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刚上幼儿园就成小霸王?孩子打人后,家长的第一反应至关重要!

2019-09-20

关注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知子花家庭教育

文 | 小花老师


幼儿园或小学里,最不招老师待见的,可能就是喜欢打人的孩子。


动不动就用拳头来处理问题,不仅处理不好同学间的关系,一个不小心,可能还会打伤别人。然而往往这样的孩子,即便叫来家长,也很难改变,家长也颇为头疼。


讲道理、批评、惩罚各种方法都用过了,下一次照犯不误。而且,对于一些还不太会表达的孩子来说,教育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最近,在我们家长群里有位家长很着急地问:

“我家孩子今年上的幼儿园,今天老师和我说他动手打了好几个小朋友,我有点发懵,讲道理他也听不懂,放着不管的话,万一养成打人的习惯,该怎么办啊?”


很多家长或许都有这样类似的焦虑,觉得孩子“打人”就是不好的行为,但实际上,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有很多。


孩子为什么爱打人?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孩子天生有一种攻击的冲动,在婴儿期就已经具备。


所以,孩子动手打人,家长不必太过慌张。


只有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才不会变得措手不及。


1、孩子进入物权敏感期。


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指出:孩子2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会开始产生私有意识,会特别在乎自己对物品的的所有权,并认为什么都是“我的”。


这一时期的孩子会以抢夺的方式去占有,同时也会担心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走。进入物权敏感期的孩子,一旦自己的物品被他人碰触就会特别敏感。有的孩子会激动大哭大闹,有的甚至会做出攻击性的行为。



2、出于自卫的本能反应。


有时候孩子打人是出于一种自卫,可能是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或者有人先打了他,再或者是有小朋友抓了他的头发。孩子决不会容忍自己被欺凌,他会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3、孩子不太会表达。


上幼儿园的孩子虽然已经会说很多话,但是表达还不是足够清晰,他们会很迫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很难清楚表达。大人们或玩伴们,总是不能明白自己想要的,故心情变得压抑,于是会用咬人或是打人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4、孩子可能在寻求关注。


2-3岁的孩子,会很在乎家人的态度,当他发现自己被冷落,就会产生不安的情绪。有的孩子性格比较要强,不喜欢妈妈夸别的孩子。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他会直接攻击别的孩子。尤其是有一些二胎家庭,因为父母双方对老大关心不够,导致老大产生嫉妒心理,就会偷偷打老二。

 

一位美国儿童咨询师曾说:“最需要爱的孩子,往往会用最不可爱的方式来讨要爱。”其实孩子打人不是他不懂事,只是他在索爱。



当然,除了以上4点,还有很多外在因素影响着孩子的行为。


比如,他们会模仿父母,如果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会有一些攻击性行为,那么孩子也会有样学样,习惯动手解决问题;或者孩子也会看到电视或小伙伴的攻击行为,也会模仿。


孩子打人行为的出现,是他长到这个年龄,心智发育的需要。但是,一旦这种行为出现,父母是不能掉以轻心的,要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做正确的引导,要不然,孩子就真出落成蛮横不讲理的人了。


孩子爱打人,家长要先自我反思


我们知道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性。


虽然一两岁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是孩子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但打人,咬人,发脾气,砸东西,抢东西,终究是不好的行为。


研究表明,3岁时爱打架的幼儿,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的身体和言语攻击的数量能很好地预示10-14岁时的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攻击性的稳定性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适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攻击性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家庭的教育。


如果孩子出现打人的现象后,父母的教育是非正向的,很容易导致孩子长时间存在攻击性。


1、有些家长溺爱孩子,以“孩子还小”为由替孩子找借口,纵容孩子打人。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些家长以“孩子还小”为理由为孩子开脱。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我小,我是可以打人的”这样的意识。如果孩子小时候这样的行为得不到很好的纠正,就容易产生有暴力倾向的人格。以后不管孩子遇到什么事,都喜欢用武力解决。


孩子小时候的错误行为,家长以为是调皮,忽略对孩子的教育。等孩子长大了以后再犯错,有些后果却是家长承担不起的。


2、当孩子打了别人,家长直接对孩子开打,以暴制暴的方式也不可取。


百依百顺纵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不得,总是以打孩子为主要方式的“棍棒教育”也同样不可取。有些家长当孩子动手打了别人,直接动手打孩子。如果家长对孩子总是采取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很可能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孩子模仿父母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加变本加厉地采用动手的方式来解决方式。


二是,孩子犯错总是被父母打骂教育,会变得做任何事都小心翼翼。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形成人际交往困难,内向自卑的性格。


可见,孩子打人后,父母的第一反应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孩子对待这件事的认识和态度,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育人先育己,每位家长都应牢牢记住这一点。


孩子爱打人,建议家长这样做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其成长的一个重要过程,父母要懂得一些常识知识用正确的手段来引导孩子的行为举止。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防患于未然,父母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儿童攻击性的差异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是后天环境与教育仍然是制约攻击性的决定性因素。


1、教给孩子一些合理发泄情绪的方法,减弱孩子攻击行为的次数和强度。


比如,当看到孩子有消极情绪时可以及时地和孩子聊聊,和他一起做些有趣的游戏。相反过分压抑幼儿的攻击性情感不但有害其身心健康,而且过分压抑的结果有时会以更猛烈的攻击行为发泄出来。我们家长都知道冲动是魔鬼,其实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当被情绪而非理智操控时,往往都会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



日常生活中梳理情绪和发泄情感的方式很多,绘画、运动、亲近大自然、参与社交和倾诉等都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处理心理滞留物。家长要接纳孩子内心存在的愤怒、焦虑、不安等感受,利用合适的纾解方式,让孩子的情绪逐渐平和安定。


2、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中,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有时候需要适当的惩罚。比如,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玩玩具,小朋友们排队按顺序玩。别人玩的时候,你就要耐心等待。如果有孩子不按顺序去抢玩具,就要接受适当的惩罚,比如到一旁静坐几分钟。


平时在家庭当中,家长也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生活习惯中也应该制定相应的规则,吃饭的时候要关掉电视机,到睡觉时间就要上床休息等等。孩子规则意识强了,才会与他人交往时减少冲突,增强孩子团队合作的能力。


3、多用“我”表达,促进孩子体验他人情感、关注他人感受的能力。 


孩子也许并不清楚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意味着什么,会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对他们而言可能只是自身的防卫和保护而已。



所以,在看到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许多家长可能会说:“你不可以这样!”“你怎么可以打妈妈呢?”这样的命令或指责对于本身存在情绪问题的孩子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强化,会促使他们不断利用这些行为来获得关注。


假如换一种表达方式,比如:“我不喜欢这样的行为。”“这样会让我特别疼。”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反馈给孩子,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不适的影响,促进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探索欲、吸引注意和愤怒的表达,是引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三个因素,是孩子攻击性的源头所在。


但是它并不是不可改变的,相反,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能被家长正确引导,还可以变为人格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品质等。



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并不就是“暴力”,也不是一个“坏孩子”。


家长作为孩子的守护者,要用心的去陪伴孩子。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也是家长了解孩子内心、引导孩子成长最好的机会


所以,不要害怕问题的出现,做一个学习型的父母,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心理行为特征,做孩子最好的情绪指导师。


— END —

作者:小花老师;知子花家庭教育(ID:zhizihuajy),17年专注于家庭教育,20000家庭的选择。关注我,了解更多教子方法。如果您觉得有所收获,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