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被原生家庭毁掉的孩子,如何才能逆风翻盘?

2020-03-16

关注


最近,热播剧《安家》引发了一轮关于“被原生家庭毁掉的女孩”的热烈讨论。


孙俪扮演的女主角房似锦,是985大学毕业的名校高材生,安家天下房产中介的金牌业务员,正是既有样貌又有实力的年纪。


干练的职场女强人是很多人对她的第一印象,但细看下去,却发现远远没有那么简单,房似锦的身上处处透露着矛盾感。



年纪轻轻,相貌姣好,却不追求精致的打扮,每天穿着便宜的衣服,化着最朴素的妆容。


身材瘦小,却食量巨大,吃饭狼吞虎咽,速度极快。



连年占据房产销售冠军的位置,却住着廉价的凶宅,没有任何存款。


房似锦是工作狂,她的生活似乎只有工作,但参加十公里跑,却能拿下第一名的成绩。


种种反差提醒着我们,这个女人身上有故事,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 


直到房似锦的生母潘贵雨,找上门来向她索债100万,这种矛盾感才有了答案。


房似锦,是房家要扔在井里没死成的老四,所以房似锦的真名叫做房四井。



不被父母欢迎的孩子在家里的处境很艰难。


她跑得快,是因为从小被三个姐姐追着打,练就了一身逃命的本领;

她吃饭又凶又快,是因为父母的重男轻女,她早早辍学外出打工,日子过得艰难挨过饿;

她拼命赚钱,省吃俭用,住凶宅,不打扮,是为了填补家里的无底洞。


然而即便如此,在妈妈的眼里,她依旧一文不值。如同她的名字,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是一地鸡毛的原生家庭,一点点在拖垮自己。


樊胜美曾经有一句经典台词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而在《安家》里面,原生家庭就是想要淹死她的那口井,是她拼命奔跑想要逃离的那口井。


不禁感到有些心疼,那些在原生家庭里被伤害的孩子,一辈子都在宿命中挣扎与逃离。

01

电影《玻璃城堡》,是以美国记者珍妮特·沃尔斯的同名传记作为原型,讲述了关于她和原生家庭的故事。



珍妮特成长在一个“与众不同”的家庭:珍妮特的父亲雷克斯生性酗酒嗜赌,他口口声声要给孩子们建一座玻璃城堡,却始终带着孩子们走在颠沛流离的路上。


而母亲是一名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者,每天沉迷画画,实际是为自己照顾孩子寻找不负责任的借口。


破破烂烂的家,没有水电,没有食物,连孩子们攒的硬币都被爸爸拿去买酒。


四个孩子被伤的遍体鳞伤,体无完肤。长大后,珍妮特决定逃离这个家,却遭到父母的百般阻挠,艰辛异常…



而四个孩子经历的生活,也曾是父亲童年生活的复刻。父亲雷克斯幼年接受的是母亲磨灭天性的教育,批评,谩骂,冷漠的令人害怕。


成年之后,他愤世嫉俗,内心空虚,担忧孩子离他远去,想办法时时刻刻监视着孩子们,断掉珍妮特逃跑的后路。



他的爱令人窒息,另一方面却也是真实的:成年人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也可能是父母的重演。


家庭不仅创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还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应该怎样被诠释。


在童年时期没有和父母建立起情感连接和找到情感归属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正常,实际上缺失的部分仍在发挥影响。


小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长大后他们同样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更糟糕的是,他们会把与父母错误的相处模式复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把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继续延续下去。


所以有人说:一个人所有的人生问题,都可以从他的原生家庭中追溯本源。


02

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如此之大,难道我们要就此认命吗?


这个问题,房似锦给了我们答案。


这个女孩曾背负由原生家庭铸成的重重的壳,带着不被父母疼爱的悲凉底色在高压紧逼的大都市里踽踽独行。


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她要自己给自己。


和徐文昌的相遇,给她带来重新审视生命的契机。她在和徐文昌的相处中用互补的性格治愈彼此受伤的心,于自我和解中完成崭新蜕变。


在工作中,顾客给予的信任让她内心充盈,她也由此寻得了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感。


每一份温暖,都在改变她。


尽管原生家庭的负累如此之沉重,房似锦却在一点点蜕变。

 


正如孙俪所说:“在房似锦身上,你前面看到她有多冷酷,后面她就有多温暖”。


想走出原生家庭,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


研究表明,25岁之后,我们有能力成为自己的父母,帮自己补足童年所缺失的一切。


能否过好以后的人生,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上。


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是和他斗争的头破血流,而是自己长成大人,学会自我满足。


“与父母对峙”


在《原生家庭》一书中,阐述了一种心理疗法,那就是“与父母对峙”的方法:


被治疗的人通过面对面或者写信的方式,将自己受过伤害的那些不堪的往事,同父母深入地谈一次,说出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感受……


与父母对峙不是为了报复父母,或者获得父母的道歉,因为他们往往不会这么做。


对峙的目的是要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把它归还给应当承担责任的人。

 


如果你不解决自己的恐惧感和负罪感,以及对父母的怒气,就会将其传给自己的配偶和子女。


记住,与父母对峙,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他们。


只要你有勇气这么做,就已经迈出了自我疗愈的第一步。


找到自己的“内在小孩”


每个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没有得到满足的内在小孩。如果孩子幼年时期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那种渴望就会一直延续到成年。


我们要找到那个内在小孩,安抚他,引导他和我们一起长大。


比如,我邀请朋友一起看电影,朋友拒绝了,由此我感到失落甚至产生自卑的情绪。


这个时候记得要及时告诉自己的内在小孩:我明白现在自己很难受,但对方今天可能有事情所以没办法来,我正好可以享受独处的时光,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生而为人,我们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人可以满足内在的所有需求。最佳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做自己的父母,安慰自己的内在小孩。


成长没有定式可言


有人通过重新塑造依恋关系来减低原生家庭的影响。成年之后,我们通过发展一段爱情、友情或者与心理咨询师建立的职业关系,来重新塑造自己的依恋关系。


有人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原生家庭。通过结婚、或者生孩子,重新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原生家庭。


有人通过离开原生家庭重获新生。离家求学、移民、背井离乡打工等方式,控制自己与父母的物理距离,从而控制与原生家庭的心理距离。


有人通过赚钱得到经济上的独立,获得了精神上独立于原生家庭的机会。


成长没有定式可言,但不论哪一种,他们的共通之处就是都在路上不断前行。


原生家庭影响我们的前二十年,但我们的人生远远不止二十年。


如果一味沉迷于过去的伤害,糟糕的环境不会有半分改变。唯有不断行,才能告别过去重新出发。


我们要学会放下,找回并重塑自己,勇敢地承担起对生命的责任。自己掌舵前行,才可能拿回人生的主动权。


愿每一个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孩子都能够逆风翻盘,向阳而生。



作者 : 康妮

幼儿英语教师,

关注儿童心理发展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