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都说老人带娃是大坑?老人不帮忙带娃的家庭,最后都怎么样了?丨精选

2022-11-08发布于上海

关注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


姥姥带娃三年,女儿却分文不给。


无奈之下,姥姥将女儿告上了法庭,法院判决,女儿必须支付姥姥14000元抚养费。



起因是女儿在2016年生了一个孩子,把孩子交给姥姥抚养后,就外出务工整整三年。


等孩子长大了,她回老家想把孩子带走,却丝毫不提当初承诺的每个月2000元的带娃补贴。


当妈的都知道,带孩子到底有多累。


这位姥姥操了多少心,白了多少头发,才把孩子拉扯大,最终女儿才给了14000元,每个月300元,连伙食费都不够。



想起一句调侃,带娃的老人,处境尴尬。


说她是保姆吧,又不领工资;

说她是客人吧,又要成天干活;

说她是帮忙吧,儿女却不感恩。


她们无怨无悔地为孩子付出,她们的心酸与无奈,也该被看见了。




01



老人不喊累,是为了不让儿女担心


微博上有一个投票:你们家是谁带孩子的?


共3565人参与,超过一般人的表示,是姥姥/奶奶带娃。



是她们不愿意跳广场舞、打麻将、四处旅游吗?


不是,她们只是心疼自己的孩子。


央视曾拍摄过一部名为《姥姥》的纪录片,被问起为什么要帮孩子带娃时,一位姥姥笑着说:“谁也不为,也得为我姑娘呀。”



因为当过妈妈,所以知道带娃到底有多累;


因为心疼女儿,所以宁愿自己扛起这份苦。


看过一个视频,一对老夫妻在70岁时选择北漂,帮女儿带娃。


早上六点准时起床,姥姥给外孙冲好奶粉,给女儿熬上粥,再把外孙的衣服暖暖,准备叫孩子起床。



早上七点半,姥爷骑着电动车送外孙上学,风雨无阻。


姥姥则在家里准备女儿女婿的早饭,只为她们能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饭。



送走了一家人,姥姥姥爷还不能休息,收拾厨房卫生间,洗五口人的衣服,扫地拖地。


转眼到了中午十二点,自己就随便对付点,抓紧时间躺着休息一会儿,马上读幼儿园的外孙就该放学了。



姥姥提前准备好保温杯和小零食,姥爷接送外孙去兴趣班,为了孩子上课中途能喝口热水,他坐在兴趣班的门口,一刻都不敢离开。



姥姥呢?争分夺秒地准备五口人的晚饭。


吃完饭,洗完碗,她也不敢休息。


女儿若是累了,她就给外孙讲讲故事,好让外孙不要缠着妈妈;女儿若是想陪孩子,她就洗衣服洗澡,收拾家里。



每天早上6点上班,晚上12点下班,全年无休,节假日更忙。


他们帮儿女省下了请保姆的钱,帮他们免去了后顾之忧。


他们总是一边念叨着“妈没啥本事”,一边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


当初自驾的苏敏大火后,人人都在感叹她勇敢又洒脱,很少有人注意到,她在离家之前做了什么。


明明已经确诊了重度抑郁,但她为了减轻女儿的压力,决定再忍一忍,把双胞胎孙子带到上幼儿园的年纪。


带孩子实在太忙了,但她为了凑钱买车,只能逼自己做自媒体,白天做饭顺便拍视频,晚上熬夜学习剪辑。



甚至当她终于把孙子带到了上幼儿园的那一天时,她并没有立马离开,而是把家里里外外都收拾干净,连女婿的鞋都刷了。


她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后,才放下了心,跟女儿道别。


老人带娃,就是每个细节都写满了“尽全力”、“我愿意”。


对儿女无私地奉献着,对自己尽力地克制着。




02



老人不傻,她只是爱你


发现了吗?


老人开始带娃后,便和儿女交换了身份。


她们离开了呆了一辈子的老家,告别了交心的老友,拎着一个行李箱,到了陌生的儿女家。


她们搞不懂大城市的地铁和公交,也不会用儿女家高科技的电器。


于是,从前意气风发的她们,一下子变得拘谨了起来。


那个曾爱和儿女吵架的妈妈,变得会看儿女的眼色了。


公益短片《妈妈的妈妈》,看得让人心疼。


姥姥来北京带娃,一切都不适应。


刚学会了用孙女的平板,又被登录动态密码的难倒。


眼看着作业来不及交,她连忙给女儿打电话,却只收到了一条自动回复的短信“你好,现在我不方便接听……”



就连在巷子里的小超市给孙女买根棒棒糖,都是错的。因为她不懂得看成分,这个糖不健康。


矛盾爆发,是有一天,孙女发烧了。


她手忙脚乱地给孙女裹上被子想“捂一捂”,却被女儿一把拉开:


“我压力那么大,你到底是来帮我的还是……”



没说出口的后半句,仿佛一把刀,扎进了她的心。


她变得愈发沉默,思索着也许自己真的给女儿添麻烦了,便买了很多饺子皮和饺子馅,包好冻在了冰箱里。


她悄悄收拾好行李,离开的那一天早上,女儿还在睡觉,她小心地关上了门,独自回了老家。



来北京是为了给女儿减轻点麻烦,离开北京也是为了不给女儿添麻烦。


带娃的老人们,心里只有儿女,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


她们从不抱怨,总是笑脸盈盈,以至于儿女们很难发现老人们的心事。


孤独,就是他们最难解的心结。


纪录片《姥姥》中,从老家漯河来到了郑州。


听不懂郑州方言,老伴不在身边,儿女下班很晚,在漫长的白天里,她常常抱着孩子,一动也不动:


“坐在那儿傻傻呆呆的,非常困惑。”



想起大润发超市曾公布过一组数据,有近7成随迁老人,会和相熟的店员唠唠家常。


哪怕只是店员简单的一句“您最近身体怎么样呀”、“最近猪肉便宜了”,老人们也总能连聊带比划地很开心。


这种被关心、被重视、被理解的感觉,才是带娃老人最期待的事情。




03



珍惜那个,帮你带娃的老人


这些年来,关于隔代育儿的纷争几乎没有断过。


我明白妈妈们的焦虑,老人的育儿观念,的确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但正如老人们所辩驳的那样:“就算……我不还是把你/你老公养大了吗?”


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是有道理的。


我们自己,或是我们亲手挑选的老公,都是老人们带大的。


如果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对老公有信心,那么我们也应该对老人有信心。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说,隔代育儿,其实有些被妖魔化了。


她有两个孩子,生老大时,婆婆要捆蜡烛包,说捆了的孩子比较好带。


她觉得婆婆没理没据,不肯捆。



老二是在美国排名第一的妇产科医院生的。


她没想到,孩子一出生,医生就拿了一条小被子,教她怎么捆蜡烛包。


她问医生,为什么要这样做?


医生解释道,假设你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你被踹到了水里,第一反应是不是手脚乱抓?


她说是的。


医生说,孩子也是同样。离开了子宫后,孩子也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手脚乱抓,蜡烛包能最大程度地帮孩子模拟子宫的环境:温暖、有包裹性。


有安全感的孩子,吃得多、睡得香,产妇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



她这才意识到,老人们其实只是输在了“空有经验,不懂理论”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能把儿女拉扯大,一定也有自己的道理。


妈妈们当然可以要求老人用更科学的方式带娃,但这个过程需要耐心与磨合。


我希望妈妈们不要因此而太过焦虑,忽视了老人的付出,伤害了家人,也伤害了自己。


更何况,就算老人不会教育孩子,幼儿园、小学,那么多专业的老师,正排队等着孩子呢。再坏的习惯,都能给纠正过来。


说到底,老人帮忙带娃,重点在“帮”字,育儿的第一责任人,依然是爸爸和妈妈。


与其为隔代育儿而焦虑,不如让老公多参与育儿。


珍惜那个帮我们带娃的老人吧。


正是她们的付出,让我们能在下班后吃上一顿热乎的晚饭,在睡前有时间刷刷手机,在周末不急不忙地带孩子野餐。


愿所有家庭,都能和睦温馨。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