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经常“恐吓”孩子的父母,会收获一个怎样的孩子?(父母必读)

2023-04-27发布于北京

关注

作家苏岑说:“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养方式,是不用“威胁”和“专制”的态度,去教育他们。”

然后,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会用恐吓、威胁的方式震慑孩子。

周末小编在动物园看见了这样一幕:


一个小男孩正玩的开心,大概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动物,以往只能在书本或者网络上看到,所以有点兴奋,玩得忘乎所以。


但是眼看着到了中午要吃饭的时间了,妈妈就对他说该回家了,不过孩子还没玩够,很不想回去,听到妈妈这样说,就表现出了不高兴。


妈妈一开始好声好气跟他讲,但是他就是不愿意走,这时候火气一上来就吼了孩子一句:“你不走,等会饲养员叔叔就拿你喂大老虎!”小男孩一下子就被吓哭了,跑过来紧紧抱着妈妈的大腿,老老实实跟妈妈回家了。


虽然这位妈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但是仔细一想,看着不停流眼泪的孩子,不禁让人会思考:这种“恐吓式”的说教,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好吗?


当遇到孩子哭闹不听话,父母束手无策之际,就想着搬出一个让孩子害怕的意象,来吓唬孩子……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再不走,妈妈就先走了!” 

“你再不睡觉,大灰狼要来了!”


“你不好好吃饭,玩具就不见了!”


“你赶紧收拾玩具,小心爸爸回来生气!” 

“你再闹,爸爸一会打你哦!”


“再捣乱,送你上幼儿园!” 


“再不好好学习,长大乞讨去!”


“再耍脾气,就把你扔到外面喂狼”


“再吵就把你嘴缝起来”……


是不是这种现象也发生在你的身上?是不是觉得自己经常这么脱口而出?甚至可能还习以为常使用这种方式,用来震慑孩子?


当你这样说的时候,你是痛快了,但你有想过,你这么说你的孩子能接受吗?经常恐吓威胁孩子,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种以“恐吓”的形式对孩子进行的约束管教表面上看可能孩子屈服于父母的权力之下了,对父母来说也省事了,但是对孩子心理上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你只看到孩子立即就听话,但是你没看到其实他们的内心是恐惧不安的。长此以往,对于孩子的人生成长是很不利的。


“恐吓”行为容易产生负面效果


作家蒋方舟就曾在某节目中袒露“童年阴影”。


从小的时候开始,父亲对她的教育模式就是经常性“恐吓”。


比如父亲经常和她“开玩笑”:


高高扬起巴掌对她扇过来,却在落下的瞬间,跟自己另一只手掌拍击。


她站在那里吓得不得了,父亲却自己大笑起来。


而母亲也会说“如果小孩子写作不勤奋,警察就会来把她抓走去坐牢”。


因为父母的“恐吓”,蒋方舟甚至不能听到警车的鸣笛声,一听到那个声音,就会觉得是来抓自己的。


蒋方舟曾说:

伴随着恐惧感走过了童年,后来长大了,发现自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面对同事和朋友时,不会表达真实情绪;



在两个人的感情关系里,也只会一味低头,习惯性地迁就。

父母动不动就“恐吓”孩子,这种“教育”方式等同于伤害,只会毁了你的孩子。


1、孩子会因你的“恐吓”产生自卑感

爸爸妈妈经常“恐吓”孩子,再加上一些贬低性的语言,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使孩子自暴自弃并产生自卑感。本来孩子能做好的事情,却故意不去做甚至去破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做事畏手畏脚,胆小怕事,自卑感特别强烈。


2、孩子会因你的“恐吓”产生恐惧心理

要提醒家长,3岁之前的孩子千万不能打,你想3岁前的小朋友对很多事情都处于懵懂的状态,他的神经尚未发育完善,打骂恐吓已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使孩子精神极度紧张、恐惧,重者会引发精神方面的疾病。


3、孩子会因你的“恐吓”产生被遗弃感

父母经常恐吓孩子,并经常对孩子说,“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等这样的话语,孩子可能会信以为真,会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紧张恐惧的心里,有随时都会被父母遗弃的感觉。这样会造成孩子性格上的抑郁。


4、孩子会因你的“恐吓”产生叛逆记仇的心理

经常“恐吓”甚至打骂孩子,小一点的孩子一般不会产生仇恨心里,大一些的孩子都十几岁了如果还经常被打骂,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在心里上对父母渐渐的疏远,甚至会发展为仇恨。


另外,有一些孩子性格非常倔犟,父母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让他干什么偏不干,爱顶嘴,打在身上也不屈服,这个“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恐吓、威胁、打骂出来的。


比起恐吓

真正聪明的父母,会这样引导孩子


1、不攻击孩子


“恐吓”的话不轻易说出口


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攻击孩子,容易让孩子破罐子破摔,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经常说“恐吓”的话,会带给孩子童年的阴影,让孩子缺乏安全感。这个问题会伴随孩子一生,在孩子的人生路和家庭生活中也难以回避。反之,经常得到父母爱抚和温言细语的孩子,会幸福感满满,为人温和宽容,充满满足感,人生也会顺遂很多。


2、与孩子共情


对孩子的行为给予温和的指导


当孩子情绪不好时,父母要懂得与孩子共情。


我们在孩子沟通交流中要改掉,“你不怎样,我就怎样”的负面句式,尝试用像“你如果好好怎样,就会怎样”的正面激励句式给孩子做引导。


首先我们要告诉孩子,“你的难过我知道,你可以好好跟我说,而不是总哭闹,妈妈或许可以帮助你……”


共情代表着孩子的情绪被体谅,被看见,被接纳;


父母允许孩子做适度的发泄,比起用恐吓去“堵住”孩子的情绪,反而更有效。


李玫瑾教授在提到青少年教育时曾提出:


“当孩子感知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时,他自然会平静下来。”


真正的教育,不是恐吓而是爱。


请爸爸妈妈们不要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娃!愿我们都能有强大的内心能量,能够用平静与耐心去面对孩子的“闹腾”,而不是用恐吓。愿我们的孩子被坏情绪萦绕时,都能被父母的拥抱和爱包围,最终长成一个身心健康、能拥抱美好未来的人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