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我妈的嘴,杀了我一万次”:不会沟通的父母,往往输在这4点

2022-10-12发布于北京

关注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愿和我说心里话?”

“一说起学习,孩子就烦躁,我也忍不住吼叫”

“我从来都不训斥孩子,但他就是不想听我讲话”

“辛辛苦苦养出的孩子,对我说话一点不尊重,没大没小“

……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恼,关于亲子沟通,有说不完的委屈与无奈。

在相爱相杀的关系中,谁也不服输,谁也不迁就,任凭恶语似利刃乱舞,刀刀刺在心口。

最近在殡葬题材热播剧《三悦有了新工作》里,女主角三悦和妈妈的纠葛再现了中国式母女的沟通模式

“妈妈的嘴要能杀人,我都死一万次了”


三悦面试几家公司不理想,妈妈一脸的”恨铁不成钢“,张口就骂:

“自己脑子不好使,脾气还差,成天哭丧着脸,也不知道冲人笑一个,活该选不上你。”


一次和妈妈吵架之后离家出走,等一阵回家拿衣物时,妈妈的怨气又冲上来:

“你还知道回来啊,回来干嘛?”

三悦:“我就算饿死,我也不会回来的。”


三悦很想和妈妈坐下来好好聊一聊,但看到妈妈的脸色,听到尖酸刻薄的话语,她也不自觉地摆出一副不示弱的样子,就在这样的僵持下,错过一次次谈心的机会。


明明彼此都很在意对方,但就是不能心平气和地沟通,只能把委屈倾诉给别人。

三悦哭着对室友说:

我饭都没吃,就过去看她了。可是她呢,她说你不是饿死都不会回来吗?她是我妈啊,她不知道说这种话我会伤心吗?


妈妈也在跟伴侣诉苦:我辛辛苦苦把她拉扯大,现在弄得跟仇人死的,我问她回来干嘛,她扭头看都不看我一眼,我问她找着工作了,她居然跟我吼。

能好好说话是因为爱,不能好好说话是因为太过熟悉了没了边界感。

家长惯用的4种暴力沟通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不惜一切代价促使孩子奋进。

但我们在世代沿袭下来的观念中迷失了教育的意义,渐渐走入一个误区——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先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很糟糕。

所以,我们习惯用指责、嘲讽、否定、评论、比较、贴标签等沟通方式,“磨练”孩子的意志。

但这些招数百害而无一利,只会让孩子的心灵深陷泥潭。


从小遭受父母的语言暴力,留下的心理创伤永远都不会磨灭。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受到挫折时,别人的一句话和一个动作,足以让他想到父母对自己的“暴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惯用的暴力沟通有四种:

1.强人所难,把个人意愿强加给孩子身上

“赶快把这些饭吃完,都是特别有营养的,不能浪费。”

“妈妈没有考上大学,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

“我是为你好,这件事听我的,你才不会走弯路。”

专制型父母经常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剥夺孩子的自由意志,使他们处处受制约,无法独立地思考。

2.道德评判,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孩子的感受

“你这么做,太伤妈妈的心了,这么辛苦拉扯你,一点不知道感恩。”

“我认为你太小气了,应该对同学大方一些,这样妈妈会高兴很多”

只要孩子一件事没做好,就会给他贴上各种标签,这样只会让孩子默认这个不公平的标签,对自我的认识出现偏差。


3. 进行比较,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伤害

“你看看XXX学习多好,听话又懂事”

“跟人家学学,别这么吊儿郎当”

丹·格林伯格曾说:“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在《少年说》节目里,有一个女孩哭着控诉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你总是拿我跟其他的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永远看不到?”

台下的妈妈义正言辞地反驳道:“我觉得你的性格需要打击,不然你会飘。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就要推一把。”

被捧为教育绝招的“挫折教育”,在家长的利用下越来越扭曲,打着磨砺意志的幌子,通过和别人做比较来打压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挫,从而在自我否定中再也无法自信起来。

4.回避责任,弱化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这是你自作自受,不管我们的事。”

“跟你说了那么多次,就是不听,这下完了吧,都怪你。”

……

这样的暴力沟通对孩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重压超过孩子所能承受的,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对父母产生失望和愤怒情绪,后果可想而知。

央视《心理访谈》有一期是《啃老十年的背后》,一名33岁的女大学生,从小到大都活在父母的毒舌之下。父母总是对她冷嘲热讽,不管她做得如何好,都不会得到父母的认可。

在家里,她得到的永远是打击与否定。 


她积攒了太多的愤恨,长大后拒绝与父母沟通,一说话就大吵大闹。对父母最大的报复就是“自暴自弃”——毕业十年,不结婚,不工作,窝在家里当啃老族。

好好说话,从非暴力沟通开始

用心倾听孩子是很难做到的,但也是对孩子最温柔的厚爱。

卡尔·罗杰斯曾这样描述被倾听的感受

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非暴力沟通》一书罗列了有效沟通的四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这四点往往是家长在亲子沟通中被忽视掉的。如果把这几个要素都充分运用在每一次沟通中,刻意练习,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那么沟通将事半功倍,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好。

1. 观察:描述事实,不给出评价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实事求是,不加任何评判,是我们对孩子基本的尊重。

当孩子写作业时,你看到他磨磨蹭蹭,忍不住说:“你太不认真了。”这其中的“不认真”就是评论。这时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好,也许这仅仅是偶尔的几次做事不高效。

我们可以换一种表达——“我刚才看到你在认真地观察桌子上的画笔,还时不时地观看窗外,没有看作业习题,妈妈猜测你是不是遇到困难了?”

这样只描述观察结果,而不带任何评论,会让孩子很自然地接受自己的“走神”,并愿意告诉妈妈自己的想法,一点点找到写作业的状态。

2.感受:真诚表露自己的情绪感受,加深彼此的共情

“你直接关上房门,我很难过。”

“你帮我的忙,我很开心。”

“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有些失落。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可以直观体会到父母此刻的处境,但语气和语调尽量不带负面情绪, 否则会让孩子感觉不受父母喜爱和尊重, 感觉受到伤害。

通过用“我(感到)……因为我……”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3.需要:正视内心,勇敢说出自己的需求

“你这么说,我很紧张,我需要尊重。”

“我有些担心你的学习,因为我希望你在未来有更多选择的资本。”

当孩子的行为确实叛逆到无法接受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在合理范围内,不绑架孩子)。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沟通的目的也完成了多半。

比如孩子邀请妈妈玩耍,但妈妈真的很累了,我们可以说:“妈妈很累了,我需要休息,你自己玩一会儿吧!”孩子接到妈妈的指令,他清楚地知道了他要自己去玩,而不是在妈妈的抱怨和责骂下,不知所措,不明白自己做错什么了。

4. 请求:清楚地告诉孩子,希望他做什么

“在坐火车时,如果宝贝你能压低声音,安静一下,就更好了”

“我希望你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然后可以享受快乐的娱乐。”

当我们习惯用舒缓的语气和孩子沟通,那么孩子也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是个时间的问题,耐心和练习都非常重要。

有很多家长会苦恼于自己的忍耐力,根本无法平静下来,火上来了就压不住,那么可以试试非暴力沟通表达愤怒的方法:

Step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不做。

Step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让我们生气了。

Step3:体会自己的需要。

Step4:倾听对方的需要。

Step5: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给自己1分钟的平静期做这些步骤,相信愤怒的情绪会缓和不少。

与孩子的沟通是个持久战,我们都是彼此的陪伴者。家长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才会收获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


作者:小石榴,部分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