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拯救“诚信”是全社会的责任

2021-03-12

关注


拯救“诚信”是全社会的责任

王营

据一份来自于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以14-35周岁青少年为抽样总体的调研报告显示:在校青少年中,受教育程度越高,诚信观水平越低,半数青少年认为讲诚信会吃亏。具体表现为:对诚信原则的认同强度、诚信的契约意识、对“因利失信”的反感强度均随受教育程度的上升而下降。在职青年的诚信观水平又低于在校青少年,呈现出逆向发展态势。

诚信,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人人都知道,诚信是一种美德,是维系美好人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这一美德在许多人身上时而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但在多数人心目中,诚信却早已变成一种多余的侈望,因为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实让人相信这样一种社会现实——诚信的人时常被骗,老实人经常吃亏。一个人在工作中讲诚信、脚踏实地又能如何?领导能看在眼里吗?还不如那些巧舌如簧、天天围着领导转悠的人能有好结果,“诚信”、“老实”其实成了贬义词,几乎与“傻子”同义。

就整个社会而言,不诚信的人和事时有发生。假药、假牛奶、假食品等欺诈案件经常爆料,走进商场,你一不小心就可能买到加入过量滑石粉的面粉、面条;在星级馆就餐,你吃得津津有味的美味佳肴可能是用地沟油制作的;你品尝的美酒可能是用工业酒精勾兑的;各级各类的“优秀”评选中,摆在你面前获奖证书上的鲜红公章可能是街头小贩用废旧橡胶雕刻出来的,水平不凡的论文可能是改头换面抄袭而来的。

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过“假人”,据说某地一副局长几年前因私吞公款获刑,潜逃至附近某县,隐姓埋名,后来又考取当地的公务员,一路飞黄腾达,又干到了局长的位置,要不是“严打”,恐怕他的身份也不会暴露。人都能做假,试想社会上还有哪些东西是真的,这个社会还有多少“诚信”可言?正因为这些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才导致“半数青少年认为讲诚信会吃亏”。

诚信的缺失从根本上说意味着整个社会道德的滑坡,医治这一病症的方法有三:一是靠法制,二是教育,三是靠舆论。

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严厉的法律,毫不留情地打击那些制假、造假的不法商人,尤其是药品和食品领域的造假,要发现一起严惩一起,情节严重的,杀头也不过分,因为他们制造的这些东西,本身就是在危害人的生命。

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对公民的诚信教育,也是万万不能的。学校和家庭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诚信品德,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地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将诚信教育贯穿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做真人。”

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要弘扬正气,激发正能量,多宣传和报道一些有关诚信的人和事,营造一个全社会讲诚信、以诚信为荣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尤其是单位的一把手,要把诚信、扎实、创新作为一条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亲贤远佞,让老实人不吃亏,让投机取巧者无机可乘。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