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教学研究: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更值得肯定

2020-12-10

关注

点击上方蓝色字“王营说教育”关注公众号!

教学研究: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更值得肯定

王营


近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篇文章《警惕作文训练中的技术化倾向》,作者写道,“一提到作文训练,人们便自然而然地将它与方法和技巧联系在一起。笔者听过很多作文教学的公开课、示范课,执教者大都着眼于写作方法和技巧,按照课前设置的目标,指导学生进行专项训练。…… 文章本是思想和情感的产物,因此,作文训练不应单纯地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写作方法,更要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写作是情感的激荡、真情的流露,是用书面语言文字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古人说得好“我口写我心”,当经历过的人和事触发你的情感,促使你不得不一吐为快时,你就有可能文思如泉涌,进而下笔成文,得成佳作,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很多古代著名文学家写作时是不大讲究章法结构和写作技巧的,苏轼在《答谢民师书》曾说他作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

但是,我们在训练学生写作时却走向了“技巧”的一端,不太注重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尤其到了初中、高中阶段,教师为了应考的需要,往往向学生传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前后照应、怎样论证等写作技巧之类的知识。同时,对于学生“写什么”也大加限制,要么直击时事,要么深刻挖掘材料的微言大义,要么歌颂好人好事,有的教师甚至要求学生背诵各种类型的范文,以便在考场上借题发挥,总之就是不让学生写心中想说的话,因为说了真话,中考或高考的时得不了高分。记得有一年高考,一篇文字优美的作文在阅卷初始却被打了零分,原因是考生在作文中对老师破口大骂。但是,评卷细则规定凡是零分试卷都要复评,最后经过反复评定,才勉强给了及格分——36分。

“骂老师”当然不对,但也不可以成为判零分的必然理由。因为一个人的思想素质有高下之分,反映在学生作文中也有格调是否高雅、内容是否健康之别,健康的思想情趣需要作者不断提高自身认识水平,丰富人生阅历,大凡历史上传之久远的作品都是思想和艺术皆佳的精品,都能给后人在做人、做事上以启迪。中小学生由于接触社会机会相对较少,人生阅历浅,还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明确的人生追求,思想中莨莠并存也是在所难免的事实,还需要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断历练,去伪存真。因此,对于学生作文中暴露出的不健康因素唯一的选择是正确引导,而不能用我们成人的想法去要求他们,更不能因此扼杀他们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那么,在日常作文训练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笔者认为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儿童的本性,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世界的一切,可以看看蚂蚁、看看风物,也可以看看潮起潮落、云淡风轻。要鼓励学生静静地看,不可心猿意马、三心二意,要让学生不仅“看到”更要“看见”,所谓“看见”就是将所见之物入目后入心,入心后入情,使眼中之物成为学生心中之物,然而引导学生将观察所得、所感写成文章。这类写作训练教师不要设定条条框框,只要学生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

二是说写并重,培养学生的即时表达能力。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与表达实践,能说就说,想写就写,看到就说,说了就写,要让写作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长期这样积累和训练,学生就不再视写作为畏途,作文中就能做到有话可说了。

三是将命题作文变成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过程。日常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给学生命题作文。明确作文题目后,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进行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的指导,因为这样做会框定的学生思维,要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所得变成文字。

本文选自于作者新浪博客,已关联!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