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云南惊现”丑小鸭“学校,专收”不省心“学生……还有救吗?

2022-03-08

关注
最近网络流传这样一个视频。

视频讲的是云南昆明有一所专门招“问题孩子”的民办初中,叫“丑小鸭中学”

这里的孩子95%以上来自名校。

他们都曾经是成绩优异的孩子,却因为厌学、抑郁、叛逆、网瘾等各种问题,被父母送到这里。


校长詹大年说,这些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不是学习的问题,而是关系的问题。

因为和父母、老师缺乏良好的沟通,无法建立亲密的关系,

他们慢慢地从“别人家的孩子”一步步走向抑郁、脾气暴躁、乱摔东西、甚至自杀。

在采访中,一位姓梁的女同学谈到自己被送到学校时母亲的表现:

我拉着安全带抱紧车门,在那哭,她都不管我……

她跟着老师走,头都没回一下……


我们理解母亲面对问题女儿时的难受和无助。

但从梁同学几句话的描述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不顾孩子感受、不会和孩子沟通的家长“原型”。

平时经常听到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

真是越大越不听话,而且什么都不愿意跟我们说!

面对这样的孩子,大多数父母都已经不知道该如何与之相处。

然而,当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时,也曾是父母最忠实的“追随者”,喜欢粘着父母。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父母和孩子越来越远,越来越难沟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甚至叛逆了呢?


 1 

所谓叛逆,
其实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看到一位妈妈在群里吐槽,现在只要一让儿子干点儿什么事,儿子都会反问: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孩子怎么就不听话了?是学坏了,还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实际上,这是一个好现象。

一句反问,表面上看是孩子在挑战父母的权威,和父母对着干,

实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建立。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点红实验”


在孩子的鼻尖上点一个红色的点,然后让他们去照镜子。


一岁半以下的孩子都是去摸镜子里的红点。


而2岁左右的孩子就会抹掉自己鼻子上的红点,


此时他们已经具备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转折点,也是个性最终形成的必要条件。

正如德国作家约翰·保罗曾说:

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

而认识自己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着说“不”!

现代心理学从人的心理发展角度分析后也认为:

不听话、叛逆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合理”表现、必经过程。

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母亲梅耶,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女性。

她不仅自己事业有成,还在遭受家暴、穷困潦倒的情况下把三个孩子都培养成了亿万富翁。

然而,她的孩子们在年幼时并不“省心”。

埃隆12岁就沉迷于电脑,不专注于学业。

可梅耶并没有粗暴地干预孩子的“不务正业”,

反而尊重他的兴趣,鼓励他把游戏投稿给电脑杂志,并成功发表。


马斯克也曾多次说过:

我的妈妈才是我的英雄,我的成功都出自她的培养和影响。

如果梅耶也把儿子的行为简单地定义为不听话或者叛逆,

采取忽视、吼叫甚至打骂的方式去制止,

那么不仅不会有超级富豪埃隆•马斯克,

还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创伤,养出一个问题少年。

不听话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真实表现。

它的背后是孩子在努力的表达“我就是我”

正视孩子的“叛逆”,采取正确的方式,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2 

孩子不听话,
其实都是家长在“助推”

近日,北京一位硕士妈妈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引发网友热议。

这位妈妈说,自己和老公都是985大学的硕士,

却在北京这么好的条件下,教出“厌学”、“杠精”的学渣儿子。


虽然她在视频最后说,不管孩子多么厌学,妈妈也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但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甚至纷纷质疑:

到底是谁养出了这样的孩子?

从这位妈妈的吐槽中,我们也能隐约感受到她言语的失望。

正如大家所说,这位妈妈嘴里不肯学习的杠精是一生下来就这样吗?

孩子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父母的样子。

当我们发现孩子不仅不听话,还学会怼人时,

不妨来看看父母这些“口头禅”,是多么有效地在“帮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乖:

“快点做作业!这题都说了多少遍了,还错?”

父母的催和不耐烦让孩子更不愿意做作业。


“你应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

父母的命令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还失去了自我判断能力。


“你再这样,以后就不带你出来了!”

父母的威胁换来的只是孩子的妥协而不是理解。


教育家斯宾塞说:

一个甜蜜的家庭,父母与子女间应该有最好的沟通而且彼此体谅与尊重。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中,有一个周家父子吵架的画面:

父亲埋怨小儿子多年不给自己写信,让自己牵挂也痛心。

而儿子却对父亲说自己不如哥哥姐姐耿耿于怀,数年来同样也过得十分煎熬。


直到父亲放下强势,含泪说出小儿子在自己心中一直是最好的,父子俩多年的隔阂才算解开。

尽管周爸在剧中是公认的好爸爸,但还是摆脱不了中国式父母的表达方式。

孩子的本意并不是想忤逆父母,和父母对着干。

只是因为父母的沟通方式存在问题,为了表现出存在感,为了让父母留意走心,只有反其道而行。

父母只要自己学会说话,学会如何和孩子更好地沟通,就能养出听话懂事的孩子。

 3 

懂得共情和换位,
沟通就成功了一半

在辽宁大连,一位孩子的大姨带着18个月大的外甥去打针。

场面有点搞笑,但更多的是暖心。

“大姨说哭你再哭,预备啊,哭吧!”

“大姨给你数着,一声,两声,三声,好了,收!”


就这样,一场本该鬼哭狼嚎、拼死挣扎的打针现场,却被大姨拿捏地稳稳地,两人配合的天衣无缝。

网友被大姨和孩子逗笑的同时,也不禁感慨大姨超强的沟通能力。

虽然对象只是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

但身为老师的大姨,却通过换位思考和共情,实现了满分沟通和引导

她知道孩子打针疼,便一方面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也在合适的时候允许孩子哭

反观同是陪着去打针,大部分父母会怎么做:




我们也曾经是孩子,也害怕打针,也很想哭。

但现在,当我们站在大人的角度去跟孩子对话时,

以为是在鼓励,实则是在要求,

此时的我们已经进入了沟通的误区。

要想跟孩子更好地沟通,走出误区,

除了要懂得换位和共情之外,还有其他的“小技巧”。

要真正实施起来,可能并没有那么容易。

毕竟很多家长与孩子沟通时,就像下面的“魔咒公式”一样:

孩子听话时,你爱他入骨,孩子调皮时,你又拼命吼他。


你崩溃后自愈,自愈后又后悔,却忘了他也还只是个孩子。


前一秒吼,后一秒后悔,再下一秒又想着到底该怎么跟孩子好好沟通。


良好的沟通是亲子关系的第一步。
沟通,是亲子关系的基础,
是孩子成长的养料,是家庭幸福的前提,
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但大多数人都缺乏与孩子亲密沟通的方法。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