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惩罚孩子注意这5点,效果增加1000倍!(家长必看)

2023-01-13发布于上海

关注


河南信阳,零上2℃,两个小男孩穿着内裤,被丢在野外池塘罚站。


一位司机路撞见这一幕,好心提醒一旁的母亲,天太冷别冻坏孩子。


谁知这位母亲拿起竹竿直接朝司机的车子抽了过去,嘴里喊着:关你什么事。



据司机介绍,两个孩子疑似犯了错误被母亲用这样的方式教训。


只不过在大冬天,让孩子赤身裸体地接受惩罚,实属过头!


有网友怀疑,孩子是去池塘玩水,妈妈担心孩子有危险,出此下策让他们狠狠地长记性。


但从母亲对好心劝解的司机都能二话不说地抽打,而不是解释事情原委,她对孩子的行为方式,哪怕初衷是好的,行为也是变相的虐待。


不是所有父母都能理解惩罚的本意,很多时候为了孩子好,最后却变成孩子的臣服。




01



多少父母误解了惩罚的目的


先说两个故事。


广州一处菜市场内,12岁男孩双手举着砖头,跪在石头上,一旁的父母用电线无情地抽打他。


一些顾客看到后纷纷劝阻,父母却无奈坦言:都是为了孩子好。



原来孩子由于贪玩,经常夜不归宿,更吓人的是,他和另一个没人管的孩子经常去江边玩,上次差点被淹死。


父母报过警,也找过对方家长,但效果甚微,这才决定用暴力让孩子长记性。


四川成都,两个男孩无意捡到100元,他们没有寻找失主,反而擅自将钱花掉。


孩子的父亲知道后,立刻找失主赔钱,并罚跪他们1小时,正色直言地教育:这和偷盗没有区别。



这两个故事都是“犯错与惩罚”的场景,但结局截然不同。


第一对父母用侮辱、惩戒的方式,让孩子知道犯错的后果,但却没有反思过孩子为什么不回家,愿意和坏孩子玩。


当父母忽视了本质问题,只惩罚孩子的错误,年纪小的孩子可能会畏惧皮肉之苦再也不敢了。


但在亲子关系上,父母错过了理解、读懂孩子的机会,孩子则会对父母的冷漠与暴力滋生恨意。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这种仇恨首先体现在对父母管教的反抗上,这也为亲子大战埋下伏笔。


再看看第二位父亲,他也在惩戒孩子,却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明白:改正是为了自己好,而不是为了父母满意。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朱利安·巴吉尼曾解读过“权威”的意义:


统治者有权威不是为了对臣民施暴,而是为了让他们在一个和平有序的社会中繁荣发展。


父母身为孩子的权威,道理是相通的。


权威对孩子而言,不是为了让他臣服自己,而是为了让他能够安全、健康地成长。


惩罚之于孩子,不是为了让他成为更好的孩子,而是为了让他在成长中变成更好的自己。


如果父母没有参透这层含义,只带着暴力去体罚,惩罚只会毁掉孩子。




02



臣服背后是以牺牲孩子人格为代价


曾看过一句话,孩子对世间所有规则全然不知,唯一能够依赖的就是父母。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交托是天然的,但如果父母把这份信任渐渐变成控制,最终影响的是孩子的人格发展。


《超级育儿师》中,读5年级的儿子成绩太差,连6乘以6都要想半天。


妈妈实在着急,边辅导作业,边拿鞭子质问、羞辱他:刚刚为什么不翻书,为什么不写作业,为什么那么懒……



孩子回答不上来,面对妈妈的打骂,只好沉默躲闪,默默流泪。


而妈妈也渐渐感受到,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自卑,甚至有些自暴自弃。


除了在滑冰时能看到笑容,在家里说话声音越来越小。


问题到底出在哪?


兰海老师解释道:孩子如今的状态,是他既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又无法达到父母期待。


最后只能沉默地应对,连妈妈坐在他旁边都会本能地出虚汗。


所以说,自以为是的惩罚,不会让孩子变好,只会让他怕父母,不得不臣服。



而这样的后果,就像《发现孩子》书中所言:孩子为了适应成人的不恰当行为,刻意压抑自己某些生理上的紧张反应,导致日后出现很多疾病。


比如,长期活在恐惧、憎恨、逃避、自卑中,孩子遇事胆小、怯懦。


对一些自尊心强的孩子来说,父母惩罚会勾起他的羞耻感,为了找回平衡,孩子会站在父母的对立面,用报复和放纵反抗父母的压制。


当然,也有些孩子在惩罚中迷恋权利,他们会模仿父母行为,恃强凌弱,用伤害弱小弥补价值感。


无论哪种结果都影响孩子未来人际发展,以及天然的亲情不复存在。




03



父母如何惩罚犯错的孩子


心理咨询师赵中华曾说:孩子都是在犯错中成长,最能体现父母智慧则是在孩子犯错后的引导。


惩罚和教训也好,只是方式,不是目的。


想让孩子在犯错中有所成长,父母不妨这样做。


(1)梳理错误的由来,谁的问题承担


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妹妹玩耍时从床上跌落,爸爸闻声赶来,将瑟瑟发抖的哥哥训斥一通。


没想到的是,爸爸后来看了监控,了解真相后立刻向哥哥道歉。



在犯错面前,父母要做的不是惩戒者,而是先弄清原委:孩子的错误,到底是孩子的错,还是父母的问题。


如果孩子的错是父母疏于管教、忽视关照引发的,那么该改正的其实是父母。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因为父母的行为是孩子人格参考,我们不断地修正自己,孩子才能在成长中发现正确答案。


(2)协商惩罚方式,让孩子充分意识到错误


儿子高空泼墨,污染了楼下住户的衣物。


妈妈没有揍他,反而与他协商办法:外墙找清洁公司,儿子一家一户去道歉,再给人家洗衣服,洗不出来就赔偿。



洗衣服的过程中,儿子手掌被搓红,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会给他人带来多大的麻烦。


如果父母只是粗暴地教训孩子,孩子容易误解父母只是想让自己听话别惹事,而不是错误对自己或他人的影响。


协商惩罚方式就是通过展示犯错的后果,让孩子意识到犯错行为与父母情绪无关。


孩子只有读懂父母的良苦用心,还愿意守父母的规矩。


犯错才会变成孩子成长的礼物。


(3)不训斥、不对人、不翻旧账


我们之前也一直在强调惩罚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因此,即便是惩罚,父母也要懂得技巧。


我们可以严厉地就事论事,告诉孩子错在哪,但不必吼叫、人身攻击、翻旧账,避免孩子陷入负面情绪,感觉自己在父母眼中一无是处,在自暴自弃、内外攻击。


孩子只有将精力投入在改正的内容上,诚心反省自己的错误,惩罚才能有正面意义。


(4)孩子性格不同,惩罚措施也不同


有些父母表示,现在孩子打不得骂不得,批评几句就容易抑郁、轻生,哪敢惩罚?


这是由于孩子个性不同,对犯错后惩罚的耐受力也不同。


对顽皮的孩子来说,适度的体罚反而会让孩子感受深刻,而一些个性敏感的孩子,父母简单说几句就能让他知错、改错。


父母在惩罚孩子之前一定要摸清孩子脾气、秉性,合适其他孩子的方式未必合适我们的孩子,这样惩罚才不会让孩子内心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04



说到底,教育方式从没有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尝试、察觉、纠正的长期主义。


因此,父母切勿陷入惩罚的思维误区,舍本逐末,毁掉孩子。


我们始终牢记,能让孩子变好的教育就是好教育,哪怕最后结果孩子没那么乖巧、听话。


但又如何呢?


亲子关系是孩子社会关系的模拟期,孩子一味讨好父母,最终也容易迎合他人。


父母能在亲子关系中,学会利用错误让孩子成长受益,孩子的人生之路才能活出自己。


比惩罚孩子更智慧的是,父母愿意探索其他形式,用更好的方式成就孩子的未来。


去罗马的路不止一条,教育也是。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作者:陶若素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