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高考粽状元端午地理风暴来袭

2019-06-07

关注



端午安康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江苏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江苏主要种植的是冬小麦。冬小麦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端午时节,正是小麦成熟的季节,因此有了“出门一望麦儿黄”的美景。

1.名称由来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故称为夏节。

2.起源地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吴越即是现在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一带的地区,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南方地区。

3.传统习俗——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子,属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花样繁多。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子的主要食材稻米和箬竹主要产自气候湿热的南方地区。

4.传统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南方地区水泽之乡,河湖密布,传统的交通工具就是船,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古越人每天捕鱼捉虾,常常会互相比赛划船的速度,产生了“竞渡”。商周时期,人们在夏至祭祀龙神,就用龙舟竞渡为仪式,祈求风平浪静、洪灾不发。春秋战国前,赛龙舟在荆楚吴越一带已经十分盛行。

5.传统习俗——挂艾草与菖蒲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农历五月五日正是酷暑将至、蛇虫鼠蚁大量孳生的时候,古代卫生条件有限,很容易疫病成灾,所以古人讲究在端午“除秽辟邪”,熏艾草、插菖蒲等习俗,南方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更加湿热,熏艾草显得更为重要。

6.传统习俗——饮雄黄酒

雄黄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雄黄酒需在太阳下晒,有的从五月初一晒到初五。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

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南方气候湿热,植被茂密,容易滋生毒虫毒草。

可见,端午的许多习俗与我国南方的自然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起春节、元宵和中秋,端午可以说是“南方的佳节”。

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卫生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为了纪念端午节,民间有着各式各样的习俗活动。

今年又是和高考同一天,祝愿广大高考考生金榜题名,真的要高考“粽”状元!

端午习俗活动围绕敬龙酬龙、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主要习俗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悬菖蒲、端午浴、饮雄黄酒等等。

一年一度的端午甜咸粽大战按时打响了。一个月前我们和大象公会共同发起了有关中国人饮食习惯的系列研究,获得了许多关于地域和饮食习惯相关联的数据。

数据证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口味的「刻板印象」,其实是有客观基础的。

我将「偏好甜」计为 0,「偏好咸」计为 1,「无所谓」计为 0.5,分省计算了平均分,并且根据结果绘制了「中国人的甜咸地图」。

下面来看看我得出的十个结论:

1.在粽子这件事上,「南咸北甜」是靠谱的;

2.年龄不会影响口味,即使成长的环境中能吃到各种口味的粽子,各省 00 后的偏好和 70 后的偏好没有显著差异。

3.最喜欢甜粽的是山西人民,5 个人中就有 4 个人喜欢甜粽。

4.最不喜欢甜粽的是海南人民,61 名参与者中只有 3 名选择了甜粽。

5.最「包容」的省是安徽和云南,选甜和咸的人接近1:1。

6.苏北和苏南是典型的同省不同味,有口味偏好的人中,苏北四市甜口占了 66%,苏南则是咸口占了 70%。

7.与粽子不同的是,豆腐脑口味是另一种「南甜北咸」:

8.豆腐脑上,最喜甜的是珠三角居民,最喜咸的是东北与华北居民;

9.云南人民在豆腐脑问题上也秉持了咸甜兼收的原则,可以说是最包容的省份了~

10.大多数省份在两种食物的偏好上是相反的,非常的例外是上海和福建,尤其是上海,粽子和豆腐脑的咸口指数都达到了 0.8 以上;

赛龙舟、吃粽子这两个主要习俗的来源都与龙有关。早在4000多年前,长江中下游的南方吴越一带生活着古越族。《在说苑.奉使篇》记载,古越组人们都曾经自认为是蛟龙的儿子,因为蛟龙会出来害人,但是他们认为蛟龙绝不会残杀自己的骨肉。于是,他们把头发剪短了,浑身刺着花纹尽量使自己真像一个“龙子”,以躲避水神之害。古越祖先将部落图腾绘制在独木舟上,又划着这种舟去探亲访友,有时大家聚到一起就会趁兴比赛,看谁划得快。发展至今,成了现在的竞渡游戏。

后来形成了一年一度盛大的图腾祭。就是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者裹在树叶里扔到水里献给水神享用,还在击鼓声中划龙舟祭龙。

端午赛龙舟、食粽子的习俗由来广为流传的还有纪念屈原、伍子胥和孝女曹娥等说法。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艾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粽叶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各有千秋,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咸蛋粽等等。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以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古代一些地方民俗认为每年端午日午时,五毒(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开始孽生,而菖蒲和艾叶是神仙的宝剑,因此端午时节在门上挂菖蒲和艾叶以邪避毒。

古人认为五月是阳气最盛的时节,阳气旺易辟邪,因此很多人在端午午时会打好井水,用艾叶、菖蒲苗,黄荆枝、水杉枝、山苍子树枝、樟树枝等煮水沐浴,以驱病除邪。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端午的习俗也不尽相同。中国的端午节活动还有:饮雄黄酒、系香包、立鸡蛋、 挂钟馗像、放纸鸢、荡秋千、系百索子、赠香扇、晒百日姜、挂黄葛藤、画额、佩香囊、佩长命缕、拴五色线、食粽子、采药制茶、佩豆娘、贴五毒图、游旱龙、划喜船、打午时水、浸龙舟水、九狮拜象、放纸龙、点艾条、薰苍术、抢青、马拉溜、品花宴等等。

点个在看为考生加油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