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面对“不称职的父母”,何以为家?

2022-07-08

关注


十二岁的少年扎因,他们一家都是难民,生活在一个破旧的出租屋内。晚上,一个帘子把屋子分成两边,一边是父母的床,另一边是扎因和几个妹妹蜷缩在一起。


白天,扎因给杂货店老板阿赛德打工,还要帮母亲跑好几个地方,编好几个理由去买曲马多(一种服用过量便会上瘾的止痛剂),还要把它碾碎在水中浸泡在衣服里;这样妈妈每次去监狱探望大哥的时候,能让他在狱中赚钱。


同龄孩子的校车偶尔从身边驶过,扎因看看他们,又看看自己手上的煤气罐,没有话语。


生活的重担狠狠压在这个孩子身上,异常成熟的他从未抱怨。直到生活向他的家人伸出了魔爪……


十一岁的妹妹来了月经,在这个家庭,意味着妹妹长大了,可以嫁人了,而嫁人可以给家里带来一笔钱。为了保护妹妹,扎因帮她洗去血迹,偷卫生巾……想尽办法帮妹妹遮瞒。


可惜妈妈还是发现这一切,妹妹被擦的浓妆艳抹;扎因像一头小兽拼尽全力想要留住妹妹,可惜妹妹还是被带走了。



扎因决定离开家,他先到了游乐场,然后被女工拉希尔收养。


白天拉希尔出去打工,扎因在家帮拉希尔带孩子,他陪着小孩打鼓,逗他玩、换尿布、喂奶……事情很繁琐,但是扎因从来没有失去耐心。


拉希尔也会从打工的餐厅带回吃剩的蛋糕给两个孩子,甜甜的味道让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有了光。


可惜好景不长,拉希尔因为没有身份证明被警察扣留,她不能回去了,不能继续照顾家里的两个孩子。


扎因找不到拉希尔,可是还要继续照顾拉希尔的孩子:

他拿自己所有的钱,一分一分掰着花去给拉希尔的孩子买食物;

他伪装成叙利亚难民去领救济粮;

他拿抢来的滑板车,加上一口锅拿去街市卖;

他甚至又去卖曲马多……



无论怎么都找不到拉希尔,扎因想攒钱带着拉希尔的孩子去瑞典,听说三百美金就够了。


可是老天爷恶作剧似的,似乎想要考验这个男孩子究竟还能承受多少。房子到期,他们被赶出来了,所有的东西包括他辛苦攒的钱都没有了。


什么都没有了。


扎因想了很久,他把拉希尔的孩子拴在路口,自己老远坐着,想让哪个好人带走他。


最后扎因只能把小孩卖给一个之前认识的人,在分别之前,他亲了又亲,好像那是他亲爱的妹妹。


他保护不了妹妹,也守护不住拉希尔的孩子。



扎因回家去拿证件,却发现一个更大的悲剧等着自己:

妹妹死了,死在医院门口,怀孕小产。


愤怒而绝望的扎因拿起一把刀,头也不回地奔了出去,然后把这把刀狠狠刺向了阿赛德……好像刺向不公的命运。


妈妈来监狱探望扎因,带着糖果,还带来了一个消息:她又怀孕了。她说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打开一扇窗。她说这个孩子是来替代死去的妹妹的。


可对于扎因来说,他努力的活着并没有看到什么窗户,看到的只有母亲冰冷愚昧的脸。“你让我恶心,”他说,“你的心是冷的。我宁愿一辈子在监狱,也不想再见到你。”

故事并没有就这样完了。


扎因把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为什么?

“因为他们生了我,却没有养我。”

为什么?

“因为我希望没有能力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从我小时候起,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狗娘养的东西‘’,生活是一堆狗屎,比我的鞋子更脏,我以为我们能活得体面,能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以上情节,来自电影《何以为家》。饰演主角扎因的小演员本身自己就是叙利亚的难民,拍这部电影前,没有上过一天学,从没睡过真正的床。


何以为家?


哪里都没有他们的家。



电影里扎因的父母都会抱怨:我有什么错?我也是这么被生出来,也是这么长大的。你没有资格对我指手画脚,我一生都活得像别人的奴隶!


父母认为自己不幸便可成为害他人,甚至自己亲骨肉不幸的理由。


这些年,大家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原生家庭。


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分析了6种有毒父母及应对措施。其中,有一种最为典型的问题父母,那就是“不称职的父母”。


《何以为家》中,扎因父亲不务正业,成天抽烟酗酒,而母亲整天浓妆艳抹,并不断地抱怨养不起孩子。因此扎因只能打杂工,赚点小钱,撑起整个家。当扎因说想去上学时,父亲的第一反应却是这个家的生活费谁来供给呢?


当然,不供养孩子,不能满足孩子衣食住行的需求,肯定是不称职的父母;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隐性的“不称职”行为:

包括精神上,操控孩子的人生,不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情感需求一般会包括父母给予的爱、信任、支持、鼓励等等。在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那么自我认同感就会被大大削弱。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因情感缺失而迷失自我。



还有行为中,没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孩子不仅会吸收父母语言上表达的信息,还会接受非语言的信息,也就是言行举止。例如:父母本身好吃懒做,但要求孩子勤劳能干,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称职的体现。


说到这里,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如何让自己避免成为一个“不称职的父母”;不过,如果我们的父母是不称职的,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些方法,小编总结了一下:


1.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

这种回应是一种非辩护性回应,也是你需要有节制而温和的方式坚定表明自己的立场。


2.划分“自我界限”。

父母有父母的角色与责任,而你只需要承认我的人生只需要为自己负责。所以请大声对自己说:“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我需要为……负责”。


3.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与父母进行对峙。

电影中扎因面对父母的不负责任、不称职,他求助律师,起诉了父母,在法院里与父母当面对峙,强烈表达了自我。


当然,我们不必选择法院这种偏极端的方式,我们还可以用操作性更强的方法进行:比如,写信或者微信等形式。



但是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进行对峙,你都必须首先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你可以先设想一下,找父母对峙后,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最为糟糕的结果又是什么。

其次,猜想一下,父母会有什么反应、说些什么话。然后拿起笔,尽可能地写下会出现的状况,列举出来,并想好自己的回应方式。

最后,采用合适的媒介进行沟通。


最后的最后,小编更希望,这些话只是增加了家长们的知识储备,我们的孩子不会面对“不称职的父母”,他们会健康长大。



END

作者:知子花,部分图文源自网络,侵权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