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从小越勇敢的女孩,长大后过得越好

2022-10-17发布于上海

关注


近期一档关于广告人的职场综艺节目中,被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圈了粉。



她顶着一头爆炸头、穿着风格五颜六色很有自己的个性、总有各种叮叮当当的配饰和新奇刁钻的创意点。


生活很有自己的节奏,做事也很自信,特别是在维护争取自己的创意上,敢于向同事领导表达不同的意见。



这个女孩太有个性了,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乖女”。


相反,她有趣的个性具有十足的吸引力,生活也好、工作也罢、她都能沉浸其中去享受,感觉太快乐了。


评论区里,很多人对她的表现表达了欣赏和羡慕,反观自身,却是一言难尽。


“如果是我穿成这样,一定会被父母数落成‘不伦不类’的。”

“我爸妈理解不了,从小但凡我有点个性,就一定会被说成‘野丫头’”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似乎总容易默认为女孩子就要向着“淑女”的方向培养,而不应该去淘气、去冒险。


可在成人世界里却发现,那些活的英姿飒爽、有能力有魄力的女孩,似乎都没有那么“乖顺”,性子里更多的是带了些“勇气”。




01



太过乖巧的女孩

心里总容易憋屈

反观综艺中另一个女孩依秋,则是标注的“乖乖女”,她文静、柔和、不善言辞,总是带着点无所适从的笑,问她什么都是“哦,好”


在风风火火的办公室竞技场里,她乖顺到几乎“透明”的程度。



一次准备了很久的考核中,本该她来负责展现的提案部分突然被导师安排别人替代,她自己几次欲言又止都没有说出自己的意愿和感受。


对于这件事,队友完全无暇顾及,而她认真准备了一晚上;


队友在自己负责的部分忙得不可开交,并不想接下这个任务,而她其实非常想去做这个提案。


可面对“空降”的指令,她憋了半天还是一句话没说,默默站到了“辅助”位置。


观察室里的嘉宾各个为她着急,她白白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怪导师吗?不怪,她从没展示过自己的能力,在面对重要客户的时候领导无法交付信任,这很正常。


怪队友没?不怪,她自己没有给队友明确的信息,一个“我都行”让队友误以为她是否做这件事会有压力,而帮她接下这个部分。


她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无从展示自己。


她不是没有想法,而是不去争取机会。


她不是“无能”,她只是“不敢”。


从事社会公平的专家索拉亚,曾在一次TED演讲中提到一个很有趣也很常见的现象:

当遇到自己难以接受的事情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女性即便已经非常愤怒、内心潜台词是“你在开什么玩笑?!”。

可表面上也依然会面带微笑,矜持礼貌地说一声:“不好意思”。

相较于男孩,女孩更容易被教导:做事要顾全大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而非顾及自己的感受。


诚然,乖孩子更易于把控、不会出大漏子、大人更放心,但乖孩子长大成人后,埋下的问题却会接踵而至。


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在她的书《向前一步》中写到:


女性明明有能力做得一样出色,却常常本能地退缩,既希望能成功,又怕随之而来的压力,在得到赞誉时往往不像男人那样坦然地接受,而是不自信地质疑自己。


其实,对女孩而言,能保护她们未来在风雨飘摇的生活中持续前行的,根本不是乖顺和听话,而是勇敢和自信。




02



活得飒爽的女孩

性子里带个“敢”字

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一个测试,对2-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


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

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可见,女孩子总被教育要规避风险和失败的方式,看似是保护,实则是束缚。


邓亚萍曾经讲述过自己的故事,小时候因为身材矮小,老师们都觉得她不行、打不出成绩、没有发展前途,劝她放弃打球、换个方向。


可她不是言听计从的孩子,她有自己的热爱和坚持,


别人再怎么认为她不行,只要她自己不认为,那就不作数。


她就靠着一股子“敢”劲儿坚持了下来,在乒乓球坛上一路拼杀到了今天的位置。



比起技巧,勇气和自信其实更重要。


白岩松曾说过的:“比男和女更重要的是:我们是人,是独立而有个性的人。”


养育女孩,希望她日后活得精彩、不依附于谁而做一个独立有个性的人的第一步,就是教给她勇敢做自己。




03



鼓励女儿变勇敢

可以试试这样做

其实,兼具勇敢坚毅的女孩,往往在发展中更有优势。


当然,孩子的勇敢,也离不开家长的刻意培养。


把“你不行”换成“试试看”

在儿童攀岩的地方,仔细观察会发现,男孩女孩的家长会有些不一样的表现。


当男孩在攀爬时,父母会说:“勇敢点!”。

当女孩在攀爬时,父母常说:“小心点!”。


父母在潜意识里的区别警示,其实也会带给孩子一种惯性意识:女孩子就是应该小心,只有男孩子才需要勇敢。


改变状况的第一步,就是从言语、思维上开始转变,多给女儿一些积极暗示,比如:“大胆点!你可以试试看!”


诗人萨拉·凯在《如果我有一个女儿》的演讲中说过:

“假如我有一个女儿,我会让她知道,这世界是蜜糖做的,它会轻易间荡然无存,但是不要害怕用舌头来品尝。”

没有孩子是天生胆怯的,她的性格发展取决于她所受的教育。


告诉她风险,同时也鼓励她去尝试,教她用自己能力丈量世界,是为人父母的职责所在。


转换二进制思维,

帮孩子脱敏“做不好的尴尬”

不敢轻易尝试的孩子,有时候不是惧怕这件事本身,而是担心自己做不好会“丢人”


在避免难看的驱动下,孩子会倾向于选择“什么都不做”,这样最稳妥。


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帮孩子先“脱敏尴尬”,换个思维来看待问题。


这类孩子常用二进制思维看待问题,即把事情看做1或0,也就是成功或者失败,中间没有小数点。


父母可以尝试帮孩子重新定义二进制思维里“成功”的概念:不是“做得好不好”,而是“有没有去做”。


给孩子这样一个信念:好与坏只是锦上添花,无论做成什么样,只要有行动了,就是成功的。


多对孩子的行动进行鼓励,弱化对结果的刻意强调,逐步帮孩子完成脱敏,让孩子敢动、想动、能动。


认真对待孩子的意见

给她足够的安全感

马伊琍曾在朗读者节目中讲述过童年一则故事。


学生时代,她有一次被老师冤枉而很委屈,老师把她的爸爸叫到学校,爸爸先认真听了马伊琍的阐述,随后却很坚定地站在孩子的身边,并对老师说:“我的女儿我最了解。”


这件事对她影响很大,父母的爱和支持是安全感的来源,也让她有勇气一路披荆斩棘、自尊自爱、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父母无条件的爱是滋生孩子勇气的港湾,认真对待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多给她正向回应,这份被爱、被尊重的感觉,会成为保护她勇敢前行、勇敢尝试的底气。


严歌苓说:“靠父母,你可以成为公主;靠男人,你可以成为皇后;只有靠自己,你才能成为女王。”


诚然,女孩需要是强大的自信感、勇于不设限的意志。


教给女儿勇敢,而不是乖巧,这样不管未来的路如何,她都能够活出自己。


在一次次的挑战突破中自我激励、自我突破、发现自己真正的力量。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作者:莫米,探究成长每一步,共同治愈,共同成长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