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手机竟和母亲的“子宫”有关?理解了其中的象征,才能找到让孩子放下手机的办法

01-10 09:11发布于北京

关注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栏目心理专家赵小明说:“互联网里应有尽有,就像一个真正的子宫一样,抱持着一切。”


在电影《黑客帝国》里,网络被形容为一个巨大的“母体”。


*抱持:精神分析心理学概念,意为支持和容纳,代表“象母亲的子宫包容胎儿”那样的状态,是一种无条件的、不带敌意的接纳,一种“允许”的温和与宽容。


换句话说,手机像妈妈的“子宫”一样给人以“抱持”感。


沉迷手机的孩子,因为缺乏现实生活的“抱持”:孩子的依恋需求、认同需求、接纳需求、安全需求、自我效能需求、自我掌控需求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充分支持。


沉迷手机网络,如同任何“成瘾”一样,源自内在的不足。


所以要让孩子放下手机,必得源头治病,才算彻底。


01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满足孩子依恋需求



孩子对父母有天然的依恋,在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中,孩子能够获得“自我”的存在感,父母是孩子“看见”自我的重要载体。


当孩子与父母关系紧张或疏离的时候,孩子的依恋关系就难以建立或被破坏掉了。


当孩子看不见父母“眼中的自己”,他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感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孩子把存在感需求转向了和“妈妈子宫”类似的手机。


也有的家长因各种原因没时间管孩子,把孩子扔给手机,使孩子把对父母的依恋转向对手机的依赖。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重在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就是能让孩子感觉到“你在”“我也在”的状态,即父母能够理解孩子,同时能够让孩子自由探索。


 02 

鼓励孩子交朋友

满足孩子的认同需求


认同是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很多心理和行为问题均由认同需求引发。


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他人或群体认同,就会产生“被世界抛弃”的感觉,即使身处人群,也会“越是人多的地方,越孤单”。


一些青少年霸凌群体、“问题少年”“坏孩子”群体的参加者,并非真的想干坏事,很多都是为了获得同伴认同而走上歪路。


这表明一些孩子为了追求同伴认同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是非观和价值观等非常重要的东西。


鼓励孩子交健康、积极向上的朋友,让孩子的内心能和同龄人建立连接,会让孩子的认同需求得到极大满足,这会解决孩子沉迷手机的一半问题。


相约打篮球踢足球的孩子在受到朋友呼喊相约的那一刻,同伴认同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手机。


03 
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缺点和不足
为孩子心灵托底



多数家长往往低估了自己态度带给孩子的压力,其实在孩子心中,父母是“第一重要人”,孩子非常在意父母对自己的态度。


心理工作者发现,青少年有时说谎,是因为担心父母不能接纳自己的真实情况,从而假扮一个“完美”自我。


如果父母不能完全接纳孩子的缺点,孩子就的自我价值感就会降低,孩子就会在外界去寻找安抚,有的甚至因此走上歧路,成为孩子一生的痛。


著名电影人姜文谈及得不到母亲的接纳,几乎落泪,这件事造成他一生的困惑与永久的遗憾,所幸姜文在艺术中找到了心灵安抚。


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手机网络包罗万象,是孩子寻求心灵“安全岛”的最便捷、最容易的选择,手机可以麻醉孩子的“痛点”。


父母如果能正视孩子的优缺点,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会让孩子获得较高自尊和自信水平,当不用苦苦寻求父母的“接纳”时,孩子才能将注意力凝聚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04 

营造和谐安稳的家庭环境

满足孩子的安全需求


家是一个人身心的港湾。


孩子天生都有连接父母的愿望,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家庭纠纷不断,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会被撕裂成两半,其心灵会被父母的矛盾所割裂。


孩子也会深陷对父母和自己的对错评价的泥淖中,很多孩子将父母之间的矛盾归罪于自己,觉得是自己不够好,导致了父母的裂痕。


处在情感撕裂和压力之中的孩子,等于给他安全的“子宫”砍了一刀,孩子的安全感系数会降到极低的水平。

这时候,孩子急需一个替代性的“子宫”。


而有趣的手机会迅速给孩子构建一个新的、虚幻的环境,它象妈妈的“子宫”一样,紧紧包裹、托举着孩子。


父母应为了孩子,尽量放下分歧,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即便不得不离婚,也应表达出对孩子共同的、坚定不移的爱,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空间,不需要去向手机寻求“容纳”。


05

支持兴趣爱好

发展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拥有的能力和技能所持有的信念,是孩子对自己的积极预期,类似于自信心。


不同的是,自信心可能部分来源于早期父母的接纳,而自我效能感则来源于孩子自身的成功体验。


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来源于学习,但心理学家发现,发展兴趣爱好才是孩子获得自我效能感的最有效途径。


当一个热爱足球的孩子进了一个球的时候,当一个喜爱音乐的孩子能完整弹奏出一首乐曲的时候,当一个喜爱户外运动的孩子登上一座高山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会成倍地增加。


自我效能感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潜能,还能进一步指引孩子前进的方向。当孩子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获得快乐与成就的时候,他的内啡肽水平会随之提高,他就不再依赖手机带给他的短暂的、即时性的快乐了。


  06 

家长放弃自己的控制欲

让孩子获得自主人生


毫不夸张,也不危言耸听,有的孩子是被自己的家长推向沉迷手机的境地的。


有的家长认为,我对孩子的“严格管理”,“都是为了孩子好”。还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网上经常对父母各种找茬,控诉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是不是在不怀好意地带节奏呀?


还真不是。


哲学家弗洛姆说,“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控制欲”的本质是操纵孩子,将孩子当成自己能力的延伸,其实质是父母在压榨孩子的生命力归己所有。


爱自由是人的天性,很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自主能力是人的生命活力的重要来源。


一个丧失自主感,被父母牢牢操纵的孩子,很快就会“躺平”,因为他感觉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什么也改变不了,当他抱有这个观念的时候,他的生命力已经流失了。


而丧失生命力的肉体又无所寄托,那把自己交给手机好啦。


所以,父母们,要让孩子放下手机,最有效的办法不是喋喋不休地劝告,也不是冲动地抢走孩子的手机,而是让他感觉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


当孩子有多种选择的时候,孩子也是有理智和控制能力的。我见过大学里许多非常优秀的学生,沉浸于学习和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中,几个小时甚至一天都顾不上看手机。


手机对他们来说,就是个通讯和查询工具,仅此而已。


07

家长以身作则

远离手机


手机之所以能成为妈妈“子宫”的替代品,和手机本身的特质分不开。


不可否认,手机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因为它小小的身体里“应有尽有”,孩子精神上需要的一切,几乎都可以从手机上迅速得到满足。


尤其是孩子们的大脑发育不是很完善的时候,他们抵抗诱惑的能力要远低于成年人,这时,如果要让孩子远离手机,家长得以身作则。


另外,家长本人的关注点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


很有意思的是我刚刚十个月的小外甥,有阵子竟也“迷恋”上了手机。原因是他妈妈经常用手机和我们视频,他发现妈妈的关注点在手机上,他也很好奇,好像手机里有什么神奇的东西一样。


后来,当他妈妈认真看书的时候,他的兴趣就转移到了书籍上。


这就是父母的影响力。


08 

总结


家长要客观看待手机,手机就是一个时代福利性的工具,本身无善恶之分,也不存在神秘的“超能力”,相反,还为人们带来许多便捷。


孩子迷恋手机,是孩子自身某些方面出了问题,手机只是表现孩子问题的窗口。


有些时候,孩子迷恋手机甚至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毕竟手机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心灵栖息地,一个数字化的“子宫”,避免了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孩子立即走上不归路。


但手机毕竟不能替代现实生活,也不能让孩子获得长远幸福与快乐,得解决孩子的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让手机回归它本身,让孩子回归他本身。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