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再苦不能苦孩子”?那些硬着头皮“富养”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2020-06-06

关注

作者|罗小白



前几天知乎热榜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我年薪7万,但是妻子想要送孩子读学费5万的幼儿园,她说圈子很重要,圈子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根据描述,帖主3岁的儿子马上要上幼儿园,妻子看中了当地最好的幼儿园,但是一年要五万学费。帖主觉得没必要,但是妻子认为这属于投资,是对孩子未来的投资。


对孩子投资,本无可厚非,但帖主家的实际情况是,月薪六千,还有每年3万的房贷,孩子每年7千的保险,这还没有算上一家的日常开销。


▲知乎截图


和帖中的妻子一样,近年来“富养孩子”好像成了一个热门问题。生活费3千给孩子买1299的鞋、倾家荡产送孩子出国留学、卖血给女儿买最新款iPhone……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也要富孩子”,心怀期望的父母,用自己的苟且用力去换孩子的诗和远方,但换来的到底是什么呢?




用钱堆出来的孩子

一生都要为他用钱兜底



英国纪录片《Are these kids spoilt?》,采访了四个富养孩子的家庭,其中有一个家庭印象深刻。


这家的女儿15岁,是个鞋子控,家里鞋子多到像鞋店货架。


纪录片《Are these kids spoilt?》


据说,很多鞋子女儿从来没有穿过。而且很明显,这些鞋子随便一双都不便宜。


孩子喜欢把买鞋当做爱好,那也无可厚非。但关键是,这些鞋子是离异的母亲同时打三份工赚来的。


更关键的是,孩子认为这是母亲自愿的,她没有强迫。


纪录片《Are these kids spoilt?》


当母亲为高额账单而烦忧的时候,孩子心安理得;当母亲素面朝天,赶着一份又一份工的时候,孩子名牌傍身,光鲜亮丽。


鲜明对比之下,只剩唏嘘。这个纪录片,还就父母的富养行为对孩子们做了采访。


令人感叹的是,无论中产富裕,还是经济尚可,还是整日为账单谈窟窿的家庭,没有一个孩子感恩父母的付出。


甚至一个孩子认为,所谓奖励不过是努力学习、练琴的奖励。


父母以为对孩子舍得花钱是表达爱意,可是在孩子看来只是交易。不敢想象,当有一天父母没有能力为他们去付出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的态度?


富养孩子是个无底洞,用钱去富养孩子,一生都要用钱去为他们兜底。


前几天,看了一个特别痛心的新闻:82岁阿婆卖油墩子替儿子还债,如今已是第九个年头。



这位阿婆的儿子,因为生意失败,欠了很多债。儿子还不起,阿婆只能自己接过债务,时至今日,已经替儿子还了90万的债。


因为油墩子做的好吃,阿婆的店已经俨然成为了网红店。但是网红店又怎么样呢?


原本颐养天年的年纪,却还要辛苦摆摊。原本儿孙承欢的年纪,却连见一面儿子都是奢望。


家里什么条件,就养什么孩子。用金钱去堆砌孩子,付出的远不止金钱。超出能力范围的物质,只会将孩子推得更远。畸形的物质付出,终会害了孩子。





那个被物质填满的孩子

却"爱无能"?



一个做初中老师的朋友讲过一个故事:他们班上有一个男孩,穿潮牌、用最新款手机,聪明张扬,但就是不爱学习。最常干的事就是和老师顶嘴,和同学打架。朋友不忍男孩堕落,每次想接近他,都被男孩嗯嗯奥奥地敷衍过去。


有一次男孩因和同学打架被叫家长,他父亲风尘仆仆地赶来。


谈话中朋友了解到,男孩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为了满足孩子,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他和妻子两人租了个店面做生意,但是由于生意忙所以很少有时间陪孩子。


父亲最后问:“老师你说我为他付出这么多,他咋就不担待啊,从不给我和他妈好脸色。唉。”


我问朋友:“这个男孩对同学如何?”朋友思考一会,说:“本性不坏,但由于缺少教养导致经常欺负同学,尤其是家庭条件相对差的同学。”


听到这的时候,不由想到一句话:再多的物质,也填满不了匮乏的内心。


父母只关注孩子的物质层面,却忽略了最好的教育是充盈的内心。用金钱和物质去表达爱,远不如去给予与感受爱。


这样的孩子,学不会感恩,看待世界的眼光也全是冷漠。


《虎妈猫爸》中的茜茜,从小被奶奶当做小公主培养。结果却是,嘲笑农村小朋友的嘴巴里有细菌,对邻居爷爷说不努力学习就要和他一样捡破烂。


电视剧《虎妈猫爸》


物质过剩,被过度宠爱的孩子,却爱无能。谁之过?




为什么家长“不顾一切”富养孩子



中国青年报曾对近2000名家长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1.5%的家长觉得因为没有给孩子买名牌亏欠孩子,50.7%的家长会不顾自身经济实力为孩子花钱。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大的一个比例?


01

不平衡感作祟



公司有一位同事,极爱与别人对比。


听说小张给孩子报了游泳班,第二天就给自己孩子报了绘画。


听说小李周末带孩子去了欢乐谷,当周就带孩子去了迪士尼。


听说领导孩子喝的牛奶是进口,立马打给国外工作的闺蜜。


反正别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要有。可是这样就幸福了吗?


并不是,同事整日活在焦虑中。一边担心不能给孩子最好的,一边为下个月的信用卡发愁。


其实,同事本可以在根据自身条件与孩子实际出发,也可以给孩子不错的生活。


满足感与幸福感和钱多少无关,而是不断地对比让生活失去了平衡。拖垮了自己,也伤害了孩子。


02

逆向补偿



另外一个原因,家长在用富养的孩子的借口来补偿曾经缺失的自己。


心理学上,将曾经的那个自己叫做内在小孩。每当看到孩子的时候,那个内在小孩就会出来,唤醒曾经的记忆。小时候因为物质匮乏而产生的自卑、委屈、不甘,再次呈现出来。


于是父母就会发疯一样用物质与金钱去养育孩子,企图弥补曾经的窟窿。但这样非健康的养育方式,却造成另一种恶性循环。


无论是由于对比产生的不平衡感,还是对自己内在小孩的逆向补偿。


所谓富养,都不过是父母在打着孩子的幌子富养自己。挽回自己的面子,填补自己的遗憾,富养自己内心的匮乏。




最好的富养

是舍得让孩子吃苦



时至今日,教育好像形成了一种对立:有钱人家让孩子知道糖是怎么来的,让孩子去尝试自己做糖。普通人家让孩子知道糖是甜的,给孩子买很多糖。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对孩子的教育,贵在真实感。”


过度富养,就像在孩子眼睛上蒙了一层纱,让他们只能感受到世间的繁华,却不知道真实的人生是何种模样。


所以,不要不舍得让孩子吃苦。让孩子吃苦不是故意而为之的伪挫折教育,而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才是生活真正的样子。


蔡少芬就很注重孩子的吃苦教育:某档综艺中,她带孩子挖土豆,挖的过程中她问两个女儿:“辛不辛苦?”


女儿们说:“辛苦。”


她又说:“你们才做了一天就辛苦,但是爷爷是每天都要做,所以更辛苦。每一个都是从零到有慢慢长大的,所以我们要珍惜食物,知道吗?”


《不可思议的妈妈》


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艰苦,孩子才会感恩生活的赋予,才能更坚定地走向未来。正如蔡少芬在采访中说的那样:“我可以给她们钱,但是钱买不来一生的平顺。”


少时吃苦不算苦,算财富。那些不被父母罩在保护伞下的孩子,才知道生活实苦唯有砥砺前行,这样的孩子,才更有前途。


如王俊凯:近几年爆火的他,其实不是一个一开始就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他出生于重庆郊区,父亲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母亲是全职妈妈,家境普通。


王俊凯加入TF家族后,每天6点起床自己坐车去参加集训。在三年的集训生涯中,因为赖床而迟到的状况,只出现过一次。


因为训练辛苦加上前途渺茫,很多人中途便被父母领了回去,王俊凯是为数不多坚持下来的孩子。


《新闻当事人》


当被问到,父母看到他辛苦训练的视频是什么感觉时,他说:“他们觉得小孩子,吃点苦是正常的。”


《新闻当事人》


星光不负赶路人,正是曾经吃过的那些苦,才成就了现在的王俊凯。如果当时他的父母也心疼他,将他罩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得过且过,那必然不会有现在的成就。


龙应台曾说:“人生的路,最终要自己走。”爱孩子不等于溺爱孩子,心疼孩子不等于一辈子保护孩子。


如果真的爱孩子,请不要再去迷信所谓的物质富养了,给他一个陪伴,带他感受生活的真实与平凡,才是答案。


人生是一场带着镣铐的舞蹈,除了梦想的美好还有现实的沉重。


最好的富养,是舍得让孩子吃苦,心怀诗和远方,也感念道阻且长。


(完)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