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妈妈“偷走”女儿录取通知书上热搜:父母控制欲太强,压得孩子喘不过气...

2023-08-25发布于北京

关注


近日,有条沉重的话题冲上热搜“妈妈偷走录取通知书阻挠女儿入学”。

重庆17岁的女孩佳佳在这个暑假,如愿拿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但在入学前11天,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户口本等关键证件不翼而飞。私自拿走这些东西的人,正是她的妈妈,这一切都是为了阻挠佳佳入学。

原来,佳佳妈妈并不想让女儿读中戏,而是希望女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一辈子留在重庆,当一名老师,过平凡而稳定的生活。

佳佳填报志愿的时候,母女俩就爆发过多次争吵。填报截止那天,佳佳把自己反锁在房间,想要自己填志愿,但妈妈一直踢门、大力扯着门把手,见佳佳没有开门的意思,她开始砸门。

直到门上砸出了一个坑,佳佳妥协了。在妈妈的要求,佳佳填报了定向师范生和重庆本地学校。

后来,还是佳佳偷偷溜去网吧才修改了志愿。

7月26日,佳佳如愿拿到了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她以为一切都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没想到母亲来了个“釜底抽薪”。

看到这个消息无数网友愤慨难平。

明明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女儿商量,为什么偏偏要选择了扣留证件然后失踪这种最极端的办法?

明明女儿已经是即将成年人的年龄,为什么还要把她当成襁褓中的婴孩一样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佳佳说,拿到录取通知书后的每一天,她都像藏着宝藏。但从不敢告诉妈妈藏录取通知书的地方,隔几天就换个地方,柜子、书包、床底,都藏过。

妈妈在知道她修改志愿被中戏录取后,大闹几场,并扬言要卖房,跟女儿一起去北京生活。

佳佳说,“妈妈是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她对我的控制可以说是无孔不入。”

事实上,母亲已经不是第一次掌控佳佳的人生了。

从小妈妈不让佳佳吃辣,冰淇淋、烧烤、凉菜,佳佳从来不敢在妈妈面前吃。

在交朋友上也是,妈妈从不允许佳佳独自离开家所在的区,佳佳和朋友出去玩,都要被妈妈追出去拎回来。后来,佳佳就不怎么交朋友了。

佳佳十几岁的年纪,还要被妈妈追着喂饭,亲戚们眼里的妈妈,温柔、有耐心。只有身处其中的佳佳,才知道这种爱多么让人窒息。

在妈妈长期的控制下,佳佳变得极度敏感,在家时总是神经紧绷。

长大后,她受委屈了,会在楼下疯狂吃妈妈不让吃的垃圾食品,甚至吃到吐。

妈妈吼她的时候,佳佳就用最尖锐的声音吼妈妈。妈妈打她,她就用同样的力道打回去。

佳佳说:“改变我生活的方法只有一个,从这个家离开。”“在这个家煎熬的每一秒,都是靠我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撑过来的。”

这位母亲口口声声说着爱女儿,但从头到尾,我们看见的都只有满满的控制欲,体会到的也只有荒诞和溺水般的窒息。

其实不仅仅是佳佳的母亲,很多中国父母都是这样,把自己的掌控欲,错当成了爱和教育。

嘴上说着“为你好”、“我爱你”,心里想的却是“这样做”、“听我的”。

控制欲,就像是一条未曾剪断的脐带,会给孩子的一生都系上最沉重的枷锁,也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

我们总以为,不让孩子顺从规则,就会出现放纵和混乱。可事实上,这种“逼迫孩子顺从”的方式,只会制造更多挑战。

多少妈妈曾犯过这样的错?

原本只是想引导孩子遵守规则,却用力过猛,在不知不觉中全面掌控孩子的人生。

在电视剧《女心理师》中,女孩蒋静来找心理师贺顿咨询,她说自己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

原来蒋静有一个性格特别强势的妈妈,对蒋静的要求特别高,每天练习钢琴必须练满10个小时,手指弹出血来了都不让停。

不仅如此,妈妈还控制着蒋静的社交,不允许她私自恋爱,交什么样的男朋友都要让她把关。

剧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妈妈一边给蒋静梳头发,一边不容置疑地说:“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妈妈的用心了。”

30岁的蒋静在长期的掌控之下,只能通过暴食来发泄着自己的情绪,无声地表达着对母亲的不满。

母亲的控制欲从何而来呢?

就像《女心理师》中蒋静的母亲,当蒋静不愿意练琴,母亲会歇斯底里的吼骂“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做什么都得要告诉我。”

从心理学上来说,控制欲来自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全能感

全能感是指,个体在婴儿时期不依赖他人就无法活下去时的防御,是感觉自己可以支配全世界的力量感。而父母足够好的照顾是婴儿全能感的支撑性环境。

但是当婴儿逐渐长大、成人,他会慢慢了解到,全知全能的人并不存在,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

当然,这种全能感并不会完全消失,而是在人们成长的过程中逐渐降低到一个合理程度,因为合理的全能感能够唤发人们的胜任感及自我效能感。

但成长过程中的不当教育、情感挫折等,可能导致个体全能感过强。当全能感过强时,在关系上所体现的,可能就是强大的控制欲。

佳佳的妈妈就是在姥爷的棍棒底下长大的,没有得到足够好的照顾,从小对佳佳舅舅、爸爸的事情也是能管则管。这种强大的控制欲,是人们抵御自己内心焦虑和无助的一种防御方式。

全能掌控感,能减少失控感,带给他们安全感。

在生活中,控制性强的父母经常会对孩子有下面一些表达

伤心失望:“哎,长大了,翅膀硬了”

否认蔑视:“小孩子懂什么”“你哪知道什么好”

指责攻击:“不孝”“白眼狼”

威胁孤立:“我再也不给你做饭了”

过度满足:“你想要什么我们给你,只有家里人才真的为你好,其他人都不能信(包括你自己)”

这样的表达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

父母伤心失望-孩子内疚、自责

父母嘲讽蔑视-孩子自卑、怀疑自己

父母指责攻击-孩子受伤,讨厌自己、自我攻击

父母威胁孤立-孩子害怕、无助

父母过度满足-孩子依赖父母,很难独立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其实就是对孩子的否定。

心理学家李雪说: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其实不止亲子关系,任何一种关系,当被随意侵犯隐私、干涉生活、发号指令时,相处模式的不平等都必然造成关系的破裂。

如果你也有超强控制欲,该如何减轻它呢? 

为了抵御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失控感,你可能想要掌控一切可以掌控的。

当你认为自己总能掌控一切时,自己的控制欲作用在别人身上行之有效时,很可能在你的潜意识中,早已在原生家庭中习得了这种相处模式。

于是,当他人面对强势掌控而不得不屈从时,这种能够掌控一切的全能感又会再一次加强,循环往复,但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破裂。

然而现实是,不是什么都能在一个人的掌控之下,可控和不可控本就是这个世界正常运行的一部分。

关系中有两件事:你的事和TA的事。

分清“你的事”和“TA的事”并不是说要跟TA撇清关系,恰恰相反,分清这两件事是为了关系能够更好的相处。因为,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有边界,边界不清是很多痛苦的根源。

你的事是指,你能否把自己的事做好,能否保持情绪稳定,能否妥善解决问题。这也是你唯一能掌控的事。

至于TA能否把自己的事做好,能否保持情绪稳定,能否妥善解决问题,TA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自由意志,事实上,你是无法去真正干涉一个独立的个体的。

健康的关系本来就是有边界感的:没有绝对的分离,也没有绝对的亲密,我们站在同一阵线,走在同一条路上,但我们是两个人。

即便对方是你的孩子,你也不能忽视和尊重你们是两个人,谁都不能也没有权利控制对方按自己的要求去做这一事实。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