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学渣”爸爸的“霸气”发言火上热搜:被父母力挺的孩子一定不会差!

2023-11-23发布于北京

关注

全网“鸡娃”的时候,一位“学渣”的爸爸火了。

“我儿子学习成绩特别差,给我们班里严重拖了后腿,我也深表歉意,但我依然相信他能够有个美好的未来。”

这位心理咨师爸爸认为,“走向社会之后,心理强大和情商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底下网友纷纷评论:成绩不能决定一切,这位父亲格局很大;

一个好的心态,好的性格,有爱的家庭,会让孩子走的更远更好。


火遍全网的“学渣”爸爸,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不随便否定孩子



因为成绩否定孩子是当代中国家长的通病,因小事把孩子一棍子打死的也大有人在,家长们常常是“一白遮百丑,一黑毁所有”。


上周一位妈妈打来电话,言语间满满都是对孩子的“恨”:

女儿数学奇差,拒绝上辅导班拒绝课后提升班,令自己感到丢脸感到灰心感到挫败。

这位妈妈最后说自己已经尽力了“这娃也就这样了,她也就这水平”,似乎女儿在她心里,就是一坨扶不上墙的“烂泥”。

我差点要跳起来反驳这位妈妈:为什么就看不见孩子的优点,眼睛就盯着成绩,一个学习成绩不好,这孩子就“完了”。


家长们最喜欢这种以偏概全的打击,尤其是成绩,简直是他们攻击孩子的利器,多少孩子,就这样在父母的嘴里被判了“死刑”。


“学渣”爸爸之所以火,因为他没有因为成绩不好否定孩子,相反,他很乐观地说,“他心理很强大,情商高”“我相信他能够有个美好的未来”。


这样的话说给孩子,如果我是那个孩子,多半要热泪盈眶,爸爸的对孩子的信任、对孩子充满希望的信念,会给孩子无尽的力量。我觉得,当这位爸爸说出这样的话时,令他孩子能够有个美好的未来的,首先是爸爸话语中的肯定、支持和无条件的爱。


不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视频中,我们看见这位爸爸很坦然,不焦虑不自卑,也没有责怪孩子。然而很多家长在管教的孩子的时候,把自己无法消化的焦虑转嫁给年幼的孩子。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举了一个让人愤怒的案例:有劲全往孩子身上使,“全陪妈妈”儿子成少白头。

说的是一个全陪妈妈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被妈妈逼着“培优”,6年间,孩子每天早上六点走,晚上十一点休息,为节省时间,午餐都在公共汽车上由妈妈托着解决。五年级,这个小孩就长出了白头发,初中时,已经像个小老头。


这样的家长简直是“罪人”!


武志红老师分析到,这种极端的“有劲就往孩子身上使”,纯粹是对自身不能适应社会的焦虑,往孩子身上转嫁。


这样的家长何其自私、无能!自己不能适应社会,不去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不去拓展自身的成长空间,却一味地要求、逼迫孩子,这是对自己人生的极端“懒惰”和对孩子的极端自私。自己承担不了的,自己实现不了的,让孩子代替自己去实现,以掩盖自己的失败和无能,还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


“学渣爸爸”毫不焦虑,不仅因为他是心理咨询师,“懂得多”,还这位爸爸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努力,他可以自己从容地面对社会,不需要孩子替自己的人生“背锅”。


轻装上阵的孩子必然走的更远更好。


进化爱的方式
关注孩子品格和内心



“学渣”爸爸的发言,显然不是处于对自己孩子的“放弃”。看的出,这位爸爸十分爱自己的孩子,欣赏孩子“情商高”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强大”的心理特征,其爱的方式超越了对孩子衣食住行的关照和对成绩的纠结,而走进了孩子的品格和内心。


一个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马上纠正错题,也不是痛下决心一定要考好,而是对父母的“爱和支持”的心理需求。


很多家长爱孩子的方式是外在的、表面的。

孩子考的好了,家长十分高兴,马上给与奖励,考的不好,立即咆哮或棍棒伺候。说白了,这样的爱是肤浅的,有条件的爱。

这样的爱把孩子学习的动力由内在的对自我优越性的追求转移到了追求他人的评价上。这是低阶的爱对造成的孩子学习动机的退行。


而孩子最需要的核心需求:“无条件的爱与支持”,父母却没有给与孩子。而唯有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才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给予孩子强大的爱的力量,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当今的孩子物质上什么都不缺,甚至有很多学习好的孩子,患上了“空心病”,是他们的家长不爱他们吗?不是,是爱在浅表,爱在外部,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没有“看见”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


很多的家长的爱很“错位”,用满足生理需求的“物质刺激”代替孩子的“精神需求”,造成家长越努力,孩子越没动力。


其原因在于家长破坏了孩子的评价体系,摧毁了孩子追求自我价值的内在“引擎”。


打开格局
给孩子创造成长空间



“学渣”爸爸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在讲台上,他没有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要督促孩子学习,一定要把成绩提上去”。对此,网友说“这位父亲的格局很大”。


父母的大格局,创造了孩子宽敞的成长空间。可以说,家长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未来就有多光明。


一位家长评论说“植物的成长不仅仅需要营养,还需要风吹日晒”,非常中肯。过多的家长用所谓的“营养”挤占了孩子所有的空间,却隔绝了孩子享受“风吹日晒”的机会。


大家都知道,施再多的肥料,没有太阳的暴晒庄稼是无法成熟的,相反会被“沤死”;没有经历阳光雨露的苹果是“泔水味”的,徒有大的外表,却没有苹果的味道。


家长的格局在于,当你不去给孩子拼命“施肥”的时候,孩子会自主从“田野”里吸收营养,他会在拼搏的过程中由脆弱变得强大;

当家长不给孩子照射“人造阳光”的时候,孩子会像向日葵一样,自己追逐太阳,他会在追逐中找到自我。


家长给孩子空间,就是给孩子自由。

曾奇峰老师说,“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作选择。”这是家长的控制欲在作祟,家长越是控制,孩子的心理空间资源就越少,生命激情会越来越低。


“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家长们,向“学渣”爸爸学习学习吧,放大自己的格局,把眼睛从成绩那一亩三分地上拿开,把控制欲的手从孩子的头顶拿开。


别挡住孩子头顶的阳光!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