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合唱团”孩子素质不高,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出了问题

2020-12-09

关注

点击上方蓝色字“王营说教育”关注公众号!


“合唱团”孩子素质不高,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出了问题


王营


近日,朋友圈里一篇“某名校校长致合唱团家长的一封信”火了。这篇文章提到,这所名校合唱团的孩子在国际大赛中夺得银杯,却不懂礼貌、不会主动帮助别人,在文明礼貌和礼仪上缺乏教育。文章引发了不少老师和家长的共鸣。

由此我想到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教育。作为名校的孩子,思想品德课应当学得更好,大道理应当懂得更多,也应该比其他学校的孩子更懂文明礼仪,然而他们的表现却令人大失所望,这不能不促使我们反思学校思想品德课教育的效果。

在我国,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几乎每所学校都开设思想品德课,多则三课时,少则两课时,像其它文化课一样,有专任教师、有教材、有考试,而且是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内容,传授思想品德修养的大原则、大道理,期末学生品德课考试成绩都在八九十分以上。


但是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背诵的名词、概念多,不一定思想品德高;考试得高分,不一定不违法犯罪;懂得了文明礼貌的大道理,不一定落实到行动中,可以说教育效果几近于零。大部分品德优秀的学生,靠得不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是受读书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各个时代的教育几乎都把德育放在首位。然而在古代,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不单独开设思想品德课,也不举行专门的考试。古代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虽然也有秦桧之类的奸佞小人,但大多数都是文质彬彬、忧国忧民的君子。可见,古代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并不差,为什么今天既开课、又考试,重视程度空前,效果反而不如古代呢?

是古今不同的教育理念使然。古代的思想教育,大多沿用孔子的教育方式,不讲深奥的大道理,不让学生记忆枯燥的道德概念,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也不作量化评价,而是将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各种游学活动中。像

这本儿童启蒙教材,里面穿插了大量励志故事,学生读了这些故事,对幼小心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另外,古代的教学计划也要求将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每一个阶段除了知识学习外,都涉及了如“辨志、乐群、亲师、取友”之类的品德教育目标,最终要培养是“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即有思想、有独立见解的学生。

据有关资料介绍,国外大多数国家也不单独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美国也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学校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也不是由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讲授,而是将课堂搬到教堂、社区、工厂、电影院、展览馆等公共场所,让学生面对面地接受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与我国古代思想教育大体相似。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的要想改变用时多、效果差的局面,何不返璞归真,从老祖宗那里吸取一些有益的成份?少讲一些大道理,多重视学生的道德体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及时感悟并主动生成美好的道德品质。

本文选自作者新浪博客,已关联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