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当“盘手串”在小学生中流行,我们更应该警惕这几个压力源!

2023-04-06发布于北京

关注

一年前还在“孤身走暗巷”的小学生,一转眼就开始“盘手串”了。

提到“盘手串”,许多人脑海里首先想到的画面,可能是公园里悠闲散步的大爷。

但现实是,“盘手串”已经逐渐年轻化了,甚至年轻到在10后小学生中都流行起来了。 
有小学生说全班同学都在盘,上课盘、下课盘、吃饭走路都在盘。

演员陆毅也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女儿玩手串的视频,并哭笑不得地感叹“这还能好好学习吗?”

在一段街头采访中,几位小学生当被问及为何要盘手串的时候,几个孩子直接回答:我们是为了解压,因为大家都在内卷。
和盘手串相比,更让我惊讶的是小学生们所用的语言,“其实压力挺大的”,“全都在内卷”——现在的小学生压力都这么大了吗?
据说还有小学生在手机上敲电子木鱼解压,听《大悲咒》解压!除去跟风的因素,小学生的集体“盘串行为”确实值得我们去深思背后的原因。

“盘手串不是重点

“解压才是重点


前段时间,朋友跟我说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吵着让她给买了一条手串,说班上同学都在盘。
朋友说,现在好多学校课间不许孩子们出教室,不许在走廊逗留玩耍,孩子们就只能在教室里盘串了。
现在的孩子,所处的时代是资源最丰富的时代,看似有很多选择,其实完全没得选。
前两天,另一个朋友还说,他闺女数学考了95分,在班里倒数。
我俩只能无奈地笑笑:“90多分都倒数了,那我们还能说什么?”
是啊,孩子尽力了,成绩也挺不错了,但还是在内卷严重的当下,成功跨入倒数行列。
很多家长会把焦虑和压力传给孩子。孩子在高标准高要求之下,默默承受着本该不属于这个年纪的压力。
他们每天六点起床,晚上八点睡觉,一天十多个小时像流水工人一样,加班加点写作业、考试……
如果让一个大人去过这样的生活,很多人都表示“再也不想经历一次”了,何况是年轻好动的孩子。
重压之下,孩子们会主动探寻属于自己圈子的解压方式。
所以,盘手串不是重点,解压才是重点。孩子们着迷的是那种单调但是不失悦耳的声音,手持的颤动,让他们的心神短暂从课业中的解脱出来。

孩子的压力源自哪里
那么,现在的孩子在学习上,除了学业压力,还有哪些压力呢?
1、同伴的压力
一直以来,“别人家孩子”就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天花板”。
尤其当这个“别人家孩子”是自己的同伴时,孩子的压力可想而知。
因为不管你怎么努力、考得有多好、有多优秀,父母看到的,永远你边上更闪闪发亮的同伴。

山东淄博某中学初三的秦同学,原本成绩优异,有着无限美好未来,可父母非但不肯定他,反而总是拿考第一的同伴马同学打击他。
久而久之,秦同学不甘总是居于第二,可他又考不过马同学。
于是,内心扭曲的他,心生歹意,残忍地杀害了同窗3年的马同学。
同伴应该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不应该成为孩子学习路上要打败的“敌人”,父母放弃对比,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孩子学习的精力才不会放在争强好胜上。
2、父母的过高期待
父母的高期待,对于孩子而言,就像一座永远到达不了的山顶。
山西运城,年仅9岁的小艺,就因为从小被给予厚望,变得自尊心很强,凡事争强好胜。
当她没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时,她就会陷入深深地自责中:认为自己对不起父母的付出,不配拥有父母的爱。
小小年纪却犹如千斤重担在身,郁结在心、无力疏解,最终患上抑郁症。
华裔作家伍绮诗说:“父母越是关心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就像雪一样不断落在你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来自父母的“厚望”,是孩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3、自我的高目标
《环球时报》曾写过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说:在中国,最累的是孩子,因为他们很小就已经懂得要强了。
孩子懂得进取,有上进心,乍听起来,是一件好事。
但高目标,往往伴随着高要求、高压力。
在《少年说3》中,就有一个叫吴谦益的高二男生,他成绩很好,因此给自己立下考年级第一的高目标。甚至在课桌上写到“第二就是落后”这样的字样。
可是在学习路上,孩子难免会有考试不理想、成绩退步、迟迟不能达到目标的时候。
这时,气馁、不甘、焦虑、失望等各种情绪,就会不断地撕扯着孩子的内心。
那些本应该投入到学习上的能量,最后都消耗在了负面情绪上,孩子就很容易被瓦解。
其实,真正让人担心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应对压力的方式:当更多的“盘串行为”开始出现的时候,意味着压力的某种再生产,它会原封不动地传递下去,甚至会被开发和利用,而不会被顺利消化。

不要做那根稻草

而要成为支撑孩子前行的力量


其实,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是孩子接受培养的大多数环境。
最近看了一本《神奇学校》,里面讲了一对澳大利亚的年轻父母给孩子找学校,对所有的学校都不满,两人一拍脑门,自己建了一所学校。
在这个学校里,
不强迫学生上课,如果孩子想,他们可以整天玩儿;
每个孩子可以掌握学习的进度;
老师可以临时带着孩子去户外上写作课,去超市上数学课,有爬树课、造纸课、弓箭课等奇怪的课程;
孩子可以在工作间里自由使用锤子、锯子;
孩子有独处、发呆,自己想干啥就干啥的时间。
在这个看起来不太靠谱的学校里,孩子正经学习的时间很少,但是他们的考试成绩却名列前茅,真正践行了快乐又高效的教育。强烈建议每个家长都看下这本书。
书中的部分课程示例我们可能没有书中家长那样的魄力,但是我们能做的是:
1、了解孩子的压力源
学习上的重担有可能是孩子的压力源,但并不是唯一的压力源,有时候,这种压力可能来自于一起玩耍的伙伴、一起上学的同学,甚至来源于父母。

因此,这就需要父母具备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


对于学校有关的问题,父母要和老师多加联系,多多了解孩子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信息,包括学校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并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看是否存在不恰当的地方。
2、放下焦虑,多些“钝感力”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写道:“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但父母越焦虑,越给孩子压力,孩子就绷得越紧。
曾看过一个故事,男孩考试发挥失常,成绩一下跌到了十名开外。妈妈知道后,没有批评和指责,反而去带他吃了一顿好吃的。
为什么呀?妈妈解释道:“庆祝你第一次考砸,解锁人生新体验呐!”
父母拥有一定的钝感力,不是不在乎成绩,而是父母从容了,孩子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本身,轻松上阵。
父母不焦虑了,才能更多去理解孩子,给到他们支撑的力量,让孩子明白:无论考得好与坏,不管做没做成功,父母都爱你,并愿意和你一起面对和解决。
3、和孩子建立共情力
《摩登家族》里有这样一个片段,高中的女儿问母亲学校的开放日怎么样,母亲的回答让人出乎意料:

“非常紧张,我都不知道你承受了那么大的压力,我只是在学校体验了两个小时,就已经快受不了了,你没有每天情绪失控真的太了不起了。”

母亲说完这句话的下一秒,孩子便扑到母亲怀里开始委屈大哭,并对母亲说:“谢谢。”


这就是父母和孩子建立的共情力,在那一刻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的,觉得自己的委屈被看见了,自己的辛苦被妈妈知道了,这种理解让孩子在亲子关系里面找到了归属感。

这让一个孩子知道家是一个永远可以拥抱的港湾,不管在在外面经历多少风雨,他都可以回到港湾重新修正自己再出发。当孩子觉得自己的心是安全的,他才会去探索世界。
其实盘不盘手串无所谓,关键是孩子们找到了自己合适的解压方式和空闲之余的娱乐方式。当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机器的时候,压力就可能转化为幸福感,幸福感又能促进更多幸福。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