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如何正确批评孩子?做对这5点,孩子改错进步、内心不受伤!

2023-11-09发布于北京

关注


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难免会犯错误,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地犯错然后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变得更好。

当孩子们犯了错误之后,有时候需要接受批评教育。但有些家长往往会随意地责备孩子,甚至打骂孩子。

我们大概随时会听到这样的指责“这道题你都做错了,你怎么这么笨?”



早上出门时还碰到一个妈妈对自己的一两岁的小孩说,“看见车子来了,你怎么不知道避一下,怎么这么傻呢?”



然后在别的地方,这些家长又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自信,缺乏魄力。

的确,自信是孩子一生的底气。缺少自信的孩子社会适应力往往更差,未来取得成就的可能性要低于自信的孩子。原因在于缺乏自信会束缚一个人向前探索的脚步,缺乏自信也会减弱一个人坚持的信念。而探索和坚持,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孩子的自信有时就是被父母不恰当的批评方式摧毁的。


错误批评方式会将对事件的批评变成了对孩子的人格打击。一道题做错了,可能因为粗心,或者没有认真听讲,走神等原因,是某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得,家长这样一批评,孩子没意识到自己的粗心,走神,只认为是自己太笨才造成的结果,具体错误成了自我否定。


都是不会批评惹的祸。孩子越骂越笨就是这个道理。


家长和孩子的权力之争


家长的批评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了孩子,可是心理学家说,你批评孩子也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优越感。

有的家长很喜欢在公众场合或他人面前批评指责孩子,其潜意识是不愿承受他人评价的压力,通过批评孩子在来告诉别人:你看我是对的,错的是孩子。


同时暗戳戳地在孩子面前获得了某种正确或优越感:我才是对的,错的是你;你笨,我比你聪明。

这类家长潜意识最想做的不是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在向孩子表明“我比你强,比你更懂,你得听我的”。这是彻头彻尾的权力之争,希望以此取得对孩子的支配权或控制权。


我估计很多家长要是知道自己在批评孩子的时候真正说了什么,会哭晕在厕所。


这样的批评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制造一大批诸如亲子关系紧张,孩子缺乏自信等新问题。


错误的批评方式让孩子丧失自信



孩子的心智处于发育阶段,他们对自我的评价更多地依赖于外界,尤其是父母的评价。父母对孩子说的话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嘴里孩子是什么样,未来孩子长大了可能就是什么样。所以父母的错误的批评导致的人格打击往往最终会“不幸言中”。


当父母经常说孩子笨的时候,孩子慢慢可能会真的变笨,父母经常说孩子懒的时候,他可能会越来越懒。


有家庭教育专家说,批评孩子一句话要伴随五句鼓励,并且不要扩大打击面。


在孩子的成长中,就事论事的批评最高明,由此及彼,由具体事件到人格否定的批评最差劲。

有一个很聪明的小女孩,学习成绩也优秀,但却常常怀疑自己,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常常陷入“哭叽叽”状态。

外人以为孩子在矫情,殊不知,孩子可能真的是那样认为的,因为她爸爸妈妈常常指着她的脑袋说她“然(笨)”,把对孩子的批评变成了人格攻击,让孩子陷入毫无必要的自我质疑和内耗之中。


有一位妈妈的批评堪称范本:

“宝贝,你不小心弄坏了小朋友的东西,这件事你做错了,向人家道歉。这是因为你这次粗心,弄坏东西并不代表你是个坏孩子,也不代表和人家不做朋友了,下次小心一点就可以了”。


化解了孩子做错事带来的紧张,自责,有效制止了孩子的内耗,为孩子继续交朋友奠定了勇气和信心。


那些厌学的孩子,多半情况并非因为真的笨到学不下去了,或者对学校真的深恶痛绝,而最大的可能是遭受了人格打击和人际关系挫折,“认为”自己完不成学业,念不下去了,被贴上了“笨”或“差劲”的标签。


贴标签也是一种将批评人格化的错误方式。最常见的给孩子贴标签的方式就是“你不行”“你太笨”“你不懂事”等等,将孩子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标签化,上升为人格打击。


所以呵护孩子的人格成长很重要,正确的批评方式很重要。


好的批评是孩子成长的养料


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也不行,不仅会影响学习,还可能混淆是非,让孩子活在错误的认识之中。


女儿一年级时候,班里有个小朋友有一天偷了家长几百块钱,父母很焦虑,挨个给同学家长打电话,问谁带坏了他家孩子。但最后究其原因,在学龄前,这个小朋友就不问自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其父母放任不管,视而不见,导致这个孩子认为别人的东西可以不经他人同意随意拿,才一不留神成了家里的“小盗贼”。


“会”的家长怎么批评孩子呢?有的家长真是做到了典范。


“会”的家长会就事论事。

孩子某一方面做错了,就批评这一方面,某一次事情做错了,就批评这一次。如孩子某次对奶奶撒谎,就批评这一次撒谎的事,不要将其拓展到孩子和奶奶的每一次交流上,也不要波及到其对奶奶感情上。


“会”的家长一般对错分明。

正如孩子数学题做错了我们一定要纠正。孩子事情做错了也一定要让孩子分清是非对错。

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是孩子将来立足社会的重要素质,很难想象一个是非观念模糊,分不清厉害关系的人会很好地适应社会,做出一番成绩来。

当家长“会”批评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家长的否定,反而他感受到的是家长的支持和关心。当家长的批评能够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的时候,孩子未来在社会上更加具备分辨对错,明辨厉害关系的能力。

“会”的家长批评和鼓励相结合。

要知道,很少有孩子会喜欢一直被批评。这会让孩子感到沮丧,自信心受损。

但如果在批评前先表扬一下孩子最近的进步,可能再说批评的话,这个时候会容易接受的多。

或者批评结束后,父母给一些适当的鼓励,比如说“没关系,知道错了改正就行”、“我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自己会知道怎么做”、“爸爸妈妈也有犯错的时候,重新再来”之类的话。

孩子相对来说也会更加容易接受,而且更容易激发孩子的斗志,朝着前进的方向走。

“会”的家长批评简单明了、态度坚决

批评要用直接、简明且能让孩子听懂的话,给孩子规范出行为的边界。不要旁征博引,也不要唠叨抱怨碎碎念。

批评要态度坚决,但态度坚决不等于态度凶巴巴的,而是要摆出家长的权威,坚守规则底线,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比如,“你没有告诉爸爸妈妈真实的情况,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你已经超过约定时间5分钟了,现在去把电视机关了,我们要严格遵守约定。

语言简单、态度坚决的批评,会让孩子学会就事论事,然后说到做到。

“会”的家长批评以规则代替情绪

家长批评孩子很多时候会受主观情绪的影响,心情好的时候可能会忽略孩子的错误,而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就会格外的严苛,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就学会了钻空子,无视规则,甚至会失去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所以,家长可以事先跟孩子约定一些规则,约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用规定和规则代替被情绪主导的批评,这样就可以减少唠叨,减少很多情绪上的冲突。

批评和惩罚可以搭配在一起使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告诉孩子违反规则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如打扫房间、洗碗、擦桌子、减少零花钱和游戏时间等。

所以,当孩子违背规则时,父母心平气和地提出批评和惩罚,孩子就会心服口服地按照约定接受批评和惩罚,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

所以,敲黑板,学会批评孩子,为孩子积累成长养料,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说笨了”。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