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当老师叫你去爬山

2020-06-28

关注


01


同学们,放假了,老师叫你一起去爬山,你们会去吗?


因为《隐秘的角落》大火,这个梗最近一段日子被玩坏。

主演秦昊都换上了同款手机壳,四处招摇。可以想象,学生们会故作惊恐状大退一步,然后努力模仿朱朝阳凌厉的眼神:“行,只要张东升不一起爬就行。”


爬山梗变成一个社交笑话,但身为亿万老师分之一的我,却有点笑不出来。


张东升变成了新一代的全民童年阴影,上一次这个封号还是冯远征的安嘉和。一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直接戳破了所有言情剧编织的爱情泡沫,撕碎了千百年来白头偕老的婚姻假象。如今各个年龄段姐姐们乘风破浪,潇洒单身过活,是不是跟二十年前的这部剧有直接关系?

 

按照这个逻辑,《隐秘的角落》戳破了什么?又撕碎了什么?


这些天除了在吹捧秦昊的演技以外,更多社会的关注点落在了《坏小孩》作者紫金陈的各种采访上,然后深挖一个贴满“坏小孩”标签的学霸成长史。


媒体不断试图从朱朝阳原生家庭里深藏的隐性之恶中挖掘出这个悲剧性人物的形成原因——父母离异,父母教育观点南辕北辙,父母性格缺陷造成孩子的扭曲心理等等。


可能是老师的职业病吧,我们习惯性把学生品行上的污点自动归结到原生家庭的黑暗,然而当我领悟了导演所要塑造的那张终极罪恶的温床以后,顿时毛骨悚然,这张温床就是剧里刻画的一个叫做“师生”的关系。


朱朝阳和张东升是一对充满各种巧合的师生,两人所有的互动无比诡异:


老师云淡风轻的说着笛卡尔的爱情数学公式就能感染到学生,此时学生知道老师杀了人。

老师通过答题笔迹认出了写警告信的学生,老师知道这不是恶作剧。


老师在勒索的学生面前还在劝说学生要多读书,学生反问:“你读书是为了杀人吗?”少年的语气,下意识的挑衅老师。

 

老师杀了人,威胁学生:发现了我就发现了你和你的小伙伴,还是用的居高临下的老师口吻。


血红的灯光下,被绑的学生面前一张椅子,仿佛面对的不是生死的考验,而是教导主任的责问,但血光冲天… 

 

老师与学生之间各种斗智斗力,两人身上纯白的衬衫有种古怪的熟悉感….


老师对学生的信任被学生一点点消耗,最后放弃…鲜花怒放的生命。






02


从一个老师的视角去看这部剧简直是灵魂的折磨,太多的暗示和象征,鞭挞着我,逼迫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职场环境。


教师的人设是否已经在这些年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中分崩离析?


教师文质彬彬的讲台形象的底下是否也背负着各种生活的苟且?


教师面对日益尖锐的师生矛盾时能否保持永远的克制与包容?


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摆脱原生家庭的负能量而获取更多所谓的正能量?


《隐秘的角落》这个剧出现的时间点也冥冥中似有天意,电视剧最终的结局是用一个童话来粉饰太平,但同时又用大量的细节暗示这个童话的存在。


那么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否也给我们的阳光教育事业编织了一个充斥着各种鲤鱼跳龙门、寒门出贵子、海外学成归国、衣锦还乡造福社会的童话!?


电视剧出现之前,上海24名学生高考模拟考后跳楼,官方原因无一是“游戏、亲子矛盾、压力过大”。十岁的谬可鑫跳下了教学楼,死后被冠上“负能量作文女孩”名号。山东242个学生大学名额被顶替,还有更多人被偷走了一段灿烂的人生。


电视剧出现之后,一个女孩被自己班主任坑了两次,但女孩通过自身努力逆袭了命运,乘风破浪。


女孩的班主任白发苍苍还千里做秀,到处堵人道歉,甚至还威逼利诱女孩亲戚家的孩子,再一次将学生的考试前途作为自己利益交换的筹码。


再结合张东升老师那句话:一起去爬山吧。细思极恐有木有!?


如果读者同样身为教师,我想诚恳的请大家一起在漫长的暑假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一场子虚乌有的童话?

昨天上海中考语文题目《有一种甜》,各种语文老师的点评:忆苦思甜、苦尽甘来、要真情实感,要有正能量。


为什么一定要让这些经过疫情冲击已身心俱疲的学生写出一种甜,强行正能量?


因为童话还要继续......


电影《青春派》里撒老师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咆哮:


一个吊儿郎当的学生说:“我考不考上大学是我的事跟我爸有什么关系?”并指着一个富二代学生说:“他不也没过吗?”


撒老师怼人如今天的洪水滔滔不绝:“你还跟他比呀!贾迪根本就不参加高考,他就在这儿混日子的,你想跟他比呀,可以呀。你有他们家有钱吗?你有他那样的老爸吗?你还想跟谁比?你们那团伙里还有谁?李飞,是吧?你有人家李飞可爱 吗? 他爸什么级别你知道吗你?还有谁?小雷是不是?他们家是中石化的,你不会不知道吧? 你说说你,你说你拼爹拼不过,你还不拼你自己?你一个三无人员,无钱、无权、无势的,上个像样的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要不然你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笑的? 你要是不想好好学,你也不用在这个班里边待了。收拾东西,出去!滚出去!滚出 去! 给我滚出去!”


一段雷厉风行的台词一把掀开了我们的教育童话罩子。教育的真相说穿了,不是拼爹,就是拼人品。而撒老师这样对学生掏心挖肺的同时,口不择言、不择手段的形象或多或少有着太多高三老师的影子。


前段日子钟美美对各种老师的精准模仿火遍全网还不够让所有的老师心里警钟长鸣吗?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被模仿,被记录,被在乎,被烙印。


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从初见的毫无保留,到互相防备、互相设套、互相吹捧、互相利用。


学校努力维系着歌舞升平,大肆宣扬学生金光闪闪的名校录取率。试问有多少学校愿意讨论一下录取率底下成为分母的那些孩子?






03


到此,我还想到了另一部剧,去年的于谦在《老师.好》里浑然天成的塑造了一个刻板到极致的老师形象,所有老师身上的标签,例如尽职尽责、古板传统等等基本都能在苗老师身上找到,带着类似人设的老师同样贯穿了我自己整个求学期。尤其在高三最后那年,在这种无尽的高压下,考上大学但最终形成了一段记忆中的空白。

大学毕业后当自己成为老师的那一刻,我都怀疑自己是否将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内心告诉自己,我想做一个更好的老师,做一个受学生爱戴,同时也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


然而梦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如今的学生在满是个人主义的文化氛围中成长,To be yourself被变形解读为自私自利的代名词。


《隐秘的角落》原著《坏小孩》中,名校数学系毕业的张东升面对朱朝阳这种学霸级的学生依旧有招架不住,兵败如山倒之感。这不仅仅是如今教师之殇,也是教育的泥沼。


老师处理学生问题、主导学生成长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正面循环,即便有脱颖而出的学生,老师就应该如临大敌,用各种手段打压学生、使其更加驯服吗?“负能量作文”女孩最终的作文在网上清晰的展现了一个教育症结——以教师为核心。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维就是尊师重道,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就是传道解惑,如今虽然科技发展,信息铺天盖地,而我们老师应该传的道,应该解的惑千百年来依旧不变。


这些是中国最著名大学的校训:

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复旦: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兰大: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山大:学无止境、气有浩然

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川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厦大: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中国顶级智囊团的汇聚之地依旧秉持着一脉相承的教学理念——忠、信、勤、笃、义、善……每一个汉字掷地有声。


就算现代社会把原来知识分子群体“温良恭俭让”的文化性格打磨得更加个人化和功利化,不得不承认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老师即便负重前行,也应谨守本心,坚守师德。


学生哪怕披荆斩棘,也应严守本心,求知探索。






04


最近上海著名的书生校长,沈红兵从深圳回沪办学,他新的学校的校训是这八个字:“正心,求义,语理,行道。”

所谓“其心不正,所动悉邪“,听起来非常抽象缥缈,然今时今日看了那么多悲剧的发生,被一个电视剧就能气得心痛,我们这些教育人士还能安之若素,或视而不见?


回到最初那个问题:


老师问我们一起爬山吧?这应该是最正常的一个师生之间的邀请。


每一个教师就是带领学生攀登人生高峰的指路人,甚至是精神上的同伴。


师生一起克服各种学习成长上的艰难险阻不只是我们对教育最理想的美化,也是学生对每一个教师的信仰。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