪开始变得不稳定。


写作业写烦了发脾气;

跟同学玩不开心了发脾气;

遇到什么事,都得耍一阵小性子……


上周三去小伙伴家玩,回家后也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问怎么了,说是跟同学因为一本漫画书闹了不愉快。闺蜜说,自己的第一反应是跟孩子说:“我理解你因为最喜欢的漫画书被同学弄坏了不开心,但是是你非要把漫画书带过去的……”


说了一堆之后,孩子哭得更厉害了,而且哭个没完。


闺蜜遇到的情况可能很多家长都遇到过,想要跟孩子共情,所以先和孩子说“我理解你”,然而这种口头上的共情,并未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曾说过:“所谓的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由此可见,共情他人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


因为它不只是一种表达,而是一种心灵感受。


学会倾听,是共情的第一步


试想一下,当你得知孩子今天在学校,因为上课说话被老师批评了,你会和孩子说什么呢?


或许很多家长知道孩子不听话后就开始数落孩子了:你怎么就不能让人省点心,上课不好好听课说话,被批评也活该……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急性子,孩子还没有说完,就被你打断了。


你以为孩子上课说话很淘气,但事实是上课时同桌总是跟他说话,他跟同桌说,下课再说吧。这一幕恰巧被老师看到,所以老师当众批评了他。


好的共情,一定要先学会倾听。


80年代著名的情景剧《成长的烦恼》中,当父母和最小的孩子Ben说话的时候,总是习惯地把他抱到一个桌子上,让孩子和自己能够平视对方。



这个动作特别吸引人,因为这个画面让大家知道跟孩子讲话要认真地倾听、平等地互动。


当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和接纳,他自然会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他也会明白:无论怎样,爸爸妈妈都是爱我的,他们永远都是我坚实的后盾。


同步的感受,才是真实的共情


《共情力》一书中说:“共情不是同情,而是放慢节奏,关注当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来努力理解另一个的独特感受,做出利他行为。”


相信很多父母在安慰遭遇“困难”的孩子时,通常会说:“没关系,你爬起来就好了”、“男子汉,要坚强点”……


这样的安慰方式是父母站在自我的坐标体系里面而产生的,并没有与孩子产生情感连结,只会让孩子陷入孤独无助的状态。


一位爸爸在儿子生日的时候带儿子去游乐园,游乐场中人声鼎沸,踩高跷的小丑、漂亮的气球、远处的云霄飞车等等,爸爸觉得儿子一定非常开心。


可是儿子却提不起精神来,玩了没一会儿就吵着要回家,一点都“不领情”。这让爸爸很挫败也很恼火,但碍于是孩子的生日,只好沮丧地打算抱孩子回去。


可当他蹲下来准备抱儿子的时候,非常惊讶地发现,在儿子的视线中,整个游乐园是挺没意思的:形形色色的腿围成了一口井,儿子在“井”底仰着脖子,偶尔看到“井”口飘过的气球,还听到远处过山车飘来的阵阵欢呼。


这时爸爸才突然发现,“原来儿子的视角跟我完全不一样啊!领悟到这一点后,他把儿子抱到自己肩膀上,父子俩在游乐园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下午。



这位爸爸的一句话就道明了共情到底是什么,就是我们要跟孩子——同步感受。


而像前面那位妈妈,不管孩子任何情绪就只是扔一句“妈妈理解你,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共情,而是“假共情”,只是我们伪装的共情套路。


所以,只有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并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情境中,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孩子的感受时,才能真正达到共情与教育的目的。


3句话引导孩子走出负面情绪,实现共情


共情并不简单,但是只要用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很好。


当我们懂得倾听和感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引导孩子走出负面情绪,达到我们共情的目的。


生活中,需要我们使用共情的能力时,往往是孩子遇到问题,情绪不好,需要我们与其沟通的时候。


所以,要想实现共情,就要先给孩子体验负面情绪的权利。


当他特别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会有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这是自然的;他以为自己这次的考试可以做得很棒,拿到100分,结果失败了,感受到很受挫也是自然的。


孩子很生气,很愤怒,不想说话,或者是想扔东西,我们就让他先发泄一下,让孩子去经历和体验这种负面情绪。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拍拍孩子的肩膀,一个拥抱,一个理解的眼神,告诉他有你在身边。


等孩子从受挫折的情绪中走出来,我们再跟孩子一起分析,这次考试,虽然没有拿满分,但是妈妈看到了你的努力,妈妈觉得你继续坚持,下次就有机会100分的。


这样的表达似乎更能让孩子有所安慰,这里有常用的共情3句话分享给大家:

第一句:我想你也很难过/难受吧?

第二句:我想你那样做,一定有你的理由。

第三句:我知道,其实你也不想这样。


其实,这种表达类似于教育学领域专家简·尼尔森博士在《正面管教》中提到的“和善而坚定”的表达方式。


我(爸爸、妈妈)知道你现在觉得+感觉词汇(类似于伤心、愤怒、生气……)+是因为(孩子情绪不好的导火索)+要是(孩子的愿望)就好了。


一句话并不长,但是却能很有效地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著名主持人何炅曾说过一句话:

哪里有什么高情商,只不过是懂得共情罢了。


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却不是每一对父母都能懂孩子。


而那些懂得共情的父母,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


当然,过去不懂没关系,相信未来我们一定是那个最努力的父母!


— END —

作者|小花老师

指导|索老师&许宁老师



推荐课程


教育,其实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高情商的父母,往往懂得“共情”,而懂得共情的父母,往往会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


向您推荐曹廷珲老师主讲课程——《让教育孩子成为开心的事》,这可能是爸妈最希望彼此都能听到的课程,也是孩子最需要爸爸妈妈一起听的课程。本课程共33个主题,51节课,每节10-15分,家长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全方位学习如何培养出一个杰出的孩子,如何让教育成为一件开心的事。


目前该课程已经达到1.7W+成交量,曹廷珲老师主打课程,17年倾心力作,只为让更多家长成为“知子”的父母,培育杰出的孩子。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