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故意“逗”哭孩子拍视频!镜头后的“段子手”父母,到底在想什么?

2023-02-21发布于北京

关注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拍下孩子情绪崩溃哇哇大哭的瞬间,成了短视频新的流量密码。
前段时间,有这样一段视频获得关注:
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因妈妈在饭桌上发脾气,提出了灵魂拷问:我不想忍受你的发火,向野兽一样的声音,你的态度影响到了我的心。
期间孩子声泪俱下,情绪激动,表达着自己的委屈。
而此刻妈妈在干什么呢?正在举起手机拍下这一幕,随后编辑发布到社交平台。
有家长在底下评论:这个视频看得人怪怪的,一方面觉得孩子好委屈,一方面又觉得是摆拍。
确实如此,一个孩子在父母面前表达情绪,还要面对着举起来的镜头时,孩子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他会不会有表演的成分在里面?视频评论里网友的肯定和鼓励,会把他推向什么样的方向呢?

拍下孩子痛哭瞬间

虐心路线收割流量


不知何时起,短视频平台流行的晒娃,从晒聪明可爱逐渐变成晒虐心瞬间了。
看到小孩子哭了、怕了,大人们就会变笑边举起手机拍视频。
 让孩子害怕 
有的父母会让故意孩子挑战一些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然后拍摄下孩子害怕的窘态。
曾有位父母拍摄孩子站在玻璃栈道上,因恐高被吓得哇哇大哭,不停地伸手寻求帮助,但家长在一旁无动于衷,专注于拍摄孩子的窘态,随后传到网上。
让孩子难受 
故意在孩子面前展示能够让他们生气难受的事,直到他们情绪崩溃。
前段时间热搜上,一位爸爸将孩子悉心照顾的宠物螃蟹煮了,递给孩子一只螃蟹腿,嘴里说着“吃不吃,不吃我吃了”,孩子一边撕心裂肺地哭一边接过螃蟹腿,放进嘴里说“香”……
再往前回顾,类似的短视频还有不少,只不过是下锅的宠物变成了兔子、小鸡、鸭子、鱼……
 和孩子吵架 
当亲子矛盾爆发时,家长想的不是安抚孩子、解决问题,而是把镜头对准孩子,拍下他们声泪俱下、情绪崩溃的样子。
比如,不久前天津有一位爸爸,记录下女儿哭诉大人不让玩、自己压力大的视频并发布到网上,也引发了热议。
这些视频都有一个共同点——镜头里,孩子往往哭得撕心裂肺、生无可恋;而镜头外,家长或忍笑不语、或友情献声、或搭配各种字幕和音效抖机灵,不慌不忙地把控着拍摄的内容和节奏。
而这类主题的视频,往往还相当受欢迎,点击率动辄超高,流量很不错。正因如此,也就促进了更多的家长热衷于此。
“逗”哭孩子、拍摄视频,这些“段子手”父母是怎么想的呢?

镜头后的“段子手”父母
到底在想什么?

曾有位初三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他经常被父母拍摄视频上传网络,比如看漫画书被父母要求撕毁,自己养的猫被父母送给邻居等。
这些拍摄经历对他来说,是“难忘又痛苦的记忆”。
他说:
“父母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以大人视角看问题,没有换位思考,不把漫画书、宠物等孩子珍视的东西当作一回事;

另一方面可能还和他们想掌控孩子一切的心理有关,觉得让孩子做什么都是可以的,孩子必须听父母的”。

究其原因,是大人的“家长上位者”心态在作祟,小孩没有反击能力,成年人可以轻而易举、居高临下的逗弄、牵制孩子的情绪,以此来取悦自己。
他们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也从未对孩子有过尊重、理解和共情。
在这些例子中,父母有哪怕一丝尊重孩子的表现吗?显然没有。
他们中多数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在家庭生活中常以捉弄戏耍孩子为乐,在他们眼里,小孩子的想法、感受和情绪不是事儿,流量、关注、点赞,博观众一笑才是“正事”。
可是,大人们是爽了,孩子却受伤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想过吗?
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说: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在这些事件中,家长在流量面前出现了迷失,不仅是不尊重孩子,还会给孩子带来难以预估的影响,成为难以治愈的“童年阴影”。

你自以为是的流量

带给孩子的只有无止境的伤害

在孩子最需要情感慰藉的时候,选择了漠然举起手机,这样的家长才是让孩子情绪崩溃的始作俑者。
在一次次的虐娃过程中,孩子珍视的东西被无视,孩子的情感价值被漠视,孩子的尊严被轻视,怎会不影响其未来的身心发展?
面对镜头,孩子他肯定有些表演性的特质,久而久之他可能就习惯于用夸张的表演的形式去解决问题。
孩子正处于人格形成期,心灵相对脆弱,外部施加的这些特殊事件容易给正处在心理成熟过程中的孩子造成心灵创伤,同时还会削弱亲子之间相互信任的亲密关系。
过度的网络曝光率还会使孩子过度依赖别人的点赞和关注,从而影响其在现实世界中的自我认知和自尊。
过多地介入商业广告表演与短视频直播活动,还会使得儿童的个性和心理在营利动机的驱使下走向功利和浮躁,不但妨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形成不良的价值导向。
所以,你以为的好玩有意思,是对孩子莫大的残忍;你眼里的萌趣晒娃,代价是孩子的身心俱损。美好的童真,真的经不起这样的恶意消遣!
著名哲学家Jeremy Bentham说过一句名言: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把世界分为两种人,另一种则没有。”
而我认为,世上有两种父母,一种把孩子当“私人物品”,另一种则没有。
把孩子当“私人物品”养育的父母,他们最大的特征是,孩子是我的,我爱如何养就如何养,我爱如何教就如何教。
他们以一个父母的角度看待孩子和照料孩子。
而一个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他们会把孩子当成一个脱离于父母的个体,把孩子当成一个人,给予尊重和必要的认可,还懂得对孩子换位思考,会共情孩子的感受。
养育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学会共情,去及时关注并积极回应孩子的情绪变化,牢牢地接住他们的欢喜与悲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感受,从而教会孩子正确的情感表达,并与他们建立起紧密联结。
别把孩子当成博流量的工具!爱孩子,就请从尊重和重视他们每一次的喜怒哀乐开始吧。

作者:半小知,部分图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