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孩子能经受住几次“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2021-08-20

关注


专家|吴晓达


孩子能不能打?要不要打?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现代科学育儿 很大的一个冲突点、模糊点、纠结点在于:关于 “打孩子”的问题。


以前的家长,不会纠结。因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嘛!不过,现在的家长,会纠结,也会质疑以前粗暴的棍棒和惩罚教育是否有效。


打?还是不打?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个需要家长,根据每次的情况,以及孩子的年龄、状态,自己来决定的判断题。


“打” 是方法,不是目的。孩子打还是不打,判断的一把尺是:我想要因此让孩子收获到什么?


是想让孩子收获到:爸爸是凶狠的、无情的?

还是:爸爸是关心我的、爱我的?

 

是想让孩子收获到:我是弱小无能的?

还是:这事儿不能干?


大多数时候,家长常常抱着一些“理想化”的目的,打一打长记性,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这就需要家长,像一个 “棋手”一样:先观察、思考,然后再反应。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知识,

知道分年龄不同处理


3岁以上的孩子,才可以有“规则”意识,才能做规矩;


3岁以上的孩子,才有能力将“人” 和 “事”分开,明白“我做错了 ≠ 我错了”。


对于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做规矩”想都不要想,更不用说打了。


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建立安全感、信任感,是第一位的。他们犯错常常是因为无知,或者是想要博取父母的关注(陪伴太少了)。


0-3岁,我们可以送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是,给TA植入这样3个信念:


我是好的;


这个世界是友好的;


虽然我会犯错,但我不会因此毁灭。


对于是非对错、规矩,你可以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但不强求。


即便孩子闯祸了,家长也可以代为道歉,可以补救或者处理的,比如牛奶打翻了,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想办法打扫。


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发育还没有达到 “人事可以分开“的程度。孩子会认为,爸爸妈妈批评我=我这个人是不好的


而如果 “打” 就更不用说了,可能孩子收获到的,只能是:好凶!爸爸妈妈不爱我,我是弱小的,无力抵抗的。甚至对这个世界、对自己失去信任和安全感。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严重情况可选择打,但事后情感沟通、复盘分析不能少!


如果说,孩子3岁之前,家长需要有意识地克制一下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3岁以后,家长可以慢慢选择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真实的自己,表达真实地感受。


比如,当孩子调皮捣蛋、犯错闯祸。我们可以告诉孩子:


你把我的文件搞乱了,让我很抓狂!

你打了妹妹,我心疼妹妹,所以很生气!

……



甚至有时候情况比较严重,孩子和别人打架打得很凶、孩子欺负小动物,你一时气急挥了一巴掌,问题也不大。


关键是,情绪过后,你是否会认真去:


和孩子谈这件事情,并且向孩子承认:刚才打你是爸爸妈妈做得不对,但当时我们一时太激动了,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让你知道,这件事情不可以做。


和孩子复盘,孩子究竟当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举动?孩子真正的感受、需求是什么?下次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应对?


练就敏锐的洞察力,

评估孩子当下的状态


到底能不能打,除了看孩子年龄段,家长还需要观察、判断:孩子当下的状态,能不能承受住“打“?


比如:

生病,不能打;


孩子最近遇到比较大的挫折(心爱的东西不见了,自己最爱的奶奶回老家了等)不能打;


亲子关系差,不能打;


无论如何 “打” 都是一个有破坏性的事情,就好像要到烈日下跑个800米,是不是有伤的、发烧的,都不能跑?



以上三点 “亲子关系差” 这点最容易被忽视。比如我们在新闻里经常看到,那些父母一打,就跳楼的、喝药的、离家出走的,往往是那些从小父母没有养过自己的“留守儿童“。


你的孩子,能够经受住多少次 “打” 完全取决于,你曾经让孩子体会到多少的爱。


自我成长,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道理说得再好,如果不知道怎么做 还是白搭。情绪管理,是卡点。


在这里给大家几点建议:


第一:破除僵化思维


不要再信奉,所谓的那些老古话。


孩子不打不成器。


棍棒底下出孝子。


三天不打,上方揭瓦。


……


当你相信什么,你就容易被它牵着鼻子走,而看不到你眼前真真实实的孩子。


第二:相信自己、为自己行为负责


有时候,周围的人会给我们很多意见、建议、甚至是压力,告诉我们:孩子要这样管教、那样管教,该打就要打……


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的是: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孩子,要对他们做什么、怎么做,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最终承担和面对这一切的,终究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孩子。


这让我想到,之前遇到过有一位妈妈,因为拒绝抚养二胎引发激烈的家庭矛盾,起因是:婆婆当初说的,你只负责生,我来负责养。


但结果生下来,婆婆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帮忙养。而当一切木已成舟的时候,当初的这个“承诺”却完全站不住脚,舆论都是一边倒:你是孩子妈妈啊!


所以:如果旁人无法为这一切负责到底,那我又凭什么一定要听她们的呢?


要不要打孩子,做自己的思考、选择、判断!


第三:修通自己,育儿达己


最后,和大家聊点深层次的。


如果你发现,有时候自己:忍不住打孩子,甚至明明知道这些知识、道理,但你偏偏就打心眼里不愿意去这样做,觉得太麻烦,然后继续 “自动驾驶“ 模式,事后又常常后悔的。


那么可能这个部分,需要追溯到你小的时候:或许你从小就是这么被“打“大“骂“大的,你从来都没有体验过,被珍惜的感觉,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我是珍贵的、我是重要的。


那么对你来说,做到这一切很难,因为:


第一:我们给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


第二:如果我们真的接受了新的方式,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的父母做错了,承认自己是被 “霍霍” 大的这件事情,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是深刻到可以“怀疑人生”的事情,一般需要经过长程的心理咨询,才能慢慢坦然接受和修通的。


所以,要不要去修通这个部分,同样是一种建议,需要自己思考、选择和决定。


点个【在看】,祝愿读完这篇文章的你,可以不再为“打孩子”的问题纠结,摆脱 “自动化反应” 和 “纠结” 做出自己每一次智慧的选择和决定。


(end)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