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长大后自卑的孩子,大都来自这3种家庭

2022-09-07发布于北京

关注

曾经看过一个咨询故事:

一个女孩从来不敢穿裙子,也不好意思留长发,她对咨询师说:“我怕照镜子,觉得自己好丑。”

事实上她长得很漂亮,样子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父母怕她早恋,从小打压暗示她,你样子丑,不好看,不要打扮......

这让我想起知乎上一个很火的帖子:“从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一种什么感受?”

网友们各自写道:

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秀;
说话声音低,不敢看人的脸;
从来不或者很少拒绝别人;
一直渴望成为那个大家都喜欢的人......

因为自卑,他们不敢向前一步,无论工作还是感情;
因为自卑,渴望别人的认可,渴望更多的好朋友;
因为自卑,内心常常在崩溃的边缘游走......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

在儿童的成长经历中,导致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很多:儿童与成人相比,处于体型和力量上的劣势;而在儿童之间,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身体缺陷,外貌、体格的差异,兄弟姊妹之间的竞争,贫穷,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


没有人天生自卑,我们的自卑往往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一味地打压
否定孩子

打压式教育随处可见——

明明孩子考试进步了,却偏偏要说“你还差得远呢”;
明明孩子有一技之长,却偏偏要说“整天正事不干”;
明明孩子考了第一名,却偏偏要说“你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

很多家长如此笃信这一套教育方式,觉得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就飘了。

但问题是,如果对孩子的任何成绩都是否定、打压的姿态,那么孩子收到的就是负反馈,自尊心受挫,长此以往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

哪怕做出了莫大的成就,也无法得到身边最亲的人的肯定,这种感觉想必是十分令人绝望而心碎的。

知名演员、导演姜文在某次访谈中曾经提到过自己的母亲,她是一个十分难以取悦的人。

那时候姜文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妈妈看了一眼录取通知书后,就立马扔到了一边,转过头来斥责姜文没有把衣服洗完。

姜文说:

“终其一生也没能得到母亲的一句夸奖,这是我人生中最遗憾最难过的事。”


何其心酸!

尽管长大了的他们事业有成,但心中始终有一块无法填补的空洞,这里本应是家人的肯定与赞许所带来的力量。

但很可惜的是,他们并没有得到这股力量,反而是在成长的旅途中孑然一身。

午夜梦回时,也依然会失落抱憾。

更值得警惕的是,大多数长期处于低自尊状态下的孩子,根本无法取得像姜文这样的成就。

一个从小活在负面、压抑的话语体系里的孩子,也习惯了自我否定,降低自我认同感,变得消极自卑,缺乏自信。

自尊心是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如果家长忽视孩子自尊心的建立,那么孩子也难有成就。


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曾经说过过这样一句话: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确实如此。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他们会为了一个奖赏而拼尽全力,也会因为父母的一句话而心灰意冷。

过度在意
他人的评价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孩子渐渐地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

“我的朋友喜欢和我玩吗?”
“我的老师重视我吗?
“我能给他们留下个好印象吗?”
“我是不是不够好?”

为了获得认可,他们会倾向于在别人面前调整自己的行为,很多事情根据别人意见行事,慢慢地,就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朋友的女儿是个敏感的孩子,常常因为身边人的一句话而不开心。

同学嘲笑她手工做得不够好,回到家,无论爸爸妈妈怎么哄,女儿也不愿意再玩手工游戏了;小区朋友开玩笑说:“你这条裙子不好看!”第二天,女儿就绝不会再穿这件衣服去上学。

朋友担心,孩子未来会深深地陷入情绪内耗中。


像这样的孩子,自信与自卑,似乎完全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孩子的自我接纳出了问题

当孩子无法接纳自己的时候,他只有向外寻找存在感和价值感,一旦发现别人对自己印象不好,便开始自我攻击,认为自己很糟糕。

自卑,有时候就是一种自己讨厌自己的情绪。

而所谓的自我接纳,就是欣然接受现实自我的一种态度,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所有特点,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削弱个人价值。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一个不爱自己的小孩,可能永远都走不出自卑。
 
永远在比较
伤害的是孩子

一位妈妈在后台留言说: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个比较黑一个比较白,出去别人都会说。小孩比较在乎自己黑,可出去经常有人说,请问我该怎么处理?有什么好办法?

这样的场景也是我们常见的。

在外边,总是有很多大人喜欢将孩子进行比较

你家孩子长得真高!你看我们家的就不行!就是不长,唉……

你看这个孩子真白,皮肤好,遗传了妈妈的,还是爸爸的呀?

那个孩子成绩好,总是考高分,这个就一般般了……

有的孩子好像很不在乎,而有的孩子当时就会有很强烈的反应。这跟孩子内心的自我认同感有关。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好,在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的认同和爱,他们不会太在意,也会跟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是经常被父母否认的,自己也是自卑的话,那这样的对比会加深他们的这种负面评价,会进一步否认自己。

图片来源:电视剧《没有玫瑰的花店》

所以,总结一下,这几个行为,更容易造成孩子自卑:

首先就是对比,其次是父母过高期待,另一个就是否认。
 
其实这几个行为是有关联的,你会发现,很多父母就是把这些行为组合在一起。

我们看看这个情况,就能感受到:

那次我带儿子在商场里玩,他想玩挖掘化石,于是就在那个店铺里玩。

旁边来了两个女孩,然后也开始玩了起来,妈妈在一旁看着。
 
一会儿妈妈就着急了:

「你要这样挖,不要一点点的,可以用力敲!」

「为什么你们就不能效率快一点,妈妈回家还有事。」
 
一个女孩用力地敲打着,挖开了一大块。

「你看妹妹,多厉害!」她跟另外一个女孩说。

「你这么小心干嘛,不会坏的,总是这么胆小,还是姐姐呢!」
 
我看到这个被妈妈训的姐姐在撅着嘴听批评,而妹妹已经挖得差不多了,妈妈又开始说姐姐了。

图片来源:电视剧《白色之春》

旁观的我们,能看到妈妈在对比着两个孩子,而且否认了姐姐的「小心」,觉得胆大的妹妹更厉害一些。

妈妈肯定是期待姐姐比妹妹更懂事、各种表现更好一点,毕竟是老大嘛!
 
可这些行为,如果没有注意,只会造成姐姐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妹妹那样被妈妈认同和喜欢。

父母从小喜欢比较,孩子的一生都在寻找竞争对手。
这场竞争中,不管他们输了还是赢了,最终的结果,都是输得一败涂地。
因为竞争对手根本不存在,唯一的敌人,就是我们“弱小”的自己。

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有可能被自卑困扰。

如果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和对待,反而能激发孩子去行动,想着去减轻自己内心的自卑心理。而这个行为就是追求优越感的过程。
 
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自卑情结的。

所以不要觉得自卑是一件多可怕的事,处理得当,也能催人奋进。

图片来源:电视剧《隐秘的角落》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自我评价表。

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他们给自己打分,比如自己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不擅长。

周边的人怎么看我,我又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

而这评价的结果,深受父母的行为影响。

只有父母给孩子认可,看见孩子的内心,他们才能与自己真实的自体对话,看到真实的自己。

自信的孩子,是在爱的环境里,自然流露的结果。

匮乏的爱,会导致自卑。健康的爱,才会让孩子自信。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