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12岁男孩一口气吃20片安眠药,别再让孩子为你的错误教育买单了

2021-11-12

关注

在台湾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中,茉莉的妈妈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品学兼优、马上上大学,有着大好前程的女儿,为什么会在家跳楼自杀?




在湖北武汉,14岁男生的妈妈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只是扇了儿子几个耳光,他为什么会在学校跳楼自杀?



在节目《中国人的一天》中,父亲带着12岁的儿子,再次来到北京一家精神病院求助。他怎么也想不通,儿子为什么会突然一口气吃了20片安眠药。



每当出现类似情况的时候,大人们就开始抱怨、指责:

“就因为xxx,至于跳楼吗?”


“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也太脆弱了,动不动就抑郁。”


“我们以前也是在又打又骂中长大的,也没当回事儿啊……”


对于这些声音,我一方面觉得,说这话的人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另一方面又发现了让这些孩子放弃生命的原因: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孩子的任何事情,任何感受,都是“一点小事”“不至于”。


法国儿童文学短篇童话《小王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都当大人太久了,以至于忘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


甚至有的父母自己“病”了,却浑然不知,只知道一味责怪孩子。


01


父母有“病”,孩子吃药


我有个朋友,在国内一家知名的精神病医院实习了两个月。


她在儿童病房所看到的一切,让她有了“父母有病,孩子吃药”的感慨。


因为,有的孩子发病,很明显是父母的养育出了问题。


甚至是父母自身有问题,经常暴打、责骂孩子,但医生能做的,只能是给孩子吃药,稳定情绪,消除症状。


虽然医生会和家长沟通,提醒其做出改变,但效果并不理想。


有的孩子才十几岁,就已经几进几出了;有的孩子出院不到半个月,又回来住院了。


因为生活环境没有改变,父母的观念没有改变,即便孩子的症状在住院期间得到了缓解,回去之后,还是会复发。


微博上有位网友曾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一个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去复诊的时候正好在看书。医生看见了,便表扬她:“这孩子真用功。”


谁知孩子妈妈一听,却泼凉水说:“用功,假用功。”


医生辛辛苦苦修补孩子内心的伤痕,父母随口的一句否定,就又把孩子推向了深渊。


真是让人又着急又无奈。



这位医生最后写道:


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里,永远有中国式家长不可撼动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他们本人不知道。


深以为然!


有教育专家说过:对于一个家庭来讲,父母是树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


父母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门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开花”了。


说白了,孩子只是父母的投射银幕。


所以,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02


孩子心理脆弱,与缺少社会支持有关


我朋友说,她在病房里和孩子们聊天时,发现孩子心理脆弱,与缺少社会支持有关。


所谓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的支持。


它就像一层海绵垫,会对一个人的精神起到保护和缓冲作用。


缺少了社会支持,人会变得更脆弱,更容易被困难打击,也更难从困境里走出来——成人如此,孩子亦如此。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社会支持来源很简单——家庭和学校。


在家里,一些孩子和父母的交流不多,而父母也只关注他们的学习。


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父亲去精神病院去看自己的女儿,竟然还给女儿带了一袋子教科书。


让女儿很是无语。

 


无独有偶,在《中国人的一天》这个节目中,父亲带着12岁的儿子,再次来到北京一家精神病院求助。


这一次,是儿子“闹自杀”。


没有任何前兆,儿子突然家一口气吃了20片安眠药。幸好发现及时,没有酿成大错。


然而,这位父亲在回复医生常规询问的同时,还不忘“提醒”医生:


“你要特别注意一下他,现在也让我挺为难的,还有两天考试了。”



看到这里,相信每个人都会气愤不已。


孩子才十几岁,就觉得活着没意思,甚至绝望到想放弃生命。


而父亲呢? 却更在意儿子两天后的考试,真是令人唏嘘。


我相信这两位父亲都是爱孩子的,只是他们总以自己的想法去爱孩子,去给予孩子,去要求孩子。却从来没有问过,甚至没有想过,孩子真正想要什么。


正因为父母对孩子“三感”(自主感、能力感、关爱感)的忽视,才使得孩子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会向父母求助。


因为他们不认为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


2020年10月,上海一女孩在聊天群里称,自己在家服下了大量安眠药。


警察接到网友报警后,赶到女孩家中,却被其父母拒之门外。他们坚称“女儿只是去睡了”。


在警察的强烈要求下,父母才打开了女儿的房门,却发现女儿已经目光呆滞。


直至女儿脱离生命危险,父母都不知道她神经衰弱已经很久了。


对于这样的父母,只能这样理解:因为无知,所以漠然。


03


不要做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朋友在儿童病房和孩子们聊天时还发现,很多孩子的发病并没有明显的诱因;或者发病前只是遇到了看似不起眼的一点小事。


在大人看来,这点小事并没那么严重,怎么会引发心理问题呢?


这里面也许会有孩子遗传方面的影响原因,但根本原因是,在这之前,孩子可能已经承载了很多压力。


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只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理学家杨凤池曾提出一个概念:微创伤。


也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但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微创伤。


比如一次吼骂、一顿揍、一些刺心的话、一次假装的抛弃。


在家长看来,吼骂过后,孩子很快又活蹦乱跳了,能有什么事?


但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遭受这样的微创伤,也许某一天,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可能会成为导致孩子心理崩溃的导火索。


对此,精神分析家张沛超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当大雪封山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回忆起第一片秋叶的落下。


所以,当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崩溃时,千万不要再指责ta太脆弱。


我们要先想想,在孩子的成长环境里,是否存在很多的微创伤,自己是否是这些微创伤的施加者,千万不要等到最后一根稻草的出现。


04


做好孩子心灵的“防护师”


当代女作家池莉说:


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糊涂了。


所以,我们要想真正懂得孩子,还得花点时间和心思:


1.关注孩子的生活,及时洞察ta的“异常情况”


我身边有位妈妈,平时对孩子很上心。


女儿上了高一后,成绩突然断崖式下滑,有时候还会莫名其妙地哭。


她怕直接问女儿会遭到反抗,就私下联系了班主任,并得知女儿最近和班上一个男同学走得比较近。


当晚,她主动找女儿聊天,分享了自己读书时的暗恋经历。并很自然地说:


“妈妈觉得你长大了,以后难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先跟你说,你要是有什么困惑,随时都可以找我。”

后来,她收到了女儿的短信,大致意思是:自己失恋了,心情很压抑,幸好妈妈主动找我聊天,我才感觉好了很多。


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最好方式,就是多关注、理解、体谅、尊重ta,在ta最需要帮助时,及时伸手拉ta一把。


2.陪伴孩子时,多进行正面教育


积极心理学认为,孩子会以父母轻微或剧烈的情绪表现为信号,来判断父母的反应,并将其作为ta今后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比如,


父母引导孩子“再坚持一下,你可以的”,那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是“我可以,我再试试”;


父母鼓励孩子“这次比上次考试有进步,下次会更好”,孩子吸收到的会是“我没那么糟糕,还有机会”。


所有来自父母的正面教育,都会给孩子内心注入一剂强心剂。有了这份爱的兜底,孩子才有底气和动力去抵抗每一个负面糟糕的情绪。



朋友说,我在病房和门诊看到很多孩子,从手腕到手肘都有不少淡红色、深深浅浅的划痕,看得人触目惊心。


难以想象,在多少个无人的深夜,孩子独自承受着情绪的崩溃,无处倾诉,无处躲藏。只能通过划伤自己的痛感,来掩盖心灵的创伤。


医生能做的,只是医治孩子的身体。


真正能抚慰孩子心灵的,只有父母。


毫不夸张地说,父母掌握着孩子的命运。所以,任何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先从改变父母做起。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行动起来吧!


别等到最后一根稻草落下,才追悔莫及!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