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父母每天陪10岁儿子跑5公里,“双减”后,这类孩子更容易赢在起跑线上

2021-12-20

关注


曾在一个电视节目中,看过这样一个场景:


大半夜了,爸爸坐在卫生间的马桶上,一边聚精会神地“触屏”,一边生气地催促着隔壁卧室打手机游戏的孩子:

明天还上不上学了?作业做好了没有?我的小祖宗,你能不能不玩手机啊,我求求你了,快睡觉吧!



这当爸的玩手机比孩子还上瘾、还疯狂,他坐在马桶上心不在焉地催促孩子睡觉的话,孩子能听进去吗?ta愿意听吗?


我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成长环境,孩子怎么可能身心健康,学业有成?不成为问题学生,就已经烧高香了。



01



前一阵,杭州男孩小杰离家出走了,过了整整一夜才被找到。可他却连一句话也不肯和爸爸说。



警察叔叔追问原因时,小杰才委屈地说:“太气人了!我真的看不下去了!”


原来,小杰爸爸一回到家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每次让爸爸陪自己,他不是说忙,就是没空。


当一个家只剩下游戏的喧闹声和冰冷的墙壁时,那个攒够了失望与无奈的孩子,选择了反抗——离家出走。


我们常说,陪伴是最常情的告白。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情侣、夫妻之间,也适用于亲子之间。


然而,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往往会自动忽视,不作为。甚至,还很理直气壮:

“总说让陪孩子,难道我不想陪吗?可我天天在家不去挣钱,拿什么养孩子?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比起陪伴,有的人觉得挣钱更重要,因为有了钱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弥补缺失的教育。


然而,孩子对于父母陪伴的渴求,是任何人、任何物质条件都不能代替的,甚至是有时限的。


记得之前,一篇小学生的作文《我的爸爸》刷爆了朋友圈。


作文中,小朋友称自己爸爸是个“程序员”,一直很忙,没有时间陪自己,还语重心长地道出心声:再不陪我玩,我就长大了!



综艺节目《老师请回答》中,一位嘉宾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部连续剧。在他童年的时候,可能父母是唯一的观众。如果这个观众抽离了,他就变成独幕剧了。一个独幕剧很有可能变成悲剧。


连续剧跟人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连续剧可以回放,可以推倒重演,但是人生是不能的。


陪伴从必需品变成了奢侈品。


为什么孩子需要父母陪伴?


因为孩子的良好品质,不是从书上学来的,而是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因为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是老师说了就会养成,而是根植于其日复一日对父母的模仿。


所以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陪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02


 

河南洛阳一个公园里,一家三口一起锻炼的视频走红了。



每天一放学,爸爸妈妈就带着10岁的儿子,到公园里跑步锻炼。


一家三口穿着亲子运动服,儿子跑在前面,妈妈在中间,爸爸跟在最后。一家人整整齐齐地跑成一条直线,姿势标准又帅气,成了这条路上最美的风景。


接受采访时,爸爸谦虚地表示,也没啥特别的,就是他和妻子每天都坚持陪孩子跑5公里而已。


谈到原因,爸爸只简短地说了一句:在跑步中陪伴。


你看,陪伴孩子很简单,不需要你一天24小时都待在孩子身边,也不需要你讲太多的话语,你只需要给孩子树立个好榜样。


近日,一位女生在网上晒出了自己和妈妈年轻时做实验的对比照。


网友看后直呼:“简直一模一样!”


△王同学(下)和妈妈(上)对比照


照片中的王同学今年18岁,是江西赣南医学院药学专业大一学生。


她说,这张照片是她做药理实验时,让同学帮忙拍摄的。


因为小时候看了妈妈21岁时上班实习的照片,觉得妈妈做实验的样子很美,一直都想拍一张角度相似的照片。


她还说,小时候家里没人时,妈妈就会把她带去工作的地方,陪着妈妈一起做实验。


由于药学有许多专业考试,所以,她经常看到妈妈翻着厚厚的书认真学习。


耳濡目染下,她报志愿时也选择了药学专业。虽然药学专业的学习很有难度,很有挑战性,但她觉得,既然选择了,就要认真学好。


网友表示,最好的家庭教育是,“长大后,我慢慢变成了你。”


正如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里所写的:“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03



陪伴是什么意思?随同做伴。


所以,陪伴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在我们花时间陪伴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在陪伴着我们。


ta陪我们一起笑、一起做些有趣的事,抚平我们内心的焦躁与孤寂。


这两天,黑龙江一对父子火了。


因儿子喜欢玩电玩城的打地鼠游戏,爸爸灵机一动,直接拿出了家里一张床单,和妻子一起剪了几个大洞,铺在围栏上面,就地改装成了一个大型真人打地鼠游戏。



男孩一头钻进去,小脑袋兴奋地在几个洞之间来回扑腾。


爸爸呢,比儿子还开心,拿着玩具胡萝卜当锤子,左右追着打,妈妈在旁边录像,一直强忍着笑出声来。


一家三口笑得嘻嘻哈哈,快乐都溢出屏幕


由此可见,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是开心快乐的。


我有一个电视台的朋友,每年都会带孩子去一些陌生的地方。


朋友说,当一个人处于陌生环境时,自身的优点和弱点都会异常清晰,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不仅是孩子,她觉得自己也在成长,每一次旅行都能看到更加清晰的自己。


所以,一到假期,朋友就让孩子开始参与制定旅行攻略。她认为,让孩子制定旅行计划可以培养其规划能力,查阅资料可以增长其见识……


而旅行中的实践经验,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技能。果不其然,几次旅行下来,孩子知道在陌生的地方,可以向哪些机构寻求帮助,如何运用手头的资源制定最佳旅游方案。


比如,选择去什么地方,当地有什么特色美食、什么景点最经典,住在哪里等,这一系列的计划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来做判断。


但在整个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朋友很少用自己的经验来限制孩子的发挥。于是,手机、电视、课本等都派上了用场,孩子忙了个不亦乐乎。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孩子一方面大长见识,一方面感受到了什么叫“书到用时方恨少”。


回家后,孩子开始主动制定学习计划,主动戒掉电视、手机游戏,主动增加阅读、锻炼的时间。


像朋友这种高质量的陪伴,就是一种愉快和谐的双向交流,让孩子变得更自信、独立、自律的同时,父母也会从中收获愉悦和成长。


尤其是“双减”后,能得到这种高质量陪伴的孩子,更容易胜出。因为他们具备强大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内驱力从何而来?


心理学家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自主感、胜任感、情感联结。


当孩子的这三个需求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的内驱力就会很强大,就像安装了发动机一样,不断地推动他前进。


有的家长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确实如此。


因为从“知道”与“做到”之间,隔着认识的深度;隔着思想的状态;隔着行动的落实。


所以,要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你需要成为学习型家长,通过科学的学习、系统的训练来实现。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