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刘烨也和我有同样的烦恼?孩子,别念了,爹妈真的要遭不住了···

2022-10-18发布于上海

关注


有一个小话唠宝宝是什么感觉?


知乎上,这个话题有300多万的浏览量,看来家长们的感受也出奇地一致啊。



有个网友吐槽自家娃:每天一睁眼就开始说,给他回答了,就继续问下去。


他不满意答案,要重新回答。沉默不理他,他就会一直催。



如果躲到厕所,他就搬来小马扎堵厕所门口自言自语等妈妈出来。



吃饭的时候,他也不闲着一直说。



如果家里来客人了他也要尽力插话,没人接他的茬儿他就用捕捉到大人谈话里的关键字无限自言自语下去。



出了门就是一蜡笔小新,跟任何人热聊,尤其喜欢聊姑娘,还得是年轻女性。



看来,家有“话唠”娃真是秒秒钟都会崩溃啊。


真的很费妈,恨不得封住娃的嘴,只是下不了这个狠手啊。


其实,亲子关系的构建就是从聊天开始的,但是孩子每天哪有什么正经话,很多都是“废话”。


说“废话”的好处在当下显现不出来,在将来的某一刻就会看出优势所在了。


别看“话唠”孩子现在有点招人烦,却是个潜力股,长大后更容易成功。


所以,一定程度上,孩子“废话”多是一件好事。




01



“话唠”的背后,藏有玄机


记得《爸爸去哪儿》第三季里,刘烨的儿子诺一是个小话唠,一路上时刻开启话唠模式。


与小伙伴打招呼,一连串的问题让康康“避之不及”。


与邹市明、轩轩穿越树林,小嘴也没停过。


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诺一“话唠”的背后有玄机。


因为酷爱《西游记》,跟爸爸聊天时,都是一套一套的:


“前几年,大概是一岁的时候,观音菩萨让我来跟你聊会天。”



“必须得来到芭蕉洞的门口,才能见到铁扇公主,铁扇公主肯定不会杀好人。”



金箍棒、紧箍咒、雷音寺、黑熊洞……更是走到哪都能信手拈来。


简直就是行走的教科书,不愧为《西游记》“十级学者”啊。


他思维活跃,经常脑洞大开,随时冒出很多想法。


像诺一这样的孩子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都很棒。


因为他们平常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会主动去学习,探索未知的世界。


除了这些,他们还具备一定的领导力,用自身的磁力吸引大家。


就像李玫瑾教授说的那样:“话唠”的孩子,一定有朋友。


周末去围棋班的时候,有的小孩不敢说话,选座位的时候,也是不好意思坐陌生人身边。


相反,有一个上小学的小男孩是个小话唠,第一堂课还没上就跟其他人唠上了。


小男孩有点基础,课余时间他经常和其他孩子聊天,还会带着其他孩子下棋,顺便给讲解一下。


上完课后,孩子们一起抽奖拿小礼物,他没抽到心仪的玩具却没沮丧,还问老师进货多少钱。


结果,所有人都被他逗乐了。


不难猜出,这是因为孩子平常说话多,与人交流的多了,情商也提高了,所以更受欢迎。


生活中,总有一个孩子王一样的人物。要玩什么,怎么玩,他会提出比较详尽的建议,还会安排分工,别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异议。


他们一般性格开朗,适应力强,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很大优势。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认为:起码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技能,机器做的不如我们好。

一个是复杂思维,一个是沟通的优势。


他说:以后,我们中国人不能只满足于做事情,我们一定要制定规则,要做世界领袖。

领袖都干什么?会说话,召唤一些人。


未来,正是需要会说话、会表达、会沟通、会感染、会宣传、会召唤的技能。


而这些技能,大多藏在“话唠”的孩子身上。




02



让孩子“闭嘴”,也关闭了他的“心门”


语言是孩子和父母沟通的方法之一,孩子的“喋喋不休”其实是希望把内心的想法分享给父母,或者求助父母,从而获得父母的关注。


如果父母一味阻止,孩子就不会轻易开口了。而且,比起忽视,“闭嘴”两个字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康熙来了》里,作为大学教授的曲家瑞讲述了小时候被爸爸禁止说话的经历。


虽然从小家境富裕,但她的童年并不顺。


姊妹四个,她是最不起眼也最不受关注的那一个。



她想要跟父母聊天时,爸爸就告诉她不要多说话。


于是,她便很少说话,也不轻易诉说心事。


大学期间,回来聚会时爸爸也嫌弃她话太多,让人家知道她有多笨多呆。



即使工作了,知道她和朋友出去也不让她多说“废话”,只因为他觉得女儿说话不经过大脑。



虽然从一次偷钱事件后,她的父母开始关注她,对她的学业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但是因为不允许说那些所谓的“废话”,她还是感受到了铺面而来的窒息感。


即使她后来变成了一个极其爱说话的人,但是爸爸的话依然对她影响很大。


她拼命弥补自己,想要把过去未曾说过的话都说出来。


被限制“发声”的孩子从此要么不敢说,或者不再主动倾诉,长大后却变得叛逆、有个性。


洪兰老师说:行为的突然改变是有原因的。


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你在埋怨孩子变得叛逆不再跟你分享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心情,但他们对你说闭嘴时,你是什么心情。


即使关系有所修复,这件事也会成为一个阴影。


所以,让孩子闭嘴,是一种冲动的教育方式,将孩子推出去是父母的遗憾。


当你想起要进入孩子内心的时候,他已经关闭了自己的心门,切断了沟通的桥。




03



面对孩子“话唠”,父母怎么做?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在1-3岁是高峰期,而0-6岁是语言敏感期,孩子对语言的吸收能力较强。


这就是孩子“话唠”的原因,只是“话唠”不应只是语言的简单重复。


那要想充分利用这个敏感期,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认真倾听孩子


有的父母下班回来,一人一个手机都不和孩子谈心,那孩子宁愿在爷爷奶奶家,因为他们听他唠叨。


面对“话唠”孩子,好的父母不是嫌弃他们,而是先听一听孩子的话。


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也能打开了解孩子的一个通道。


比如,比如他从幼儿园回来会跟我们分享:


“老师表扬我了,因为我午睡时间表现得好。”

“我今天又交到一个好朋友。”

“老师结婚了,给我们带喜糖了。”


孩子每天都会带来不同的信息,尽管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事情,却是孩子第一次经历的,所以他特别想能分享出来。


孩子的这些话里,其实也有很多信息。


如果不会表达,我们也不知道孩子在学校有什么趣事,或者遭遇了什么。


除了学校里的事,“话唠”孩子还会对突发状况来个打破砂锅问到底。


比如孩子看见一只虫子,他会不停地问:“这是什么虫子?”、“他为什么在我家?”、“能不能上网查查?”


如果你觉得孩子很幼稚,其实是你没有站在孩子的视角考虑。


兰海说“话唠”分为两种:不断重复一件事和有自己的许多想法要表达出来。


当孩子有意愿去表达的时候,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有逻辑和言简意赅地表达,而不是冷落孩子。


能第一时间听孩子分享“废话”的父母,要庆幸孩子的无话不说。


因为孩子想要的只是父母的态度,如果我们积极回应或者有所反馈,他就知道我们重视他了,将来也会更加信任我们。


2.制定规则


对于孩子的“话唠”属性,我们在接纳的同时也要制定规则,让孩子不越界。


在公共场合,尤其是需要安静的地方,告诉孩子要控制自己,免得影响别人。


你有其他事情要做,孩子来找你:我想跟你说件事。这时一定不要粗鲁地拒绝他,应该说:好的,不过可以等我几分钟吗?我们定好时间你来叫我。


在家里有客人或者去朋友家做客时,叮嘱孩子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话。


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让孩子明白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礼貌,要照顾别人的习惯和感受。


出门前讲好规则,出门多示范。孩子意识不到时多提醒,做得好多鼓励。


掌握好基本的原则,通过慢慢引导,他们会学着区分场合,礼貌表达自己的想法。


3.引导孩子丰富表达的内容


孩子表达自己是好事,但不只是量多就是好,还要注重质量。


通过丰富词汇量和开拓眼界,让孩子的表达内容更加丰富、有内涵。


《父母的语言》一书中说:“一个语料丰富的家庭语言环境对儿童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讲故事。


注意不是单纯地读故事,而是要有感情色彩地讲述。


对于已经能认识很多字的孩子,父母可以让孩子多阅读,提高文化修养。肚子里有墨水,才能才思泉涌。


除了通过看书学知识,还可以通过看外面的世界长见识增加表达的内容。


知识面广的孩子,说出来的话更有力量,比起边聊边骂的孩子更受欢迎。




04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中国家长最缺的,是和孩子说废话的能力。


好的父母允许孩子说“废话”,自己也会聊,双向奔赴的聊天才有意义。


即使孩子将来有自己的朋友了,也会经常跟你聊他的心事。


所以,如果家有小“话唠”,千万别轻易错过相处和教育的机会。


父母能做到的就是多倾听、多陪聊,创造好的语言环境,引导他们正确运用,并通过丰富他们的阅历,提高说话水平。


如果父母帮助孩子渡过语言敏感期,不仅能提升孩子各项能力,也能持续拥有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作者:天涯海角,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写点小文字与你分享。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