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尖子班45个学生,10个休学:为什么优秀的孩子不快乐?

2023-06-19发布于北京

关注


少年,是青春和阳光的代名词。


然而,当下的少年,在本应活得最自我的年纪,被外界贴上“精神病”的标签,游走在逃离世界与自我救赎之间。


他们和父母互相拉扯,彼此憎恨。亲情的疏离感,在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中蔓延开来。


十几岁的自信男孩,可以这样厌恶父亲:


“我不会像我爸一样,为了让自己双螺旋的东西能够分一半给后代,去祸害一个和他年纪差不多的女性和一个比他小30岁的孩子。”


家境优渥、被孤立的女孩,在领奖台向老师求安慰:


“老师,我能抱抱你吗?”


一个名校学霸,对于成绩的执着,可以如此极端:
“如果考不好,那就只能精神病院来相见了!”


……


这些孩子不是得了抑郁症,就是焦虑症、强迫症,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学业优秀的少年,想要开心一点就那么难?


为什么在饱受身心折磨时,仍得不到父母的理解?


专注于青少年心理教育多年的陈瑜,把这些孩子的成长故事写进《不被理解的少年》一书中,她与15个孩子的对话实录,引发教育者的深思。


这群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被贴上各类心理问题标签,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厌食症和其他感统失调问题。他们认知水平高、判断力强,自我要求高,可是他们都太不快乐了。


一个孩子说:“我痛苦的来源更多的可能并不是这个病本身,而是父母对我的不理解。”


“我是名校学霸,


全班45人,10人休学”



蓁蓁同样就读于一所全国重点高中,家境好,成绩优秀,得了焦虑症和强迫症。“小镇做题家”出身的父母,从女儿小时候开始,就为她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


父母希望看到蓁蓁能够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尽全力学习,而且还要考出好名次。在父母的高期待下,蓁蓁除了谨慎还是谨慎,尽一切努力规避失败。 


初三那年,蓁蓁的强迫症开始有了征兆——数学考试,答卷写不完了。

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因为她起码要检查10遍考号,检查5遍答题填涂卡。就算是两位数的加减乘除,她都担心自己算错,反复计算很多次。


高一时,因为数学比较难,蓁蓁压力特别大,拼命追补学习。每天睡眠只有四五个小时,但蓁蓁却跟打了鸡血似的,近乎疯狂地学习——

“我当时心里是窃喜的,就是偷学的快乐。你比别人学多了,要保持住,如果上课睡着,你多学的效果就没有了。所以心里那种窃喜,会让你一直保持精神的亢奋。”


由于长期睡眠不足,蓁蓁的生理期紊乱,有时候连续三四个月都不来例假。


到了高三,蓁蓁画画时手抖,去医院诊断结果是:重度焦虑和强迫症,有比较严重的躯体化表现,还有中度双相(情感障碍)。


蓁蓁所在的班级是文科重点班,有45个人,将近10个同学有心理问题或者身体不太好,没办法继续念书,只能休学。


不能接受失败的孩子,身心都太累了,神经时刻紧绷着,害怕自己一旦松懈所有努力都白费了。他们看着父母手中的指挥棒,丝毫不敢眨眼,完全为了满足父母而活着。


“我高一休学,想弄明白:


学习是为了什么?爱又是什么?”



市重点高中学生佳佳,看起来很开朗,谈吐清晰,思想深刻,一点都不像得了抑郁症和焦虑症。


因为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他休学了。


“我是不会一下子被压垮的,我对自己是很有信心的,我其实是慢慢死心的。”


他的父母都是“考一代”,靠着苦读才来到了城里,对儿子抱有很大的期待,不允许犯错。


上初中,学业难度升级,佳佳一旦出错,父母就会告诉他“你不能犯错”。导致他每次考试都是非常焦虑,睡眠不好,白天发困,靠喝茶撑着。


每当犯错时,爸爸就给他整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教辅书。晚上,他躲在被子里哭,妈妈听见了之后过来告诉他“学习是不累的”类似这样的话。

最需要父母安慰的时候,等来的却是冷漠的回应。


佳佳说:“现在我非常怕开始做一件事情,因为如果你不去做,虽然不会对,但一定不会错,我特别害怕特别恐惧犯错,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又很脆弱的人。”


佳佳渴望有人真正地爱他,为此他投向虚拟的世界。在手机软件上摇一摇、漂流瓶上聊过好多人,但发现那是摇出来的、随机的,清醒过后,是无尽的空虚寂寞。


他身边那条毛毯是他最亲的人,压力大的时候,就会抱着它一直哭。他找不到安心感,毕竟它不会真的回应,是他自己在回应自己。


在佳佳吞了12颗药轻生后,妈妈内心有所松动,但佳佳却说“我妈想改,但容易忘。她就像计算机里一个叫做‘只读存储器’东西,只能被读取,但是不能被写入和修改。”


希望父母改变观念实在太难了,从知道到做到,还有一条艰难的路要走。


当被问到“理想中的父母是什么样子”时,佳佳的回答简单又一语中的——


我感觉父母至少要支持孩子,至少要在孩子伤心的时候安慰孩子,而不是告诉他:“你的伤心是多余的!”


“父母没什么事绝对不摸我,


抱的话,好久没抱了”



女孩妍妍,因为父母的打压教育患上抑郁症。


信奉“分数至上”的父母,非常看重妍妍的学习。


每当她的分数比同学低,父母就会责骂她不够努力,天天让她刷题。

除了学习,妍妍很少参与社交,导致她被同学孤立,而当她向父母诉说苦恼时,得到的回应却是——

“那不就是因为你成绩好吗,他们嫉妒呗。”
“你去学校就是为了学习,不应该被其他事情干扰!”


当小学毕业终于摆脱那些孤立她的同学,她开心地跑去接妈妈下班,还在见面的时候给了妈妈一个拥抱。结果妈妈竟然说她“假惺惺的”,不让女儿抱自己。


连拥抱父母都会被嫌弃,这样的孩子该承受多大的委屈。


妍妍说:“父母没什么事绝对不摸我,抱的话,好久没抱了。”


妍妍以为自己有了心理问题,会得到父母一点点的心疼。她花了一下午时间,恳求父母带自己去医院,可妈妈却说——

“年纪轻轻怎么可能有那种病?肯定是你平常不好好学习,把心思全都用到了学习之外的地方,然后才会这么想!”


当妍妍想向班主任求助的时候,也被妈妈拦下了。


当家庭无法得到认可与关爱时,就只能向外求关注了。所以妍妍无比渴望友情,她会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练习如何跟人聊天,希望能融入同学当中。


但事与愿违,她早已没有能力正常地与人相处。


把孩子养亲了,再来谈教育


陈瑜老师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矛盾是:家长和老师试图把孩子打造成一台听话、用功、考高分的“机器”vs孩子们希望被当作“人”来对待,想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这中间的落差越大,撕裂越严重。


新生代孩子的思想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多了,他们可能已经走在了”教育者”的前面。其中一位孩子给自己的父母写信道:


“不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时代的父母,又怎能积极陪伴孩子与时代共同前行?故步自封、自命不凡、一无所知的家长,又怎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


现在的家庭教育,需要家长成长到更高层次上跟孩子对话,可以给予孩子理解,可以天上地下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可以给到孩子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大量的案例证明,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发展到病理性的程度后,如果家长的态度不扭转,家庭系统不重建,单靠孩子自己的力量,他们很难走出泥淖。

所以,最关键的补救方式,是重新打造好亲子关系这个最重要的地基,把孩子养亲了,再来谈教育。


深以为然,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的孩子,活着就是在渡劫。他们只能笨拙地做自己的“内在父母”,抚慰一下早已千疮百孔的心灵。


孩子只有得到父母真正的爱,才有能力活出真实的自己。真实且自由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