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小学问卷披露大量自杀细节!这到底是要预防还是在怂恿~

2021-11-29

关注

作者|李耳耳


前不久,上海长宁区中小学发生了重大教学事故


在学校给孩子发放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中,竟然频繁出现“自杀”“刀片”“绳索”等敏感字眼。


 

学校的初衷也许是想及时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可问卷的设置却仿佛在手把手教孩子如何自杀:


“你最近一周主动尝试自杀的愿望程度如何?”

“最近一周,你已着手写自杀遗言了吗?”

“你最近一周有没有希望自己一直睡下去不再醒来、或意外地死去呢?”



对于心理敏感的孩子来说,任何一点小事,都有可能成为悲剧的源头。有家长表示,本来孩子不知道怎么自杀的,填完问卷之后工具方法都知道了。


 

事件发酵后,上海长宁区教育局立马停止了问卷调查内容,并向所有家长诚挚道歉。


问卷调查可以被及时制止补救,但这些年来,中小学生抑郁自杀的问题却愈演愈烈。

专家点评

超级育儿师 陈曦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这次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公众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关注度和理解度越来越高了,这是好事。

唯一的问题是校方在设计问卷的时候忽略了的“边界”。作为学校,最重要的“边界”就是教书育人,传递积极信息,而倾向于心理疾病的筛查交给专业医院更恰当合适。

当家长在遇到孩子接受这样的一份问卷调查时,提出质疑和担忧是非常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回家后与孩子的平静交流,通过这样的事件帮助孩子建立对生命、对死亡的正确认知,而不是一味的抱怨责怪校方的过失,这或许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更有意义。


超级育儿师 吴晓达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对 “死亡” 半懂不懂的孩子,给他们含有丰富自杀细节的问卷,就好像告诉孩子:妈妈买了一罐零食在家里,但是你不许吃哦!是类似的。

对!这就是一种诱惑。 

人不是开关,执行某个命令下去,ta就能完美执行。做个问卷,就能心理健康了?叮嘱ta “好好学习”“好好吃饭”问题就能解决了?

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顺势而行,育儿工作才能走心,才有可能达到好的效果。


今年3月18日,《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的一组数据牵动了所有父母的心:中国有24.6%的青少年抑郁,其中重度抑郁的比例为7.4%每5个孩子就有1个被抑郁所困扰


报告出炉半年后,教育局宣布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项目,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无数数据、文件、案例都在给所有家长敲响警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01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

一点小事就想不开?


近几年来,每每看到孩子自杀的新闻,都让人觉得触目惊心。


2020年6月,湖南省某中学两名初二女生相约自杀,她们将手绑在一起,跳河溺亡。其中一名女孩留下了一封遗书,上面写着自己受过的委屈:


“妈妈本来答应带我去划船,但又没有去。”

“家里有两个孩子,但我却多洗了好几次碗。”


 

父母眼里的“小事”,却成了压垮孩子的千斤石头。所以有很多父母,直到孩子去世,都不能接受现实,也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自杀。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常常因为一件“小事”就想不开?


美国国家儿童医疗中心成员、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在《自驱型成长》中提到:新时代的生活削弱了孩子原本具有的压力应对机制。他们处于长期的慢性压力之中。


一方面,大脑中负责决定、计划、抑制冲动的前额皮质直到孩子25岁才能成熟。而大脑中负责感受情绪、管理记忆的海马和杏仁核,在孩子15岁之前就已经发育完成。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孩子能接受甚至方法各种情绪,却不能控制自己对情绪做出的种种反应。


另一方面,我们孩子身处的时代变化了。常常听很多家长说“现在的孩子都太脆弱了,想想我们那个年代……”


的确,父母生活的年代很辛苦,但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不同的苦。虽然以前物质生活不够富裕,但学习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放学后能和邻居孩子一起去弄堂里或田野里奔跑,我们就算考不上高中,读职业学校也能分配工作,未来是光明的、充满希望的。


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学习是生活的全部。白天上学,晚上作业,周末补课,任何一次考试失误,都有可能改变人生的轨迹。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的发现,生活在高压下的孩子,更容易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也许会想,为什么网红们拍拍照片就能年入百万?明明打游戏也能赚钱,为什么我还得学习?


还未形成完善世界观的孩子,却不得不面对来自世界的巨大冲击。


但成年人和未成年最大的区别在于:


成年人明白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努力生活就能突破困境;

未成年以为当下的困境是永久的,只有死亡才能摆脱一切。


去年一位高三女生跳楼前写下的遗书,令人深思:“再见啦,这个可爱的世界。从来没有想过害人,可为什么一直不快乐?”


 

在这位女孩的呐喊背后,我们也能窥探到如今父母的困境: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快乐,却从来不跟我们说?”


02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快乐,

却从来不和我们说?


知乎问题“有多少抑郁症是父母导致的”中,一位答主po出了自己和父母的对话。


“妈,我犹豫很久要不要和你明说……我已经尝试过几次自残,希望能去看一下心理医生。”


“你这孩子怎么回事?妈妈这么爱你,你有什么不高兴的?”


“可是,我没办法抑制啊——”


“——你就是爱胡思乱想,又没缺你吃又没缺你穿,搞什么鬼?我养你不是为了让你去医院装精神病丢我的脸的。老实说吧,是不是不想上学?”


 

其实,我们的孩子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跟父母诉说,只是父母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重视孩子的问题。


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在思维的沼泽中越陷越深,当他们发现父母并不能帮自己脱离困境时,便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曾看过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一位初二女生已确诊抑郁症,且父母发现过女儿喜欢吃头发,但父母却以为女儿过段时间就能痊愈,当下必须抓紧时间学习。


直到几个月后,医生从女儿胃里取出长15cm,宽10cm的头发球,父母才明白,有些问题,真的不能等,孩子的健康,永远比成绩更重要。


 

那么,孩子的哪些行为,父母必须引起重视呢?


天津大学泰达医院神经内科和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赵伟,列出了8种孩子有抑郁倾向的表现。


8种有抑郁倾向的表现:

01

对死亡的关注或表达自杀的想法;

02

社会交往退缩:变得不愿意出门,不愿意见朋友;

03

情绪波动和性格的变化:经常烦躁或莫名其妙的哭泣;

04

不关注外表或健康,爱做冒险的事情;

05

酒精或药物滥用,有自伤行为;

06

正常的生活习惯(饮食和睡眠)发生改变;

07

自卑,兴趣缺乏;

08

突然的精神振奋,可能意味着决定通过自杀来结束生命的痛苦;


想起史铁生在《务虚笔记》里说过的一段话:“一个真正想死的人,一个拿死说来说去的人,以我的经验来说,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


“而是什么?”


“而是还在渴望爱。”


诚然,我们的孩子比想象中更脆弱,但我们的孩子,也比想象中更坚强。从神经可塑性上来说,年龄越大,神经发展越完善,抑郁症痊愈的可能性越小。


但我们的孩子,神经正处于不断成长的阶段,神经的发育受环境和心理影响非常大,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往往能让孩子战胜一切。


03


真正成熟的父母

会这样做


布拉夫曼博士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一书中指出:“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 


父母发现孩子有抑郁倾向时,可以试试以下三个办法。


01
先处理孩子的感受,再处理孩子的问题


很多患有抑郁症的孩子之所以选择自杀,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失去了掌控力。他们既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也控制不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


于是,在尝试-失败-尝试-失败的困境中,孩子会形成自我否定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沮丧消极。


这时,如果父母再指责孩子不够坚强/努力,并给孩子制定一系列的任务(运动/看书等等),无异于在暗示孩子:“看吧,你果然什么都不行,必须我来帮你。”


所以,当孩子情绪低落时,父母应该首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只有当孩子变得积极向上,他们才能重新对生活燃起希望。


倾听,就是最好的办法。


倾听的目的不是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让孩子在诉说的过程中排解情绪。所以,父母一定要放下自己先入为主的想法和判断,唯一要做的就是表示自己的尊重与支持。


孩子在倾诉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专心,并伴有眼神或手势(握住孩子的手,抚摸孩子的背)鼓励,多说说“妈妈在听”、“爸爸明白的”、“我们都会陪着你”。


高一倒数第一,高三以705分考入清华的赵启琛就非常感激妈妈的倾听,每次他考砸发牢骚的时候,妈妈都会给他拥抱与宽慰。


02
与其拼命拔高短处,不如陪孩子发挥长处


孩子抑郁的源头,在于对生活失去掌控感,那么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平复孩子的情绪之后,帮孩子找回掌控感。


如果孩子不擅长运动,与其让孩子报班练习游泳,不如和孩子一起进行擅长的跳舞。


如果孩子不擅长社交,与其带孩子参加父母间的聚会,要求孩子喊“叔叔好阿姨好”,不如陪孩子参加孩子间的聚会。


如果孩子不擅长学习,与其空泛的鼓励孩子“妈妈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上90分”,不如和孩子一起整理错题“这道题今天做对了,你真棒”。


总之,处理孩子问题的秘诀在于,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做孩子喜欢的事情。唯有如此,孩子才能一步一步建立起心理的秩序,有条不紊地长大。


03
必要时求助专业心理医生


我们常说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因为专业对口,往往能帮我们绕过不必要的弯路,以最高的效率解决问题。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且一旦错过就不能重来。世界上最冒险的事情,就是父母堵上孩子的未来,试验自己教育方式的好坏。


所以,如果父母拿不稳孩子的问题,可以带孩子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最高效地带孩子走出心理困境。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