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14岁抑郁症少年被大师喂符水后死亡:关于抑郁症,家长一定要知道这些!

2022-05-16

关注

一则#14岁抑郁症少年被大师喂符水后死亡# 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韩某因14岁的儿子患有抑郁症,通过朋友联系大师陈某某。陈某某称小韩被鬼神附身,于是通过画符咒、请神明、强喂符水等手段,为其祛邪治病。后小韩出现身体状况恶化,陈某某看了之后又画了一碗符水,给小韩喂下去。

被喂服符水后不久,小韩便死亡。

法院经鉴定,小韩系液体堵塞呼吸道造成机械性窒息而死亡。近日法院二审判决陈某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五千元。

本以为迷信这样的事情是极少数,没想到评论区有抑郁症患者也有相同的遭遇:

痛心之外,也让我们关注到,大众对青少年抑郁症还知之甚少。

下面就是一个孩子的真实经历:

子烨在初中的时候,和抑郁情绪正面相逢。

“我就想找,但一直找不到,我要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呢?我就用那个刀划了一下手指,我一看流血了,我就冷静了……”

受困于抑郁情绪两年之后,子烨几乎用尽全力,才让家人接受她生病的事实。

“我在家里发疯了一样,就是摔东西,甩门,跟我父母发脾气,威胁他们带我去看医生,我已经求救了两年。”

明明是生活条件最好的一代
抑郁症却创了历史新高
90%的家长从未曾想过孩子会得抑郁症,直到被确诊的那一天。
一份《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的报告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为7.4%。
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成,其中重度抑郁为1.9-3.3%;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其中重度抑郁为7.6%-8.6%;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近4成,其中重度抑郁为10.9%-12.5%。
这不是一串冰冷的数据。数据的背后是中国每四个家庭,就有一个需要去面对抑郁症这场严峻的战役。

明明现在生活条件比从前好了那么多,给孩子都是最好的待遇;明明我们对孩子的关注可谓无微不至,全家都围着他转;明明所有孩子都面对一样的学习压力,为什么就他扛不住;明明孩子平日看起来都挺正常的,根本没有什么异样……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为什么最后却养出了不快乐的孩子?

父母越关注,越焦虑;
孩子越被关注,越抑郁
一个青少年出现抑郁情绪的时候,往往会变的烦躁易怒、上课走神、成绩大幅下降、睡眠不好、多梦、社交活动减少、自我封闭、与家长和老师分庭抗礼甚至自杀自伤等等问题。但这些迹象在很多情况下被归类为青春期叛逆的正常现象,从而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期。

很多抑郁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焦虑的父母。父母越焦虑就越想控制孩子,要求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当然,面对不断长大、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个人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有思想的孩子,这类父母会发现自己越发的无力,整个局面慢慢瓦解和失控。

这时候需要去处理的是:控制型父母的焦虑。

虽非本意,但青少年的抑郁症高发现象的背后,父母确实是无形的推手。越被关注,越焦虑。表面是父母无微不至的爱,背后却藏着孩子不堪重负的伤。

被忽视的“第二只小鸡”,

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

1. “第二只小鸡”实验

《游戏力》的作者劳伦斯·科恩描述他曾做过一个“两只小鸡”的实验:

第一步,小鸡们出生几天后,我把它们一只一只地轻轻捧起,死死地盯着它的小眼睛,就像老鹰盯上猎物的样子。等我把它放下时,小鸡全吓得僵在地上不动了,开始装死。大约1分钟后,它蹦起来,重新四下走动。这就是从害怕到复苏的一次循环。

第二步实验中,我同时吓唬两只小鸡,结果它们一起装死,大约持续了5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它俩一起装死的时间,比第一步实验中单独装死的时间要长很多。

接下来第三步,我在吓唬一只小鸡的同时,让另外一只在旁边闲逛,结果被吓的这只小鸡仅仅在地上躺了几秒钟就蹦了起来。

实验结果说明:受惊的小鸡会通过身旁的小鸡来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否安全。

同样,孩子不是直接被外界的事物所吓到,而是被父母或身边人的反应所影响,产生了恐惧。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小孩本来跌倒了并没有哭,可是当父母紧张地跑过来嘘寒问暖时,他们却开始嚎啕大哭。

这恰恰是因为“第二只小鸡”受到惊吓的模样,让孩子透过父母的关心、鼓励看到了“恐惧和不安”,过度关注反而强化了孩子“虚弱、受害”的自我印象。

紧张的父母=“吓坏了的第二只小鸡”。

父母过度的担忧与关照,时常会制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孩子也能感受到那份焦躁和不安。在父母焦虑的眼神里,孩子读到的信息就是:“情况不好了”。

对于弱小的孩子来说:“如果我的父母/照顾者/老师都不能处理好,那么情况一定非常糟糕。” 在父母这里接受到的危险信号,会使得孩子被父母的焦虑所传染。

越小龄的孩子感受到的焦虑程度会更深,内心会更恐慌,对自我也会更多怀疑——“完了,怎么办”、“我一定没法应对”。

而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自我意识的急剧发展,一边想要独立,一边又无法脱离对父母的依赖,与父母的边界不清,关系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内心的分裂和撕扯就更是矛盾重重——“我做不到”、“我太没用了”、“我看不到希望”、“世界让人绝望”。

青少年这个阶段正处在心理发展的迅猛期,情绪波动剧烈,如果得不到父母正确的心理引导,极易就诱发了抑郁症。

可以说,当青春期的娃撞上易焦虑的父母,要么是一场宇宙大爆炸,要么就是一场内心的自我毁灭。

2. 做孩子眼中“镇定的第二只小鸡”

父母的情绪世界是孩子对世界的参照物,造就了孩子成长情绪的底色。

焦虑的情绪会传染,淡定的心态同样也会。

反之,如果父母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平静地面对问题,从容地处理危机,那么孩子会被这份淡定所感染,内心的焦虑也会得到抚平。

作为父母,我们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在容易紧张的孩子面前充当“镇定的第二只小鸡”,闲庭信步,用淡然带动原本被吓到的小鸡,迅速恢复常态。

科恩在实验中,给了一个安慰紧张和害怕孩子的妙招。让孩子看看父母的眼睛:“看看我的眼睛里有没有紧张和害怕?”这比说一百句“不要紧张害怕”,或者讲一百句大道理要有效得多。
平和的父母,会让孩子通过眼神看到一个从容的世界。
父母能够治愈孩子的良方,就是扮演一个“中和”的角色。用我们的镇定和自信感染他,引导孩子去面对困境,而不是盯着不完美的地方。

我们没法避免孩子成长中的挑战和困境,但可以用轻松豁达的态度,扮演“镇定的第二只小鸡”——“嘿,没什么大不了。你可以的,一切OK。”

告诉孩子,紧张、恐慌、不安,都是人的正常情绪。并非不哭不怕才是勇敢,而是可以哭,可以怕,但擦干眼泪后,可以直面困难,相信自己可以应对。

“中和”的力量,就是在焦虑和放松中找到折中点。当焦虑袭来时,轻推孩子一把,让他们相信问题不大,自己有能力战胜它。

同时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永远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会为他们兜底。

做豁达的父母
养育快乐的孩子

中国式父母焦虑,根源在于弄不清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借用伟大的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的一句话: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父母需要弄明白,孩子的人生终归是他自己的。我们不能代替他去经受成长,也无法扫清所有障碍,解决所有问题和困境。

孩子是在父母的言行中,学习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我们如何活出自己的生命,孩子会吸收和内化,然后学着用那样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生命。

与其时刻胆战心惊孩子的养育会出错,不如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我提升上。当你变得更好,孩子自然会努力向你看齐。

《郑渊洁家庭教育课》一书中,郑渊洁写了一段话:

“说到家庭教育,我将女儿培养成学霸的最大秘诀是:作为父亲,在女儿上中小学的十二年间,我从来没有对女儿说过你要努力,我只对自己说,郑渊洁,你要努力。”

焦虑的父母,传达给孩子的是压力;豁达的父母,传达给孩子的是动力。不慌,不怕,不乱想。越豁达的父母,越能带领孩子走出开阔的人生。

其实,抑郁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就像我们的身体会感冒发烧,情绪和心理也会生病。

其次,还要有正确的应对方法。当发现孩子有抑郁倾向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其实抑郁症并不可怕,只要正视它、面对它,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就会得到康复。

END
作者:知子花,部分图文源自网络,侵权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