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父母吵架,孩子成“裁判”?请停止对孩子的“情感勒索”

2019-09-19

关注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知子花家庭教育

作者 | 李小雨

本文由知子花家庭教育原创首发


小海站在窗前,夜很黑,冷风吹进来不禁让人有些打颤,他颤抖的手扶着窗沿,脑子里一片空白。


他想就这样跳出去吧,跳出去便一了百了了,跳出去这个世界便不再有爸妈的争吵、痛苦,再也不用管他们那些破事,也许自己的死可以换来他们的反思与片刻的宁静……


小海是个大一年级的学生,是个积极向上、爱唱歌、爱打篮球,穿着干净整洁的阳光大男孩,是人们眼里“别人家的小孩”。但是这样一个懂事、善良、彬彬有礼,看似什么都好的男生,却在他的脑子里不止一次地想要“自杀”。



被父母“捆绑”的孩子充满恐惧


一切都还要从最初说起。


小海的妈妈是个很要强的女人,她凭借自己的努力从山村走到城市,从世代务农的辛苦中挣脱出来成为一名医生,虽说不是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忧。在医院,小海妈妈认识同是医生的小海爸爸,他为人敦厚老实,对自己也是百般照顾,仿佛这诸多的漂泊、孤单、艰辛有了一个可以依靠和倾诉的人,这让她倍感温暖。


于是,两人结了婚。


可是看似温暖的家庭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快小海妈妈觉得这个男人太老实,不能在职场竞争中胜出;觉得他什么事情都不上心,做事总是做不到自己心里面,总感觉处处不完美,事事不顺心。


争吵就这样开始了。


两年过去了,争吵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变本加厉;男人不仅没有变的“积极上进”,反而愈加“懒散”。小海妈妈决定生个孩子,也许孩子可以让这个男人更负责任、更顾家,也许孩子可以缓和他们的夫妻关系,成为他们之间的“润滑剂”。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可以拯救自己不够“完美”,不够幸福的婚姻,然而现实总是会一记“耳光”狠狠的抽回去。


小海爸妈的婚姻也是如此。


开始的时候他们还会避着小海吵架、摔东西,甚至大打出手,但是这些摔打的声音、父母的嘶喊、家里沉重的气氛都让小海异常恐惧,他蜷缩在床上等待事情结束。


再后来,小海懂事了,爸爸妈妈便也不避讳他的存在了,甚至会让他来评断谁对谁错。往往这个时候他是最害怕的,如果他迁就妈妈,爸爸的权威让他却步;如果他偏向爸爸,妈妈就歇斯底里地指责他“白眼狼”“没良心”,然后一哭二闹,要死要活。


很快事情平息了,父母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而在小海心里却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他在家里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一点小错就会引发父母关于教育孩子谁对谁错的“世纪大战”,生怕自己的一句玩笑话就能挑起父母关于谁的付出多谁不被认可的“唇枪舌剑”。


他在家里如履薄冰,害怕父亲痛苦的表情、满头的白发,害怕母亲哪一天真的以命相胁,一冲动便让自己永远失去妈妈。


他想放手,不想参与到这种三角关系里,却被“束缚”;他想逃离,不想被裹挟在这痛苦、纠结里,却被“绑架”。有时候他也知道这是他们夫妻之间的问题,与自己无关,但却怎么也走不出那种紧紧包裹着自己的自责。深深的绝望与无助感,让这个孩子看不到一丝光亮。


孩子对父母中的“弱者”既爱又恨


约翰•贝曼曾说:

“如果父母不能有一个幸福的婚姻,可以选择健康的离婚和愉快的分手。为了孩子,我们两个不用彼此喜欢,彼此友善就好了。

我们不再是夫妻,可是仍然是孩子最好的父母。很多的单亲父母,耗费了太多能量在彼此指责、彼此怨愤上,孩子在这个里面承受了大量的恐惧。”


但是小海的父母没有离婚,他们在争吵、和好、怨愤、退让的循环里坚持了二十多年。



小海妈妈身体不好,每次吵架都会让她伴随强烈的机体反应。比如腿突然不能走了,疼的无法站立;比如眼睛看不到了,眼底神经供血系统堵塞;比如肺部积水,无法呼吸……她好像是父母两人中的“弱者”。


小海很孝顺,很心疼自己的妈妈,想保护这个“弱者”,无形之中他也会和妈妈“绑定”的更牢固,所以他越来越像妈妈一样要求完美,善于掌控和指责他人,高傲而又自卑,凄凄怆怆。


他又恨这样的妈妈,通过这样各种“作妖”来寻求关注,从别人身上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的行径是多么让人不齿。


而这样内心的冲突、矛盾,终究会毁掉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



上大学意味着自由、独立,小海终于“摆脱”了自己的父母。


然而,父母的影子似乎无处不在,不幸的童年需要人用一生去治愈。


在大学,他当上班里的团委书记,在学习和生活中与同学们有了更多的接触,他为同学们安排好一切,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计划做事,追求完美,事事要做到最好,变成了一个事无巨细的“妈妈”。


可是到了年底评选的时候,他才发现所有的同学都不喜欢他,全班50个人他只得了2票。不被认可的委屈涌上心头,似乎世界抛弃了他,他难过的哭起来。


泪眼里他看到了自己的妈妈,一样的委屈,一样的可怜,一样的好像世界都欠着自己。他突然清醒过来,他恨这样的妈妈,也恨这样的自己。


一个女孩就在这时闯进了他的生活。



女孩美丽大方、知性善良,深得小海的欢心,可是好景不长,短短三个月,女孩受不了他的“无微不至”和“完美主义”提出分手。


他歇斯底里,以命相胁,哭天抢地,悲悲切切,像个彻头彻尾的“烂人”。


一个总被夹在父母情感之间的小孩,觉得自己像个小丑,找不到自我,得不到认同,小心翼翼的平衡各方关系,只要不顺利便觉得是自己的错。表面懂事、强势、屹立不倒,实则内心敏感、脆弱、一碰就碎。


走出三角化“怪圈”给孩子”自由”


孩子本是独立于夫妻关系而存在的个体,但总有家庭将孩子视作夫妻情感关系的“救命稻草”,就像小海的父母,也不乏有一些家庭把孩子视为“万恶之源”。


最近有一个朋友因为做下不可饶恕的错事而被法办,这是一个表面上可怜、无助的女人。她和丈夫长期不合,吵过、打过、祈求过、威胁过,都没有一点用处,她觉得是因为自己生了一个女孩而不受丈夫待见,于是她把矛头转向自己的女儿。


女儿6岁,活泼开朗,很招人喜欢,早早地就很懂事,会照顾人。


但一切都在女儿吃下那碗妈妈亲自做的、有毒的红烧肉的时候,戛然而止。


虽然朋友的方式很极端,仿佛与我们的生活无关,但它就在那里,不远不近地刺痛我们的心。



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是一场冒险,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方式便是与世界的相处方式。没有人知道我们作为孩子的原生家庭,会给孩子的心理成长带去什么。我们过多的绑定孩子,过多的依赖孩子都会让他们身心俱疲。

 

一个夹杂在父母之间的孩子,内心是孤独、恐惧的。


孩子不知所措的处理父母的关系,平复大家的情绪,战战兢兢。内心又会与其中的“弱者”绑定在一起,远离甚至仇恨另一方。


一旦调停失败,或者往往都是失败,孩子便觉得是自己的错,无力的痛苦会像洪水猛兽一般袭来。


有句话说,成为父母的人首先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独立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婚姻问题,把孩子从这一团乱麻里剥离出来,给他自由。


同样,作为孩子,你也必须学会主动撤出三角化关系,开启自己的全新人生。


— END —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