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全网都在抨击中国式家长控制欲,到底是谁之过?

2019-08-22

关注

《小欢喜》剧照

这几日黄磊和海清主演的电视剧《小欢喜》频繁上热搜,豆瓣评分8.3分,荣升一周华语口碑剧集榜首的位置。在这样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电影、电视剧扎堆的夏天,《小欢喜》无疑是最热、口碑最好的一部作品。

《小欢喜》讲述的是三个备战高考的家庭不仅面对着升学的压力,更面对着亲子关系的难题。人到中年的家长和刚刚成年的孩子,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坎坷,最终用“爱与理解“助力成长,迎来属于自己的“小欢喜“。剧情引发种种热议,几乎每一晚播出都会引出很多话题。但是讨论最多的还是关于“中国式家长的控制欲”。今日头条育儿板块特地设了专门的话题讨论,倾斜流量,鼓励大家多多发表原创文章,表达观点。一时间,我感觉全网在抨击“中国式家长的控制欲“。但是今天我想说说自己不同的观点,为中国的万千父母们正正言。

我相信导演拍这部戏,绝对不是把格局只局限于抨击某几类家长上。相反,这些家长没有一个人设是定义为反面的。他们只是在面对不断长大的孩子,面对生活给予的种种压力,不断地在困惑与试错中自我救赎、救赎……生活中,万千家长又何尝不是呢?中国的家长们不容易,为什么要把所有的问题只是归集在家长这个层面呢?如果那么多家庭都出现类似的问题,引发如此大的共鸣,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探寻一下背后的原因吗?

我觉得之所以会出现中国家长的群体性焦虑,原因有三:

1、儒家文化畸形演绎,影响的不止是中国一个

有这样一则消息:日本有一个叫 “早稻田学院(WASEDA ACADEMY Co., LTD)”的做课外培训的连锁企业,年收入185亿日元(12-13亿人民币),已在东京证券市场上市。教育是一个极度分散的市场,在日本还有千千万万的“早稻田A”、“早稻田B”……

再来看韩国,一个中小学人数只有600多万的国家,2018年课外补习市场规模达1170亿人民币(按汇率换算),并且近年来持续以5-6%的速度增长,大幅跑赢国家经济平均增长水平。折合下来,韩国适龄儿童的人均年教育支出近2万元人民币,而韩国中产的人均收入也不过折合人民币20万元。怪不得很多人都说,教育支出庞大是韩国人不敢生孩子的最大原因。

再看香港,官方数据统计,高达72%的中小学生参加了课外补习。台湾的疯狂程度也丝毫不弱,50年前的课外辅导行业就已达到了今日中国大陆的水平。

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整个东亚地区孩子的学习压力都很大。走进补习班绝对不是孩子自愿,都是家长们掏着大把的银子送进去的。怎么就把”控制欲强“这么大的锅丢给中国家长来背呢?

那么为什么在东亚会出现这样的补习狂潮?为什么欧洲没有?美洲也没有?我认为,儒家文化的畸形演绎是一个很关键的原因。东亚这些国家无一例外的都是信奉儒家文化的,科举制度自古有之。再加上20世纪为了追赶西方列强引入普鲁士教育体系,不可避免地强化了标准化考核,强化了“学而优则仕”,强化了“家长制”……

我们一想到古代中国的教育,印入眼帘的就是刻板、严厉的私塾先生形象,拿着戒尺摇头晃脑的告诉你“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代中国大多学习的是诗书礼仪,尚能通过反复演练、品味达到理解其意境的效果。而科举制度在门第森严的中国古代,算是以最小的冲突完成了社会管理层的择优选拔,也算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现如今社会要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如果还用这种抽象的方式去记忆、理解知识,如何更好的吸收知识,又加以运用呢?不会运用,就更谈不上创造。知识也就仅仅是个知识,创造不了价值。

举我们中学都会学习的代数为例。如果以考分为导向,学生们只要死记硬背一大堆公式,把X、Y往里面带,就可以求值。但是,这样就是学习代数重要性的正确解读吗?不是,我们更应该知道在计算上市公司的生产成本时使用的等式,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太空的动能;用来计算抛物线的最佳路径的公式,也可以为新产品确定最合适的价格。所有的这些X、Y都是代表着无穷的现象和观点。一味追求应试的分数,是不会让学生明白:代数其实是探索这个世界非常简单方便并且用途广泛的工具。

2、 学校教育导向不变,家长如何独善其身?

《小欢喜》讲的是和高考相关的故事。近些年,国家每年都会有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方案也好,考题也好,我们会看到与时俱进的积极导向。但无法回避的是:考生的压力没有得到任何缓解。相反,随着各种课外补习的加码,高考素质要求的提升,给考生的知识量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但凡经历过高考的学生,身边总会有几个神经衰弱的同学。

社会大环境氛围如此,你让哪个家长敢在孩子高考的时候说,我不在乎孩子考得如何?可能会有,但那要不就是相当的非富即贵之人,要不就是彻底不抱希望之人。就算是家长不在乎,学校为了升学率,只要你的孩子还在这里读书,就得逼着你各种配合学校管控好自家孩子。

学校的压力可不仅仅是高三才会有的。大多数孩子从读一年级开始,学校的各种隐形压力就如影随形。我的儿子在深圳读幼儿园大班时恰逢我怀老二,基本顾不上什么幼小衔接。到了9月份上小学的时候,儿子基本上连100个字都认不到。汉语拼音虽说学了点,但悟性不高,脑子也是一通浆糊。我本想着这些小学都会学的,但是哪里知道刚开学第一次的家长会就给我彻彻底底的洗了一次脑!我才知道,儿子所在的北师大附小语文是优势项目,要求开学2个月内识字量达到2500个字。家长要高度配合。据说学校还专门研发了一种识字法,获得过国家专利二等奖。至于学校汉语拼音,那就更是指望不了学校了。小学语文课本按照大纲要求,也就只教1-2个月……我怎么记得我小时候是学了一年的汉语拼音呢?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的父母怎么那么累!这是家长的错,还是孩子的错?》,还获得过头条的青云计划奖励。文中我提到一个现象:

全中国几乎每个小学生的家长一下班,学校的作业短信就会准时送达。如果收不到 ,班级的家长群里还会再强化一遍。考前叮嘱还得再升级。仿佛没有家长的监督,孩子的作业就无法得到保障。

想想我小的时候,那个时候信息远没有现在通畅。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老师布置了哪些作业,根本没有办法做到每天跟家长反馈。家长眼不见为净,自然也就减少了很多无谓的焦虑。我不是说家长把孩子甩给了学校就不管了。当孩子真的出现问题时,学校老师可以约谈家长,共同谋求解决办法。但是这种每日每日的监管,不但让孩子的学习变得有依赖心理,还让孩子的行为在“监控”之下被放大了问题。孩子的成长,一定是问题多过于优点的。当问题每日被暴露在家长眼皮底下,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能持续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还是会逼得家长“控制欲”越来越强?

因研发蓝光LED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学者中村修二在一次记者会上严肃批评了整个东亚教育体系。他认为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

是的,以入学考试为最终目标的学习,势必带来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为了让分数精益求精,我们不得不花费巨量的时间做大量的复习巩固。而正如保罗葛兰素所说,”即使在最好的高中里学到的知识,和大学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对此,我深有同感。到了大学我才知道一学期可以学多少门课程。随便打开任一学期的大学数学课本,知识量都超过高中三年所学。那些高中反复背诵的历史知识点,相比较大学历史系里随便一本必读书,都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就像中村修二所诟病的,如果用人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去反复强化这么有限的知识,我们错失的就是浩瀚的知识海洋!

但是,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从一年级开始到高三,12年,你能说出哪个年级、哪个学校是不强调反复温习,不停刷题的吗?就像影片《银河补习班》中,教育理念并不迂腐的小高老师依旧会为孩子不配合学校做作业找上门去家访。剧中爸爸马皓文指着桌上的馒头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认同必要的预习与复习。但是就像这馒头,我热了一遍,再热一遍,又一遍,你觉得会好吃吗?

所以,学校教育导向不变,家长如何独善其身?

3、 快速变革、资源稀缺,带来了更大的生存压力,也带来了更多的期望与焦虑

如此狂热的争取教育资源,如此热切地期望孩子成才,这样的现象集中出现在东亚、南亚地区绝非偶然。像北美、北欧还有澳洲这些国家,资源丰富,人烟稀少,随便搞点什么就可以过好一生了。但是中国不行,日韩不行,印度也不行,本就不丰富的物产再摊到人均,那就少之又少了。自然条件首先决定了这个地区的人们必须要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来争夺有限的资源。

再加上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技的发展,让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进入了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而恰恰在这个时期,整个亚洲的经济也陆续进入了战后快速发展阶段。时代的巨变造就了社会阶层的巨大变化。在中国,原本工农兵是最牛的阶层,无产阶级内心充满优越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发现:原本大家都是一个阶层、一样贫穷,但是一部分人通过时代赋予的机遇和自己的努力致富了。这给还没富裕起来的人们极大的动力,力图去实现社会阶层的跨越。如果自己实现不了,一定少不了把愿望继续叠加在孩子身上。

望子成龙,中国自古有之,这是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观念,怨不得某一些家长。有人就曾对比过中美教育的文化背景,最后得出中国不能直接套用西方教育。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合格公民,而中国的教育是为了改变命运、出人头地。中国教育的目的性和功利性都非常强。

时光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光靠胆大、敢闯,致富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发现还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概率更大。不论是各类富豪排行榜还是各行各业冒出来的新秀,大多都出自985和211这些名校。那些大公司招聘,也越来越将目光仅聚焦在名校上,甚至有些火爆岗位只招清北和美国名校海归,门槛就是硕士起步。

这样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职场爸妈们怎能不产生生存的压力,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如若没有这种焦虑,又岂会有控制欲?跟不上时代,就要被时代抛弃!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时代抛弃,尤其是那些已经好不容易超越父辈,从贫下中农挤进中产阶级的家长。

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相比较发达国家已经固化的社会阶层,中国尚未固化的社会阶层似乎让无数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希望。而应试教育、考入名校或许就是当下社会最值得一搏的机会。如果说中国家长的控制欲有错,那我觉得这个错也是被当下的社会逼出来的。

治病先治根,请给中国家长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张爱玲曾经说过:”人生就是一袭华美的睡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中国的父母或许就是这样,在孩子们眼中是高大、伟岸的依靠,实际上背后是苦不堪言的隐忍。中国的家长已经够辛苦了,不能什么锅都得由中国家长来背。就像《小欢喜》故事情节中描述的,中年人的职场危机,上有老下有小的无奈,似乎每向前一步都需要足够的勇气。就像影片中英子面对控制欲强的妈妈吐槽她不理解自己的时候,英子妈妈声泪俱下的说:谁能理解我啊?

是啊,谁能理解父母身上的压力啊?也许就像我们一样,只有身为人母人父的时候,才最终理解了我们的父母。

《小欢喜》是一部反映家庭教育题材的好电视剧。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并没有为了戏剧冲突而制造冲突,也没有刻意去表明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也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在一个没有绝对坏人的故事中去探讨最佳的故事发展路径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小欢喜》用了最取巧的办法:放低姿态,讲述每个家庭都有可能发生的故事,引起共鸣,用探讨的方式去引发观众的感悟。

如果说家长有错,那也是因为我们第一次当家长,经验不足。如果说孩子有错,孩子本来就在成长,哪有一生下来就存在的完美。所以,错又怎样?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试错中成长,我们总是在不断克服各种困扰中成长,最终心平气和的去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与岁月握手言和。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