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比没钱更可怕的是:哭穷的父母,只能养出“心穷”的孩子

2022-09-05发布于北京

关注


当孩子想要一个期待已久的东西,家庭经济也足以支付得起,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买给他吗?

相信很多父母的答案都是“yes”。但是,回到现实中,不少父母却做不到。


周末,我在逛超市时,看到旁边一个七八岁的女孩指着一盒饼干说:

“妈妈,我想要这个,同学们都说好吃,他们都吃过。”

女孩的妈妈眼睛瞄了一眼价格,边拽着女儿边说:“我看着很一般,价格也贵,咱们挑点便宜的。”


女孩撒娇着说:“也不贵嘛,我就是想尝一尝什么味道,给我买一盒吧。”

妈妈心急地说:你咋不听话,我说贵就贵,省点钱买点有用的多好,快走啦!”

 

就这样僵持了一会儿,女孩最终被妈妈拉走了,她时不时地回头看着那盒精美的饼干……


哭穷的父母与无力的孩子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像极了小时候的我们被父母教育的样子,涉及到花钱的问题,总是被好好说教一番:

家里没钱,你要懂事,不要乱花钱;
穷的饭都快吃不起,你买这乱七八糟的东西干啥;
爸妈省吃俭用,全都为了你,所以你要争口气;
不要跟同学比吃比穿,比谁成绩好,才是最有出息的;
为了给你买一双球鞋,爸爸吃了一个月咸菜根儿……



看到同学们买了喜欢的文具和零食,自己特别羡慕。

家庭条件都一样,为什么别人可以随心买,而自己却要节约。

长大后当自己有能力享受生活时,也不敢坦然地花钱。


父母之所以哭穷,是因为他们认为小孩没必要花钱,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才重要。

其实,哭穷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有责任感,反而加重了心理压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清华教授彭凯平曾说:如果总是告诉孩子家里“缺”,我们没有别人好,其实是一种贫穷感的灌输。  


这种贫穷感无限蔓延,是日后无法被金钱填补的心理空缺。


不被满足的人

长大要受多少苦?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童年缺失什么,长大后就拼命寻找什么”。

童年时期在物质上从来不被满足,内心需求长期压抑的孩子,长大后总是容易表现出极端行为。

比如,
报复性消费,极力补偿儿时缺失的物质享受;
自卑怯懦,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
扭曲的金钱观和消费观,认为花钱是可耻的,继续苦情地“虐待”自己和身边的人。


在习惯哭穷的家庭中,那些从小不被满足的孩子,长大后,不管在生活、工作中,还是在亲密关系中,都会陷入深深的“不配得感”——

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不会属于我,因为我不值得。


在网上看到两个年轻女孩分享了自己童年时期的匮乏导致的结果——

——“贫穷了二十年直到自己挣钱,颜值尚可工作努力,年薪二十,内心极度自卑。觉得不值得被爱,谁对我好都觉得不习惯。使劲花钱使劲花钱,还不是买什么好东西!优秀的男人不敢嫁,觉得自己不配。敢跟不如自己的男人一起,觉得安全。这病什么时候能好。怕是一辈子了。”


——“总是会自卑,走到大商场都会觉得别人在用异样眼光看自己。去超市,逛淘宝,也只会从价格区间里挑选还凑合看上的东西。”



 

父母经常性哭穷,也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遭受贫穷思维灌输的孩子,和父母相处时倍感压力,长大后会刻意远离父母。

人情冷漠,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容易误入情感歧途。张爱玲就是典型的例子。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新派女性,聪慧、漂亮,父亲张志沂更是家世显赫,物质殷实。但张爱玲从童年到少女时代,都过得很拮据。


黄逸梵(左),张爱玲(右)

父母感情不和,黄逸梵丟下张爱玲姊弟,潇洒地出洋求学。张爱玲只能穿继母的旧衣服,找妈妈要钱,她也会给,但每次都要哭穷,经常发脾气磨难女儿。


张爱玲说:“看得出母亲是为我牺牲了许多,而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张爱玲对物质的渴求日渐强烈,所以她在得到奖学金的时候,毫不犹豫去买了昂贵的口红和衣服。

在婚恋关系中,又陷入极度的自卑中,把辛苦挣来的稿费打给负心汉胡兰成。长期被父母冷漠又无情地对待,脾性自负傲慢,冷如冰霜,母亲病逝前,她也不肯去见最后一面。


张爱玲即使家境优渥,也无法免遭哭穷式养育带来的伤害。


养育内心富足的孩子

给真诚的爱就够了


对孩子来说,最幸福的事就是拥有父母的无条件的爱与信任,无时无刻都在滋养着自己。

这种爱不会因为贫穷而有一丝丝的改变。


每次看《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时,都会被里面的一个画面深深地感动。父子俩因为没钱住宾馆,只能到救济站借宿,在地铁的公共厕所过夜。

有一次,父子俩在公厕休息,有人在公厕外敲门,父亲捂住孩子的耳朵,用脚抵住厕所门,怕吵醒熟睡的孩子。任由外面的狂风暴雨袭击,始终不愿让儿子听到。他疲惫的脸庞上洒满了泪水。


即使生活窘迫,他也要在儿子面前保持体面,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无家可归,四处流浪、借宿,他也只是告诉儿子,他们是为了躲避恐龙才住进山洞,这是专属于父子之间的冒险之旅。


父母保持乐观的心态,在能力范围内满足孩子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将会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富足、积极阳光的人。


当无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时,我们要实事求是,诚实地回应孩子,而不是把压力甩给孩子。

把“我们买不起,不值得买”换成“不是不想给你买,只是我暂时没这么多钱,可以等一阵”。

明确表示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庭现实问题,这样可以给孩子踏实的安全感,不让他有心理负担。

 


另外,为了让孩子拥有自由支配金钱的权利,可以定期给孩子零花钱。让孩子管理自己的小金库,引导孩子正确消费,花钱做到心里有数


总之,比起哭穷,用一种开放而积极的心态去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更能让孩子内心富足、自信!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