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孩子12岁前,千万别在这4件事上偷懒,他会感激你一辈子

2021-07-29

关注


作者 | 李耳耳


超级育儿师的后台里,常常有家长问:“教育孩子,有没有一个系统的方法?”


系统的方法,不要求妈妈死抠细节,而是在保证大方向的前提下,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妈妈轻松,孩子开心


在教育极度内卷的时代中,越来越多的妈妈疲于恶性竞争,想从焦虑中脱身,还自己美好的亲子关系,还孩子快乐的童年。
 
上周,超级育儿师特邀心理专家陈曦老师,进行了线上直播,分享了关于“孩子12岁前,家长养育最重要的四件事。”

点击听精彩直播回放

0-3足够的安全感
 
安全感对人的一生来说,就像造房子时的根基,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一个好的根基,是房子屹立不倒的关键。

每个孩子一定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大大小小的挫折,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一点小事就能让他崩溃。有安全感的孩子,会拥有强大的恢复能力,即面对困境的抗挫力

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呢?陈曦老师在直播间提出了两个方法。
 
· 孩子需要发泄情绪
 
3岁之前的孩子,简直堪比“大魔王”,一言不合就放声大哭。肚子饿了要哭,拉粑粑了要哭,想爸爸妈妈了要哭。
 
很多妈妈或者带娃的长辈,一听孩子哭就头疼,立马抱起孩子哄,直到孩子不哭为止。
 
然而,陈曦老师在直播间指出:想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必须让孩子“哭个够”。因为哭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如果没有当场发泄出来,孩子的情绪就会越积越多,成为一个定时炸弹,在孩子长大后爆发。


陈曦老师讲了一个自己孩子的故事。
 
孩子3~4岁的时候,几乎天天晚上都要哭。每当这时,她就将孩子抱到房间里,陪在孩子身边,耐心地等孩子发泄完情绪。
 
刚开始,长辈觉得她在胡闹,既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还影响了邻里关系。可渐渐地,长辈发现,每次孩子畅快地哭完,情绪稳定的时间都会更长。
 
· 妈妈需要忍耐情绪
 
然而,有时候比孩子的情绪更难处理的,是妈妈的情绪。长辈的不理解,孩子的不懂事,都能成为压垮妈妈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陈曦老师指出,孩子就像一块海绵,能吸收大人的情绪,无论是负面情绪还是正面情绪。
 
有一次,一位刚失恋的朋友约陈曦老师一起吃饭,饭桌上,朋友总是唉声叹息,愁眉苦脸。刚到饭店时,孩子还爱笑爱闹;离开饭店时,孩子却一反常态,闷闷不乐。
 
陈曦老师问孩子为什么不开心?孩子说:“因为那个阿姨也不开心。”

吸收消极情绪的孩子,会变得消极;吸收积极情绪的孩子,则会变得更加积极。
 
所以,在孩子2岁之前,妈妈一定要忍住脾气,可以在别人面前发泄,但千万别在孩子面前发泄。
 
孩子2岁之后,妈妈就不需要过度忍耐了。因为语言系统得到发展的孩子,能听得懂妈妈的解释,与妈妈沟通。

如果妈妈发脾气了,可以在冷静之后跟孩子说:“昨天妈妈因为xxx心情不好,让宝宝担心了。”

3-6适当的规则意识
 
3-6岁,是孩子经历的第一个叛逆期。
 
简单来说就是,你说东,他偏要往西。家长不让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偏要做;家长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偏不做。
 
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正处于认知能力大爆发的阶段。他们不仅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很好奇,还觉得自己是世界上做强的人,什么都能完成。
 
这种理想层面的“勇敢”,让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妈妈说热水壶烫,他们偏要摸。妈妈说针会扎人,他们偏要碰。

所以,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就是帮孩子建立安全意识。让孩子明白,到底什么事情他们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 妈妈要多“唠叨”
 
孩子越小,妈妈就应该越唠叨。不断重复规则,加深孩子的印象。
 
· 允许孩子尝试
 
然而,对于有的孩子,妈妈唠叨得再多都没有用,偏要自己吃了亏,才能知道疼。这时,妈妈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地允许孩子尝试。
 
陈曦老师说,她的儿子有一个阶段特别想摸热水壶,她便在热水壶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并且不会烫伤孩子的时候,让儿子来摸一摸。
 
儿子手刚放上去,就疼得立马缩回来。从此再也没有尝试过类似的危险举动。

· 建立因果关系
 
一旦孩子“吃了亏”,妈妈就应该强化孩子对于吃亏的记忆,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妈妈的批评,应该针对事件,而不是人物,否则会给孩子留下“我不行”的刻板印象。
 
比如,孩子摸了热水壶,妈妈可以在事后1天、2天、3天的时候,向孩子提问:“是不是摸了热水壶,手手才会这么疼?”
 
明白事物间因果关系的孩子,才会在行动之前加以思考,确保自己不受到伤害

6-9好习惯的养成
 
很多家长的想法是:6岁之前让孩子好好玩,6岁之后让孩子好好学习。
 
于是,很多孩子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自己一上小学,爸爸妈妈就像变了个人一样?
 
陈曦老师在直播间指出,这是因为,家长的思维转换能力是很快的,但孩子是很慢的。孩子无法在短时间内意识到,学比玩更重要。
 
为了更加适应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家长要做的,不是帮孩子转换思维,而是给孩子时间过渡。
 
所以,在6-9岁,家长要学会做这两件事。

帮孩子寻找目标

比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更有用的,是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自发地想做某件事情。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寻找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我为什么要学习?”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学习能帮助我实现梦想吗?”
 
当我们将学习与孩子的生活、理想紧密连结,孩子自然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见过很多妈妈,对孩子事事包办。书包帮孩子整理好、作业帮孩子梳理好,孩子要做的,就是拿起妈妈准备好的纸笔,开始写字。
 
长久以往,孩子便会认为,学习是妈妈的事情。如果自己成绩不好,不是因为自己不认真,而是因为妈妈没有为自己准好一切。
 
“保姆式”妈妈,只会养出没担当的孩子。
 
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性,妈妈学会退出,让孩子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小到收拾玩具、整理衣服,大到制定学习计划,独立预习复习。

9-12尝试学习“放手”


9-12岁,是孩子的第二个叛逆期——青春期。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孩子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又忧又躁。
 
忧愁,是因为思考“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急躁,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于是,青春期的孩子,会在自我矛盾的拉扯中,与父母越来越疏远。
 
而青春期的亲子矛盾,不是由孩子引起的,而是由家长引起的。原来孩子的衣食住行都由家长说了算,现在孩子却要求自己做主。

很多家长便无法忍受这种“分离焦虑”,非要把孩子拴在身边才满意。
 
但陈曦老师指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学会放手
 
先学会忍受焦虑,然后给孩子无微不至的支持,让孩子明白:“你离开,妈妈不阻拦;你想回家,家就是避风港。”

其实,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帮孩子建立安全感的过程。

0-3岁,我们告诉孩子,想哭就哭吧,妈妈永远爱你。
 
3-6岁,我们告诉孩子,这个很危险,你要学会保护自己。
 
6-9岁,我们告诉孩子,有些事情要自己做,有些后果要自己承担。
 
9-12岁,我们告诉孩子,无论你成为什么样子,妈妈永远在家里等你。
 
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敢于冒险,勇于拼搏,从来不会放弃,哪怕失败,也不过是重头再来。
 
因为他们明白,无论何时何地,父母都会在后面守护着自己。

(end)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