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控制不了自己的孩子,控制不了人生”,彭凯平教授几点建议教您培养孩子自控力

2023-12-28发布于北京

关注


自控力即自我控制的能力。


自控力包含一个人对自己注意力、情绪、欲望的控制能力。


自控力强的孩子有许多优点:更擅长制定计划,规划生活;目标导向更为明确,也更容易专注于自己的目标;知道怎样避免和抵御诱惑;知道自己要什么等。


因此,自控力强的孩子的孩子更容易取得现实的成功。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彭凯平教授认为,自控力虽不能决定孩子一生的成败,但自控力强的孩子的确在学习能力、人际关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


说教、打骂、督促
并不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小鱼妈妈在培养孩子的事情上,可谓不遗余力。


为了让小鱼专心学习,小鱼妈妈使用了自己的“绝招”:每天“盯着”小鱼做作业。


期间,小鱼愣神,妈妈会立即咳嗽以示提醒;


小鱼偶尔东张西望,妈妈会立即敲敲桌子;


小鱼上厕所次数多了,妈妈就拉下脸来;


小鱼在一道题上花费时间过长,妈妈就会出言督促。


......


大半学期过去了,小鱼的成绩有了一些提升,但却似乎变得不爱学习了,没那么有活力了。


妈妈发现,小鱼经常在“假装学习”:手握着笔,眼睛看着书,但却半天不翻一页书,不写一个字;视线长时间停留同一个地方,目光发直发愣,以致妈妈不得不提醒,该做下一题了。


这些变化,让妈妈感到痛心:小鱼好像变“木”了,原来的灵气少了很多,思维经常处于游离状态;


而且学会了看妈妈脸色。


小鱼妈妈恍然惊醒,“盯着”孩子不是办法呀!


这样的场景对很多家长是不是很熟悉?


被家长“盯着”写作业孩子,自控力看似增强了,该做作业的时间都在做作业,成绩也会有所提升,但似乎又失去了更为重要的东西。


其实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就会想到,小鱼妈妈的做法并没有促进小鱼的自控力,小鱼的“自觉”主要是依靠“妈控力”“他控力”在发生作用。


小鱼的事例告诉我们,家长不恰当的干预方法对孩子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发挥往往带来很大伤害,导致孩子学习动力、积极性和活力下降。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体验孩子的感受。


假如你在工作,另一个人在旁边不停地“盯着”你,时时提醒,刻刻督促,你会不会想发火?


或者你做饭的时候,你妈在旁边总是提醒你,该倒油了!该放盐了!该小火了!该盖锅盖了!你是什么感受?


是不是有一种窒息感?


是不是再也不想做饭了?


同理,孩子被家长“盯着”“督促着”“说教着”“打骂着”的时候,就像旁边有一个“监工”在时时监视孩子,让孩子不得自由,产生压抑感。


这种情况下,孩子能爱学习才怪了!


“妈控力”“他控力”短期内看似有效率,但从长期来看,却压抑了孩子的学习动力,降低了孩子的自控力。


大家应该关注到了,一些经过高中“高压政策”培养的孩子,到了大学会无所适从,不爱学习,沉迷游戏,不知自己想干什么。


被称之为“青春迷茫”的东西,其实不过是孩子自身的动力被外在力量扼杀的结果。


彭凯平教授教您用正确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家长如何找到一条正确的培养孩子自控力的方法?


彭凯平教授在《孩子的品格》一书中给出了回答。


1.延迟满足。


彭教授在书中指出,延迟满足是指孩子甘愿为了为了未来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结果,暂时放弃眼前短暂且即时的愉悦。


与延迟满足相对应的是“即时满足”,即时满足是一种快速的、短暂的获得感。


家长常常说,孩子们沉迷手机的原因在于孩子的自控力薄弱,的确,沉迷手机的孩子的确存在自控力薄弱,但这种自控力薄弱也许是家长亲手“培养”的。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被家长捧在手心。


孩子想要什么而二话不说奉上,不让孩子有丝毫的等待,丝毫的波折。


被家长这样对待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耐心”,他获得的东西都是飞快的,不需要经过努力,没有任何波折。


当这种“即时满足”经常发生的时候,孩子的大脑中就会形成需求与满足的固定模式,面对学习等一些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获得“成就”“奖励”的事情自然失去耐心。


而手机网络却能即时满足孩子的某种需求。


彭教授在书中列举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实验)”,并通过该实验告诉家长,适当对6岁以上的儿童进行“延时满足”,即让孩子等待一段时间,可以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2.避免孩子自控力资源的过度消耗。


著名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认为,自控力是一种有意义的心理资源,但同时也会产生消耗。


如何避免消耗孩子的自控力资源?


A好钢用在刀刃上。

对孩子的自控力“资金”,不能随意“花费”,而应让孩子的自控力用在最关键的事情上。


如果一个孩子从早到晚都在用自控力跟自己的本能和意愿进行对抗,孩子很快就会十分疲惫。


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早上早起半小时,中午加班多做会儿作业,晚上多打一会儿篮球,再多写两道题。


这样的做法看似挤出了很多时间,也似乎锻炼了孩子的自我约束力,让孩子始终奔跑在“赛道”上,但实际上,孩子自控力已经出现了过度消耗。


当真正遇到需要孩子克服困难,需要调用自控力的时候,孩子已经资源耗竭,很难再提起精神了。


B转移注意力,用智慧的方法锻炼自控力。

彭凯平老师说,智慧是比蛮力更加务实的生存之道。

有家长为了让孩子锻炼抵抗诱惑的能力,把孩子带到馋到流口水的糖果面前,就是不让孩子吃,这种“野蛮”的训练自控力的方法同样会消耗孩子的心理能量。

转移注意力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智慧策略。


如果家长不想让孩子受到手机的诱惑,就应尽量少在孩子玩手机,可以摆上有趣的书籍或用其他有意义的活动转移孩子注意力。


这种分散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会避免孩子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精力,从而使孩子在必要时候能够集中精力,提振精神。


C制定合理计划,减少自控力消耗。

合理计划会让孩子有条理有计划地完成任务,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式的忙乱学习。

通过合理计划,孩子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合理分配,在重点


和难点事项上分配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使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合理计划还会让孩子顺利积累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如孩子计划半小时背诵完英语单词,用一小时完成数学作业,当孩子如期完成英语背诵任务,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这相当于在给孩子的自控力“充电”。

D及时休整身心,为自控力蓄能。

彭凯平老师提出了一个词叫“习得性疲倦”,就是 指孩子的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中。

如过多作业会使孩子力不从心,体能和心理都出现了大量消耗的时候,再强迫孩子学习,孩子也许就会出现抗拒作业、厌恶学习等的状态。


及时让孩子休息、调整,等于往孩子自控力的蓄水池里重新灌注新鲜水源,避免孩子自控力资源的枯竭。


3.用好习惯代替自控力。


习惯是稳定的,带有自动化的长期行为。


习惯会促使人们产生自觉自动的行为,不再需要内在外在力量的推动。


如一个人养成了跑步的习惯,每到时间,他就会主动去跑步,不


需要和自己的本能及意愿进行对抗。


习惯会让一个人的行动变得轻松,并形成身体和情绪上的惯性思维,促使大脑自动进入设定的模式,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


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呢?


A设定小而具体的目标。

小目标容易实现,具体目标容易操作,避免因过大目标造成压力和过于笼统目标而造成孩子的盲目。


B制定具体行动计划表。

计划表会强化孩子对任务的认知和重视,不知不觉间调动孩子的自觉和自律。


C努力排除外界干扰。

外界干扰经常会带来短暂的、即时性的快乐,也即多巴胺诱惑,但这种诱惑会影响孩子的获取长期快乐,因此,应尽量排除这些干扰事项,让孩子集中精力追求目标。


D找到行动的支持者。

现在很多的推销商在推销课程时都会注重组团推荐,原因是消费者在团体中很容易得到同伴的支持。


同伴支持对孩子同样重要,可以增加孩子的集体归属感,被认可的程度;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也会大大增加孩子挑战困难的勇气。


4. 让孩子获得快乐。


 人在开心快乐的情况下会更积极,更自律,目标更专一,自控力会更强,在压力情况下则容易出现目标和精力涣散。


A给孩子适度奖励。

当孩子获得奖励的时候,会激发起孩子多种内心需要:成就感、荣誉感、掌控感,这些都能够激发孩子的理性和自律。


B给孩子爱与关怀、支持和鼓励。

家长的爱与关怀会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更有力量抵御诱惑,专注于目标。


C让孩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育锻炼可以消解人的负面情绪,让人获得轻松和快乐等积极体验。在积极情绪下,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律性都会增加,进而提升人的自控能力。


体育活动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而意志力是更高级的自控力。


写在后面:自控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只要用对方法,孩子的自控力就会提升,孩子就会获得控制自己未来的力量。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