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孩子“偷窃”成癖,背后的真相令人深思

2019-08-15

关注


周六那天,我带着小致来到了妇婴店准备购置用品,没想到小致走进店后,就被摆在桌子上的“足球场”模型玩具给吸引住了。随后就坐了下来,高兴地拿起小足球邀请我陪他玩,我也没扫他的兴,随手也拿起了一个足球,在玩“踢”足球的对战时,我猛然发现两个足球的大小不一样,看出来明显不配套。




这时,老板似乎看出我的疑惑,便告诉了我这个足球的来历:上次有个男孩来玩,看到里面配套的小足球就爱不惜手,所以就偷偷拿回家,家长到家后才发现。但原配的足球却不小心弄丢了,最后那位家长只好在家找了一个差不多的足球归还过来。


听完后,我若有所思。孩子在外面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的想法,其实发生在每个孩子身上。但当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时,这位妈妈的做法我认为是可以借鉴的。较小的孩子并不知道“不问自取,是为偷也”的道理,如果持续下去不加以正确引导,在日后的成长路上会影响甚深。


就如我曾经教过一名6岁男孩,他有持续半年的时间染上了“偷窃”的瘾。父母难以理解为何孩子会有这种行为,明明家里什么都不缺,但是他却偏偏要把家里自己喜欢的东西藏起来。而且不止在家,在学校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有一次,一位同学告诉我她新买的彩笔不见了,于是我就帮她找遍了班上每个角落,最后还是没找到。突然另一位同学走过来轻声告诉我:“老师,我看到**拿了她的笔放进了自己书包,不信,您去查查就清楚了。”


我转身看去,只见**神色慌张,连忙为自己辩护:“我没有,是他们乱说。”


后来,在同学们口中得知原来**早在班上已经落下了不少“案底”,所以孩子们才提议检查他的书包,我想我既要给失主一个交代,又要找出事情的真相。


所以,我经过他的允许打开了书包,赫然发现里面躺着一盒彩笔,经过确认是琪琪的失物。随后在询问**为什么会这么做时,他却迟迟不给任何回应。

 


最后我把**的情况转告了他妈妈。但在**妈妈口中得知,昨晚在他书包找到一些铅笔头和一些笔盖之类的东西,这些在我们看来并没用处,他却视为珍宝。而且令我们不解的是他在家什么都不缺,但也经常会抢姐姐的东西,例如:零食、玩具、文具等,之后就会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囊中之物,他的这些行为都让父母大为不解。


经过跟**妈妈沟通后,我认为孩子反复“偷窃”的原因或许是想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爱。据了解,孩子父母都忙于工作,平常接送都是阿姨,他们陪伴孩子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而姐姐在家非常乖巧,深得父母喜欢,而**却相反,从小就喜欢“惹事”,没少挨批,或许因为这样,久而久之**便感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被抢夺了,并且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爱,他便想要从物质上获得。



约翰.鲍尔说过:“很多过失都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在努力彼此亲近。”


偷窃是很多孩子都会出现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孩子“偷窃”有几种原因:


一、孩子偷窃原因最常见的是对某样东西的需求,而家人满足不了自己,他们就会选择用“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二、对“所有权”比较模糊,较小的孩子对“你的”、“我的”和 “他的”分不清楚,认为拿到手就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他们的理解是“拿”而不是“偷”。


三、温尼科特说过偷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希望的标记”,偷东西的孩子认为他应该拥有的某样东西,他们想得到更多的爱和关注。根据证实,有较多5岁以上有偷窃行为的孩子,他们所“偷”的是爱。偷的东西可以是很有价值的,也可以是没有价值的,他们最终想获得是对爱的欲望,因为没有引起重视,于是便将偷窃当成一种不可自拔的“癖好”。



我们从小就听说过“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样的说法,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这种行为时,再镇定的家长也会变得六神无主,心情忧虑。要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除了分析孩子偷窃的原因,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会孩子理解物品“所有权”。

据了解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所有权”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就像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母亲带着小致到公园玩,但出去不到5分钟,小致就开始跟人打架。原因是为了一个益力多瓶子,他看到姐姐手上面拿着瓶子,而他又非常喜欢,但开始时他并没有去抢,直到姐姐的瓶子掉地到地上时,小致才捡起瓶子,随后他不愿放手把瓶子归还回去,在他的意识当中瓶子捡到了就是属于他的。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物品所有权没有概念,所以应该引导孩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物品,即便是别人掉在地下,自己捡到了,但物品终归是属于别人的。如果想要,必须要经过他人的同意才可以。

 


2.正确引导孩子对“偷”和“借”的区别。

偷窃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因为他们对“偷”和“借”不理解。很多孩子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脑海里立马有一种想法:“这辆车子很漂亮,我希望它是我的。”


当孩子有了这种想法之后,他就会想方设法得到,而不会想到向别人“借”。所以家长要对“偷”和“借”这两个不同概念的词进行解释。


如果是别人的东西,不能私自拿走,必须经过别人的同意才可以。同时,带孩子了解“偷窃”带来的后果,让孩子知道做人要诚实。如果想要,就必须用劳动获得,这才是自己真正应该拥有的,属于别人的东西不能去拿,这样会被别人示为“偷”。

 


3.了解真相,耐心教导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大多数都会先训斥孩子一番,如果使用这种教育方式,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过后反而会变本加厉的犯这种错误。


我们先要了解孩子,每个孩子行为背后或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原因,如果发现孩子的行径,家长千万不要当面指责孩子是偷东西,以免孩子因为逃避惩罚和批评而编造谎言。


据了解,3~5岁的孩子并不会故意偷窃,他们只是对所有权的认知比较模糊,看到喜欢的就去拿,行为比较冲动化,所以家长应该要(zhun)谆谆教导,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引导孩子了解偷窃对别人产生的影响


孩子偷东西,通常都不会想到别人。家长需要让孩子体验或者扮演成受害者,让孩子体验别人失去喜欢物品的感受。(和孩子进行角色游戏,把孩子心爱的小车藏起来)提问孩子:“车子不见了,你伤心吗?你会对小偷说什么?”引导孩子做出回答,通过体验失去的感受,孩子才会真正懂得别人失去东西的心情。

 


四、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补救。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时,除了要正确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还要陪伴孩子去面对事后的处理方法,让孩子肩负起该有的责任。


就像我上述所说妈妈带着孩子归还足球的事件,孩子或许会因为妈妈这个明智的做法,受到正面的影响而纠正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错误。


但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不鼓励孩子对自己的过错进行补救,孩子就会变得不负责任,错误可能会重复,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懂正视自己的错误,继续错误的行为。



有人说为人父母心里总有一个“望子成龙”的梦想。他们竭尽全力,倾其所有。希望孩子在成长路上能够认真做事,诚实做人。但是他们更需要我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才能勇往直前。


作者简历:

致妈,90后妈妈,多年儿童教育一线工作经验,美国正面管教家长讲师,专注研究儿童行为心理学、教育学,具有一定的教育育儿理念,喜爱用文字记录孩子的点滴,走进儿童内心真实世界,专注亲子教育写作,决心与天下父母共同走在教育的路上,做一个和善与坚定并行的父母。


文章音频 | 小米妈妈

插图排版 | 瀚瀚妈妈



龙春华,笔名绿子静,6岁孩子妈妈,亲子畅销书作家,龙春华亲子实践课堂创始人(ID:lch201302)。著有《婴幼儿行为心理学》、《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行为心理  学 : 瞬 间读懂他人小动作背后隐藏的秘密》(已出版繁体,销量达20万册)、《再苦也要笑一笑》(出版第四版)等十余部作品。目前正专注  创作家教与童书作品,从内到外地发挥妈妈养孩子的价值!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