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请你务必告诉孩子:别抱怨学习的苦,那是你看世界的路!

2022-11-02发布于北京

关注


最近,一位朋友为上大二的儿子发愁。

因为她儿子长时间沉迷网络游戏而屡次逃课,被学院实名通报批评,这直接导致儿子精神萎靡不振,虽然按时上课了,但对学习更提不起兴趣了

现在,大学生荒废学业的情况不是个例,而网络游戏常常是“诱导”他们的工具。

今年九月开学季,在中国计量大学开学典礼上,校长徐江荣的开学致辞火爆了全网。

他讲到一个观点:“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是对大学学习的严重误判。

针对网络游戏的弊端,他向全校同学提出忠告:

“网络游戏是最大的校园毒品,每年被取消学籍的同学90%是因为游戏,100%不值得同情。”

商业化的网络游戏,就是为了让玩家沉迷所设计的。玩游戏确实让人容易上瘾,但把所有过错都归罪于游戏,有失偏颇。

游戏不应该被污名化。

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游戏,网络时代,游戏是消遣娱乐工具,有的人能控制游戏,有的人被游戏控制。 

很多学生寒窗苦读考入大学,就认为一劳永逸了,没有了外界的约束,就开始放纵自己,吃喝玩乐无节制,熬夜刷手机上网。这其中不乏名牌大学的学子。

这些年,各大院校本硕博学生被劝退、被开除的事情屡见不鲜。

今年8月,清华大学发布公告,对马克思主义学院两位博士生做出劝退处理。原因是不专心学业,天天混日子。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81名学生因学业无法过关,被集体退学;

2018年,云南大学有220人因学分未修满等原因无法按时毕业,还有6名学生被要求退学。

这些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极其薄弱,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他们选择混日子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因素。

但大部分的学生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不正确的引导方式,让他们逐渐丧失独立且自律的能力,而这些都是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形成的,到了大学再培养为时已晚。

家长们对孩子常说的几句话,常做的事情,就暗示了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模式。

“你就负责学习,其他的不用管”

上学时,不少家长的价值观念是:孩子只有学习好,我才有面子

而孩子的想法是:我只有学习好,父母才能开心,我才不挨骂。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父母安排孩子上各种早教课、兴趣班、辅导班,提前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

有专家曾做过研究,我们国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寥寥,是因为“超前教育”弱化了中国孩子的想象力。

只关注孩子功课的学习,不仅会加重孩子疲劳厌学的情绪,更会让孩子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除了超强的做题能力,那些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孩子很难得到锻炼。

“只要你好好读书,你要什么都可以”

“这次考前10名,给你买个新电脑。”

“做一套试卷,可以玩半小时手机。”

“这次数学比赛拿一等奖,给你5千零花钱。”

家长们习惯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上进,但这种奖励只是外部动力,真正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是内部动力。

短时间内物质奖励可以有效果,时间久了孩子就会疲乏。有的孩子一旦没有了外部奖励,就再也没有动力去学习了。

“你必须听我的,我都是为你好。”

孩子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家长都亲力亲为,不给孩子留一点选择权,小到穿什么衣服,大到高中大学选什么学科、专业,都要操控。

现在青少年中出现“空心病”的概率越来越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的控制

家长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不断催逼孩子努力学习,给孩子加码,再加上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如数落、强势逼迫、责骂,不断积累的压力就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导致孩子不堪重负。

久而久之,孩子学习不是为了自己,只是满足父母的控制欲。在高压控制下,孩子渐渐丧失了自我,不愿和父母敞开心扉,闷头学习考大学也只是为了一心想着逃离父母。

“考上大学,你就不用努力了。”

为了“哄”孩子学习,家长会不断给孩子洗脑——“你再坚持坚持,等上了大学,一切都轻松了,你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孩子忍住学习的苦,就是为了将来体验大学生活的“甜”。

于是,到了大学后,没有了家长的约束,彻底放飞自我,紧绷的心弦一下子松弛下来,没有计划,没有目的,就是要好好“犒劳”自己。

殊不知,“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是一种莫大的谎言。

现在的社会就业环境,再也不像父母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就是金饭碗。如今,大学生竞争压力大,没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很难在社会立足。

马斯洛需求理论把一个人的需求分为五层,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自尊和尊重的需求,都是“基本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一种积极的、使人的生命更有价值的发展动力,即充分发挥天赋潜能,成为自己期望的人。

很多孩子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如果没有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陷入自我怀疑、空虚、无聊的怪圈里,找不到人生意义,进而寻求外在的刺激来麻痹自己。

如何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人生目标是个大概念,但我们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有目标意识,循序渐进,先从小目标做起。

孩子在童年(小学)、青少年(中学)、成人早期(大学)三个成长阶段中,可以逐渐了解自我的特点,包括性格、兴趣、价值观等等,同时对社会上的职业有所涉猎,发现自己的喜好和优势,并找到相对匹配的专业倾向。明确阶段性的目标,可以设定学业路线(包括专业和学校)。

有一点很重要,孩子确定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家长的角色是“顾问”,而不是权威的操控者。

尤其孩子到了十五岁时,自我意识爆发期,开始思考人生的话题:为什么而学习?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为了实现理想要拥有什么能力……

这个关键阶段,更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去探索自我。

有了目标,孩子才会变得更自律,对自我进行管理,更有动力和激情做他应该做的事情。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培养目标感呢?在斯坦福大学教育系教授威廉·戴蒙所著的《目标感》一书中,为家长门们提出了以下几条准则:

1.利用生活中的时机展开目标感的对话

父母要做倾听者,还要做一个好的访谈者,激励孩子详细说明个人观点,不断问“为什么”,鼓励他们发现值得关注和有兴趣的事情去做更深入的思考。 

2.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孩子兴趣的火花并给予赞美

允许孩子的与众不同,尊重他们的喜好,并用实际行动支持他们。

3.告诉孩子你从工作中获得的目标感和意义

向孩子们解释,你每天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做这些,分享自己的目标和目标感,表达自己对人生目标的真实感受,鼓舞和激励孩子。

4.传授生活中的实践智慧

允许孩子在试错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并向他们反馈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苦难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5.介绍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导师

父母之外有智慧的人,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通过听取他们的故事和建议,会让孩子懂得许多人生道理和实践真理。

6.鼓励创业精神

高目标感的年轻人都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追寻目标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创业精神。父母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勇于承担挑战和适度冒一些风险来帮助他们发展创业能力。经常激励孩子,“你能做到。” 

7.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父母要帮助孩子抱着希望去看待他的经历,避免孩子有悲观的“灾难性思考”,尽量向孩子指出事情可能的转机。当问题出现时,小心谨慎地向孩子解释,避免悲观恐慌或责备。

8.让孩子逐渐从责任中获得一种力量感

父母可以选择给孩子安排一些有意义的义务活动,小时候可以做帮忙做些家务,再大一些后可以让他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集体活动中的协作,会让孩子增强责任意识,也会由衷地感受到“我能行”。

没有目标感的孩子,未来走不远。有了目标感的孩子,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从容且坚定地走下去。希望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人生目标、通向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END

作者:小石榴,部分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