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儿子考23分,父母的这个行为,让网友在评论区骂到停不下来……

2022-12-12发布于上海

关注


如果孩子考了23分,做父母是什么心情呢?


在苏州,一个9岁男孩放学一进家门,就兴奋地从书包里拿出自己的试卷给父母。



爸爸打开试卷,23分的成绩让爸爸惊讶地说:


“哇,考了23分!”


一旁的妈妈开心之余开启了夸夸模式,“太棒了,儿子!”


这个反应的确有点出乎网友意料,对此孩子妈妈解释,自己儿子刚上二年级。


上次考试只考了4分,所以这次试卷发下来后,看见23分觉得大有进步所以很激动。


“只要孩子努力了,再小的进步都是值得肯定的。”


的确,从4分到23分,孩子是在进步,父母的态度也让人觉得很温馨。


然而,评论区却吵翻了。


有些网友站在父母一边,认可这种鼓励式的教育。


也有一些网友表示了质疑,按理说,小学二年级这个成绩怎么也说不过去,这种点赞不是盲目的吗?


随后,孩子的父母也解释了,因为儿子有自闭症,发育迟缓,别说考多少分,能顺利融入班级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事情的真相已经揭开,但对于夸奖式教育,网友们却没有停止辩论。


这几年,一句“好孩子是夸出来”被很多父母奉为育儿金句。


于是,很多父母便认为只要夸夸夸,就能对孩子起到正面的教育效果。殊不知,这种想法极其盲目。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过度夸奖孩子,反而会带来负面效应。




01



孩子的“玻璃心”, 是父母无脑夸出来的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过:


“一个孩子需要鼓励就像一棵植物需要水一样的重要”。


我们这代父母,在反思过批评式教育的弊端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捧杀”


公共场所不停喧闹的孩子终于安静下来,我们夸TA:“宝贝真懂事”;

考试刚刚及格,我们夸TA:“宝贝真努力”

画了一幅说不上像样的画,我们夸TA:“宝贝,你真是个天才”


在父母眼中,孩子满身都是优点,他们会反复地把这些优点宣之于众。


而在这种环境下被捧大的孩子,会形成一种虚假且脆弱的自尊心,听不得批评,输不起,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玻璃心”。


主持人金星曾分享过这么一个故事。


她的朋友是“夸奖式教育”的信奉者,“你是最棒的,是妈妈的骄傲!” 这句话被她挂在嘴边。



有一次,儿子参加了一个书法比赛,信心满满的孩子却连一个奖项都没拿到。


他冲着妈妈大喊:“我不是最棒的吗?为什么会不得奖?”


接着又跑去找老师理论,甚至愤怒地把自己的参赛作品撕烂。


这位妈妈认为自己的夸奖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却变得盲目自信,因为他从来没有正确看待过自己。


在孩子小时,他们对自己的认知来自于父母,如果父母总是贬低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行;同样,如果父母天天夸孩子聪明,有天赋,是个天才,孩子同样会活在这种假想中。


一旦面对真实的世界,他们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并没有那么特别,原来自己非常普通,这种巨大的落差会让他们十分痛苦,无法接受。


当初被捧得多高,日后也容易摔得有多惨。




02



孩子的上进心,在父母的无脑夸中被摧毁


在电影《垫底辣妹》中,男生玲司因为成绩太差,被妈妈送到了补习班老师这里。


坐在办公室里的母子俩,一个焦虑不堪,一个置身事外,沉迷于手里的游戏。


与老师交谈中的妈妈不断冲着儿子说:


“这孩子很聪明的,只要他想做,一定能做到的。”



一旁的儿子没有半点反应。


老师指出了问题的症结,


““玲司妈妈,只要做就能做到,这句话是不好的。


假设玲司做了却没做好的话,就是证明自己无能了,孩子会越来越消极了。”



这是因为空洞地夸奖孩子,会让孩子不断放大自己的失败感, 进而选择逃避,索性拒绝挑战。


因为不去做,就永远不会有失败,也能保住自己“聪明”的光环,这样的感觉会让他们感到安心。


斯坦福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和研究人员在纽约选取了12所学校,针对400个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四轮测试。


被选取的学生被分成两组,独立完成一系列拼图任务。他们都得到了夸奖,但一组是被夸奖聪明,而另一组则是努力。


经过四轮测试后,研究人员发现被夸奖聪明的那组孩子在自主选择拼图难度时,大部分都选择了更简单的。


由此,罗尔教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其实是在不断传达一个信号:“如果要保持住聪明人设,就不能去冒险犯错。”


夸奖本身是没问题的,但如果对于孩子与生俱来的东西,比如漂亮,聪明过度夸赞,就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做的好是因为天赋。


他们会认为现实是不可掌控的,努力是没用的。


然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Angela Duckworth,对数千个案例分析后得出结论:


决定孩子未来是否能够成功的,不是漂亮的外表、社交智力、很高的IQ,而是坚韧的品格、顽强的毅力,是抗压和抗挫折能力。


很多孩子的坚韧,自驱力,恰恰就是在父母一声声“你真聪明”,“你太棒了”中被消磨殆尽。




03



夸奖是必要的,也是需要方法的


身为父母, 自然想通过夸奖的方式树立孩子的自信,激发他们上进的动力。


但过度夸奖就丧失了它本身的意义,走向一个反面。那么,到底要如何去夸,这个度到底该如何掌握呢?


1)夸奖要具体,而不是走形式

仔细回想一下,生活中我们夸孩子时特别容易脱口而出一些不走心的话, 吃个饭,真棒;帮忙拿双筷子,真懂事……


在简单任务中得到夸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无感,觉得这种夸奖根本没有价值,甚至会鄙视这种夸奖。


纽约大学精神病学博士朱迪丝·布鲁克提出,“表扬必须基于事实——孩子掌握的一些技能,或拥有的天赋。”


比如说孩子打了一场篮球比赛表现不错,我们可以把“你打的真棒”替换成“你刚才传接球很棒”


这种有针对性的夸奖会让孩子思考下一次要怎么做。


2)戒掉“比较式夸奖”的陋习

有些父母在夸奖孩子时,总是习惯拿别的孩子来比较。比如你和XXX比,你已经很厉害了……


用比孩子差的做对比,本意是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但自信心这件事,是通过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不是通过我比别人强而得来的。


如果一个孩子习惯去和不如自己的人比较才能获得价值感,那么好胜心就会非常强,也会排斥和优秀的人交往,对他们产生敌意。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可能也会产生看不起的心态。长大之后,往往变成了一个缺乏同情心的冷漠大人。


因此,夸奖要局限在孩子本身,而不是去和任何人比较。


3)夸奖只是夸奖,而不是工具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和我吐槽,自己4岁的儿子简直是个“虚荣怪”。


让他做什么,必须要夸才去做,否则坚决不干。


就连吃饭,都要妈妈夸着哄着才肯好好吃。


其实,这是因为她在之前把夸奖变成了一种工具。


就拿吃饭来说,她总是会说:


“宝宝真棒,妈妈就喜欢大口吃饭的小朋友”

“宝宝真乖,妈妈就喜欢不挑食的孩子”


这种夸奖,被她当作了让孩子听话的工具,也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我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得到夸奖的心态。


夸奖就是夸奖,是对孩子的认可,而不是试图让他们听话的灵丹妙药。




04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


好孩子的确是夸出来的,但错误的夸奖方式,是孩子成长的毒药,甜而无用。


如何夸,怎么夸,需要父母的智慧。


只有正确地夸奖,才会培养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而拥有这种思维的孩子,不会盲目自信,他们可以看到身上的不足,也会自发地想通过努力变得更好,更不会畏惧挫折与挑战。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作者:卡卡辛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