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儿子偷偷给妈妈买花,反被嫌贵骂哭:“扫兴”的家长杀伤力有多大?!

2023-05-16发布于北京

关注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好多孩子都兴高采烈地给妈妈准备礼物。

无论是买花也好,送项链也罢,亦或是一顿饭,一个拥抱,在妈妈眼里都是不可估量的幸福。

但有妈妈却“指责孩子送花给她是浪费钱。

5月14日,浙江东阳一位母亲发视频称,自己从来不骂人,没有料想到儿子买了很大的一袋花送给她,她却“一看就来气”,“这个一点都不实在的东西,过了两天就只得扔掉。”并强烈要求孩子退回。

她的儿子因为脚痛,好几天没有出去了。昨天是母亲节,孩子坚持要出去,结果抱回来一束花,想给母亲一个惊喜。

结果惊喜变成了惊吓,孝心变成了“凉心”,他被母亲骂到流泪。

视频发出去以后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议论。

有网友称: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扫兴。更有甚者说,孩子这辈子都不会再送你礼物了。

站在母亲的角度,我其实很理解这位母亲,也许她省吃俭用惯了,自己也不舍得浪费一分钱,看见儿子买了这不能吃不当喝的花,还花了好几十甚至上百元钱,很是心疼。

但孩子肯定没想那么多,这份礼物里面包含着孩子美好的心意,却被被母亲狠狠摔碎,孩子追求爱的动力,也大打折扣。

也许孩子做的不是父母想要的样子,父母也应该开心接受才对。

明明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却永远有些父母选择“扫兴”。

扫兴的家长破坏力真的很大

知乎上有个网友发帖问“为什么中国式父母总是很“扫兴”?”

该网友有两个妹妹,作为长姐她总是希望能给妹妹们一个更加幸福的童年,所以会在很多节日给妹妹买礼物,也会经常问她们有没有什么愿望,并且十分支持妹妹们发展课外兴趣。
但对于这些,父母总感觉她很小题大作or没事找事。
例子1:妹妹小学加入篮球队,我就给她买了一个篮球,但父母就觉得我很小题大做......

例子2:妹妹喜欢画画,我就给妹妹买了一套漫画教程书籍,我妈就觉得我很浪费钱啊,应该买一本就好了......

例子3:搬家时候我和妹妹的课外书很多,所以搬起来很麻烦,父母就说:没事买那么多书干嘛,去书店或者图书馆看多好啊!

例子4:昨天父母不在家,我就做个肉末茄子,正在油炸茄子呢,父母回家了,就说我没事找事,随便炒一下就好的菜我还油炸做那么多工序......

她十分不理解,为什么父母总是那么扫兴?

很多成年人表示,仿佛在这位学生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有网友说:我妈总是能在我最高兴跟她分享我的快乐的时候出言打击,她自己还不觉得,真的很伤心。

孩子很少感受到被祝福,却经常感受到被否定。

孩子被泼凉水,长大后容易形成“假懂事”,也很容易让孩子在看不见的进步里变得敏感、情绪化。

这种“扫兴家长”的破坏力很大,经历几次足以浇灭子女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并拉开跟父母心灵上的距离。

 

习惯打断别人快乐情绪

和扫孩子兴的家长是什么想法?


一般来说,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的开心快乐,为什么有的家长却反其道而行之呢?

有位博主说,长大后她终于意识到「扫兴」这个动作的根源在于:

家长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孩子,打断他们正在经历的当下,他们的当下从未被接纳和欣赏,而是一直被评判。

比如:

“你怎么还在玩?赶紧把作业写完,妈妈好给你读绘本!”

言下之意是:你现在玩的内容,不如写作业、读绘本来得更有价值。

“说好了只看二十分钟就关电视,怎么说话不算话?我要生气了!”

言下之意是:你的感受在妈妈心里不如说话算话这个规则更有价值。

当孩子取得了成绩,该夸奖喝彩的时候,他们却拉下了脸,要孩子理性对待周围赞赏的声音,要有远虑,不要骄傲。

说实话,这种类型的家长很多,他们的想法更多的可能是过于自我为中心,没有能很好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没有静下心来思考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以及懂得尊重孩子,并从而让孩子感受被尊重,学会尊重别人不仅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快乐的感受。

当父母无法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认同孩子的成长。

所以,父母总是下意识的要跟孩子的感受错开,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这份抗拒和恐惧,落到行动上就是“扫兴”。

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父母对快乐的情绪太过陌生,他们自己曾经被禁止快乐,所以不允许孩子体验。

他们内心的感受也一直被忽视,被否定,被禁止,所以,他们也没有能力,去包容孩子的感受,去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快乐。

很多父母就是有很多不好听的话,其实真没有那么多的“忠言逆耳”,能够被听进去的话才有用。

如果只沉浸在自己伟大苦情的逻辑里,听的人只感受到“逆耳”了,哪怕这句话再正确,它都不可能成为忠言,只能成为逆言,最终生生不息的“忠言”酿造了窒息的亲子关系。

不做扫兴的家长 
请尝试聚焦自身

很多时候,父母明明是很爱孩子的,但要和孩子保持一致的感受,却非常难。

我想说的是,这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高兴”的错。

扫兴的背后,藏着的是父母们自己的恐惧和回避,这是父母们自己要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如果你也正处在一段“扫兴”的亲子关系里,无论你是孩子还是父母,都可以尝试一个方法——聚焦自身。

作为父母,有时候泼孩冷水,说一些扫兴的话,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这时候,可以问问自己:

当孩子跟我分享TA的快乐时,触发了我什么样的情绪,当我做出扫兴的反应时,我又产生了什么感受?

心理治疗师菲利帕在《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中,分享过一句话,深感认同——你回应孩子感受的方式,往往和你回应自己感受的方式很相似。

不允许孩子快乐的父母,是否也不允许自己体验这些无用的情绪?

作为父母,如何允许自己才是关键。

不扫孩子兴,是为人父母的基本修养,当父母的应该忧孩子之忧、乐孩子之乐。

回到开头的新闻,孩子送的不是花,而是对妈妈的一份祝福,一份情感。

作为父母,我们真的不能随意践踏孩子柔软的心,允许自己接受孩子的爱意,感受孩子制造惊喜带来的愉悦,也允许孩子去追求爱表达爱,这些都胜过金钱本身。

这是每一位父母,一定要想明白的一件事。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