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为“四大发明”举报老师事件背后,让人细思极恐!

2019-08-28

关注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知子花家庭教育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郑文锋,因为对四大发明发表个人观点被停止教学工作和研究生招生资格24个月的事,引发轩然大波。


舆论关注之热烈,再一次证明,始作俑者的发力点,找得准、找得对。但问题是,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回到事情原点,这是个政治事件?NO。是个学术事件,也不是。就是一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教学事件了。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不经常听课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写老师留的创新论文,于是写了个关于四大发明的创新论文来想蒙混过关,被老师批驳。

 

然后,学生为了给自己出气,断章取义把老师给举报了……

 


看到这条新闻,我不禁佩服学生们的手段之狠、心机之深。


他们以所谓的维护四大发明的“爱国之心”,来抨击和绑架本该自由的学术观点,不仅影响了来之不易的社会信任,更是严重地伤害了当代教育的初衷与权威。

 

如今,对师德的探讨很多,对老师不尊重的事件也有很多。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对教师的尊敬是对求知的热爱与敬畏,虽然老师不代表真理,但老师是我们求知道路上的向导。
 
对于郑文锋老师来说,只凭言片语就判断一个教师的德行,施以严肃的处置还是很令人寒心的。

当我们抱怨世风日下的时候,是否想过是老师们先失了德行,还是我们的社会不重视教师这个职业在先。

对于这件事,我们不能纵容并鼓励这些投机取巧者,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展现无知,我们更不能委屈一个坚持学术观点,为学生负责,对学生有所要求的教师被社会误解和抛弃。


学生构陷老师,不仅是学生的灾难,更是教育的悲哀。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看到是,这事件所折射出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



01

学生不满作业安排,实施“报复行为”,实为缺乏尊重与感恩之心。


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很早就说过,不告密不揭发是道德底线,尤其在大学教育中不能提倡,会严重伤害大学精神。本例中,学生先是挖坑设计老师,然后举报,在网上传播。是非常恶劣的行为。


作为一名老师,我也遇到过多次学生举报的情况,有的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低,就不依不饶,用各种方式骚扰威胁,找各种领导来施压。


很多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学生会找老师说话里面的漏洞,随时准备去找领导告状。像郑教授这样因为一句话说错,而被学生放大、设计、陷害的,在如今的大学里屡见不鲜。长此以往,都没有老师敢管学生了。



社会一方面要求老师对学生负责,一方面又缺乏对老师师道尊严的基本维护,大学教育必然质量堪忧。


国外的世界一流大学里,教授根本就不会这样去和学生交流,不及格就是不及格,哪里会说这么多劝学生按课堂要求选题写作说到底郑教授还是想让这个学生及格,在给她机会,让她修改。但却反而成为中国大学讨好会告状学生的牺牲品。


“四大发明”这件事发生后,有人说,学生举报老师,绝对是世界第五大发明。


这个发明,揭开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


真理不怕质疑,越辨越明。


只有谎言才不许质疑,害怕被扯掉遮羞布。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学会感恩,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如今这件事让我们知道——


教师没有被学生尊重,更没有被社会尊重,而有些学生不懂得感恩,更不懂得尊重和最基本的做人原则。


我想,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悲哀,更是家庭教育的漏洞,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




02

老师因学术观点与看法不同而被处罚,不仅不公,还暴露了教育的百般无奈。


任何职业都有职业风险。比如当老师,原来都以为这个职业总是站着讲课,接触粉笔烟尘最多,所以咽炎、颈腰椎疾病、静脉曲张可能是最大的职业风险。


现在看,这些职业病顶多是身体的痛苦,远比精神上的虐待要轻得多。


当事教师郑文锋表示,自己同意学校的处理流程和结果,不希望再有人追究与跟踪此事——“我要好好做科研了,这事就过去了”。


结果虽已然如此,但我们也必须反思一下,为何本来“学术争鸣”的好事,会有如此结局?



其实,“四大发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个文化常识。


而对于它的质疑并不是今天才有,2006年余秋雨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就认为“四大发明”地位被高估,在他看来中国古代的第一发明应该是天文历法。


如果按照今天这个标准,余秋雨在电视上公开质疑“四大发明”,那真是罪不可赦!


质疑与证伪,是科学的不二法门。


没有争辩,没有争鸣,没有不同声音,哪来创新,哪来进步。


学术自由,是一切创新的源头。


掐断这个源头,整个社会就一片僵化。


钱学森至死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大学出不了大师?


现在答案出来了,连表达学术观点都被处分,这样的老师怎么指望他能在学术上有大的建树!


上大学时,确实也有一些规规矩矩的老师,照本宣科,像个读教材的机器人,考试的时候也格外开恩,只要按他讲的写,都能得高分,可是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不到任何东西。


反倒是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老师,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敢于发问,那独立思考的精神,能够照耀学生一生的道路。


不知道,这样的老师还有多少?


须知,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就是在于其相对宽容的言论氛围和学术精神,学术争鸣才体现真正的大学精神。没有开放、自由的思想,那么整个课堂就像一滩死水。

 

龚斌教授说:教师若性侵或杀人越货,当然可以举报。若学术观点与看法与所谓政治正确不同,向上举报,那决不是他的权利,而是诬陷,应开除学籍。


电子科大几个学生这种“政治构陷”的风气,如果继续发展下去,让人细思极恐,瑟瑟发抖!



有人说,当代教育的痛点是:学生无知无畏,教师举步维艰。


在这次事件中,主角早已不再是涉世未深的小白,而是一名已经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这就是明显利用规则“发泄私愤”


无知的人总以为自己一腔热血,根红苗正,然后极度享受给人“扣帽子”的快感,但未经反思、不讲逻辑的一腔热血往往是最糟糕的!


当一个人热衷于用这种不讲理的扣帽子来对待权威时,他也就默认别人也可以用不讲理的方式对待他。这就是反噬!在大家不讲理的条件下,教育的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


鲁迅先生说过:“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回看鲁迅先生的愿景,有些青年的“作为”,实在让人感到可惜和无奈!


写在最后:


教育是国之大计,老师、学生、家长,则是教育中最稳定的三角关系,相互依赖且相互成就。


当我们批判学校,诋毁教师的时候,不仅破坏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更是破坏了整个教育环境的权威性。


所以,保持对教育的尊重、对教师的尊重、对知识、学习的尊重,是发展教育的基本,也是一种教育环境中的仪式感。


三角形似的关系,缺了哪一方都不会再完整;


合作共赢,才是明智之举。


— END —


编辑:小花老师;文章部分内容来源:国学活水&每日观鉴,如果侵权,请联系后处理。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上外附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

课程设置:IB课程,AP课程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

课程设置:IB课程,Alevel课程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国际部

课程设置:其他课程

学费区间:5.5万/年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