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家庭教育中的这几个“底层逻辑” 搞不清楚,教授也难教出好孩子!

2021-12-13

关注



近些年,青少年得抑郁、“空心病”,自杀的案例密集上演,深深刺激着社会的敏感神经,尤其是家长和学校老师。


我们不禁想问,如今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通过诸多的事实和调研发现,源头主要存在于我们的家庭教育中。


作为父母,如果想不明白以下几点“底层逻辑” ,就连教授也难教出好孩子!


01

关系大于教育


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要教育孩子。然而,我们却忽略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给孩子的人生所带来的影响。


这些在很多家庭都有体现,包括高知家庭。一些教授、教师家庭,按照常理,无论是教育方法还是自身的榜样,都能将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


然而,他们的孩子却出现海外或归国后自杀、抑郁、啃老,甚至杀人的现象。


江苏省特级教师黄侃


南京一中黄侃老师的女儿,从小到大不仅成绩优异,而且爱好广泛,能歌善舞。


然而,这样一位堪称完美的学生,却在异国留学时期选择了自杀。


于是,悲痛的黄侃老师反思了自己对女儿的教育:女儿上幼儿园时,由于夫妻俩工作较忙,就将她送去寄宿学校。


“如今来看,当时对她太残忍了,那么小的年纪,正是在父母身边撒娇淘气的时候,却一个人孤单地住在学校。”黄侃老师后悔地说。


“另外,我对女儿的关心过于物质化,而在精神上交流得太少,我对她的精神世界缺少了解。”她说,女儿曾经也和她交流过感情上的问题,“但我是个粗线条的人,有时候大大咧咧,对这种事不太敏感。”



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心理缺乏基本的认识、了解和关注,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才导致孩子长大后,不能正确处理关系和面对现实问题。


所以,有教育方法,可能会使孩子变得优秀。但如果不懂孩子心理,没有良好的关系,孩子就成不了健全的人,伤害自己、放弃生命,甚至攻击他人、危害社会。

  

很多父母都以为,凭着天然的爱去管教孩子就行了,从来没想过自己与孩子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个关系在某一天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道尽了父母对孩子的单方面意愿。



但要想让孩子接纳、吸收和消化这份“好”,则需要双方都建立了深厚感情、深度信任、良好沟通、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关系。


当爱和付出变成威胁、控制、压迫、索取时,这份“好”就会变成了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拦路虎”和“踢脚石”。


02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塑造出的孩子的性格和心理也不同。


1.忽略型:只生不养、养而不教,或者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自动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


亲子关系:淡漠、疏远、隔阂、有冲突。

孩子心理:恐惧、委屈、孤独、无助。


2.控制型:要求孩子听自己的,按自己的要求做,不给孩子自由空间和自主权力。


亲子关系:要么顺从,没有自我;要么叛逆、太自我。

孩子心理:压抑、迷惘、无助、没有价值感、绝望。


3.放纵型:溺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愿望,纵容孩子所有的行为和表现。


亲子关系:畸形的关系,成人反被孩子操控。

孩子心理:自私、任性、懒惰、不懂感恩。


4.民主型:尊重孩子,平等相处。给孩子爱与自由,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亲子关系:平等、亲密、彼此尊重、信任。

孩子心理:乐观、坚强、自律、积极。


03

夫妻关系的影响

  

最好的教育是爸爸爱妈妈。


因为除了感情的需要,孩子要从妈妈身上学到女性的角色、形象建立和人生模式,也要从爸爸身上学到男性的角色、形象和发展模式。


任何一方的缺位,都将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甚至影响到孩子成年后的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


当父母的关系撕裂时,孩子的内心也承受着撕裂;当父母之间相互伤害时,孩子的内心也是无比伤痛的。


这种分裂、伤痛会让孩子害怕、纠结、痛苦,会以为一切是自己的错,会怀疑自己的价值,甚至会伤害自己。


尤娜(中)妈妈(右)


《女心理师》中,高中生尤娜曾两次轻生,当她在学校跳水台落水,被女心理师贺顿救下后。


贺顿就对前来接尤娜的妈妈提出了建议:孩子需要做心理治疗。


但尤娜妈妈坚持认为,女儿是自己一手带大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她只是和同学闹矛盾,一时心里气恼。


事实上,尤娜的轻生行为是因为她发现了爸爸妈妈的“秘密”——离婚。她想要通过自我伤害的方式博得关注,阻止父母分居。


因为父母在孩子心里是完整、统一的,无论是感情上,还是生理上,孩子都希望父母是一个整体,是美好的、和谐的。


良好的夫妻关系,才能让孩子获得生命中基本的安全感、价值感、归属感,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和意义。


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就需要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


04

良好关系的建立


综上所述,亲子关系先于教育、大于教育,而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健康、科学的教养方式。


具体该如何做呢?


首先,要建立关系、陪伴孩子。


有些家长认为有血缘就有关系,即使孩子丢给别人带,或者送给别人养,那也是自己的孩子。


实际上,这种没有履行父母养育职责,没有与孩子建立身体、心理与情感上的深度连结的关系,根本就称不上真正的亲子关系。


没有真正的亲子关系,也就失去了管教的心理资本。


我们会发现,除了老师,孩子一般只听父母或从小把自己带大的老人的话。因为他们在长期的养育、付出过程中培养起了情感和权威性,与孩子建立了依恋关系。


而那些没有管过孩子、没有教育过孩子的父母,很难得到孩子的认同和信赖。


孙卓(中)

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失散14年的儿子孙卓。


但孙卓表示,自己不会留到亲生父母那边,因为“现在的父母不管怎样,养了他十几年……”


生恩不如养恩大。你都没有付出过,凭什么管我?我凭什么要听你的话呢?孩子心理上会有这样一笔账。


因此,陪伴孩子成长是父母的基本义务,也是建立亲子关系的第一步。


尤其是孩子出生的前三年,父母的陪伴能帮孩子建立健康的安全依恋,也能为良好的亲子关系、后来的教育打下基础。


当然,陪伴不是说只要人在就行。


身体在、心理在,真正地关注到孩子,与孩子情感的连结和互动,才叫真正的陪伴。


陪伴不在于时间的长度,而在于时间的质量。


高质量的陪伴,是全身心地投入,与孩子疯、与孩子闹,在玩耍互动中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感受亲子间的快乐和幸福。


其次,了解心理发育,懂孩子。


有了陪伴和建立关系后,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孩子。这个了解不仅包括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


缺少心理上的关注,不了解心理抚养的重要性,不了解孩子各个年龄阶段心理上的需求和特点,是很多家长的通病。


这就导致孩子心理出了问题,父母还没意识到,甚至觉得不可思议。比如,孩子抑郁了,还认为孩子娇气、矫情,没事尽瞎想。


前不久,跳海自杀的鹿道森的家长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他姑姑对记者说,他爸爸就是嘴上不饶人,其实很疼孩子,家里没有给他任何压力,还给他贷了十多万让他去创业,可能是他自己想多了。


父母不关注孩子内心,还会影响到教养观念和方式。


教养观念方面如:

“孩子那么小,他懂什么?


“好吃好喝伺候你,你还有什么不满足?”


“我挣钱给你花,你就要好好读书!”


 教养方式方面如:

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参加各种培训班。


不顾实情,试图以天才的方式去培养孩子。从小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恨不得24小时都利用上……


当家长说这些、做这些的时候,有去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性格、智力、爱好、愿望)?


当孩子不高兴,甚至反抗的时候,有去在意他们的情绪、感受和承受力吗?


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


不学习,父母就不懂孩子,就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不学习,父母就能不成长,自己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又会传给孩子。


当我们通过学习,懂孩子,了解孩子的身心发育规律,自然就会改变对孩子的态度,也会改善与孩子的关系,甚至是养育方式。


爱孩子,如他所是,而非你所愿。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