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那条叫做爱因斯坦的狗丢了,我的童年也结束了——真正的长大!

2022-06-29

关注

少女李玩父母离异,又各自重组了家庭,李玩自小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她喜欢物理,父亲却因为她英语不好,强迫她去英语小组。


她不能喝牛奶,每次喝都会吐,但大人以喝牛奶对身体好为理由,要她喝下去。

这个孤独,敏感又叛逆的少女只有一只名叫爱因斯坦的小狗。


她和爱因斯坦一起吃,一床睡,对李玩来说,爱因斯坦是她的朋友。


后来,爱因斯坦却被爷爷弄丢了。继母想出一个办法:买一条一模一样的狗。



李玩当然不信,她疯了一样的跑出去寻找她的爱因斯坦。可结果却是爷爷受伤了,奶奶也差点走丢了。


李玩为了她的狗,继续展现着青春期的叛逆,结果换来一顿暴打。


挨打以后的李玩变了,她开始好好学英语,也接纳了继母送的那只狗,就叫它“爱因斯坦”。


可是后来,这只假冒的“爱因斯坦”也被父亲送走了——因为它把弟弟吓哭了。


李玩继续生活着,平静地学习,后来还获得了物理比赛的大奖。


父亲要奖励她,她想去看看“爱因斯坦”(假冒的那只)。父亲同意了,开车带着她去了流浪狗收容所,但“爱因斯坦”已经绝食死去了。


李玩并没有大哭大闹,她很听话;回去还很听话地参加了家人为她举办的庆功宴,还笑着和为自己点“红烧狗肉”这道大菜的叔叔说“谢谢”。


影片的最后,李玩在街上重新遇见了走丢的爱因斯坦,而爱因斯坦已经有了新的主人。


她没有把爱因斯坦要过来,甚至庆幸爱因斯坦没有认出她来。


她只是选择一个人躲在无人看到的地方默默哭泣。


而旁边的墙上,还有她亲手贴上去,现在已经变得晦暗残缺的寻狗启事。



这是电影《狗13的故事》,一个关于“长大”的故事——李玩顺利“长大”了,成为了家人眼中懂事的好孩子。


但这种“长大”,不是破茧成蝶,更像是一种“驯化”,一种“被动成长”,直至变成大同小异的社会人。


这种成长,小编更愿意称之为“与童年永别”的成长,不是在童年肥沃的土壤上开花结果,不是童年世界的美好顺延,而是在那么一刻,经历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然后,被迫割裂自己的童年,成为一个不再孩子气的人。



在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还是高中生的凌霄、贺子秋还有李尖尖三兄妹有过一次对话——

那天晚上他们从小卖铺回来,怀里还抱着零食,嘴上吃着冷饮,一起聊起了长大这件事。大哥凌霄说:人本身,就是一瞬间长大的……别人不知道,只有你知道的那一瞬间……你的内心改变了,你感受到了生活的重量。


这一瞬间生活的重量压下来,根本不是童年的孩子可以面对的,他只能割裂自己,舍弃那个童年的孩子,才可以去面对。



回到电影《狗13》里,李玩失去了最好的朋友爱因斯坦,虽然这是一条狗,但却是她的情感寄托,可以倾听她陪伴她,失去这样一个朋友,即便是成年人也必然要经历情感的重挫。


但是大人们却以为,小孩子哪里懂那么多,伤心一阵子也就过去了。就算过不去,买一只一模一样的狗也是可以糊弄过去的。


如果不能糊弄过去,他们就要使出杀手锏了——你都这么大了!不能懂点事吗?


不要像一个孩子一样任性,不要那么情绪化,要讲道理,要实际一点,不要给我们添麻烦!


你应该长大了。


可是所谓长大,就是让孩子失去童真吗?就是让孩子割裂情感吗?就是把孩子直接推向另一个所谓“成熟”的世界吗?


小编经常听到家长和孩子说一句话:你要听话、要懂事。


这些听的话不全是指道理,而是指权威人物说的任何话,无论对错;要懂的也不仅仅是规则道理,而是大家达成默契的某个不可称之为规则的“规则”,而是某些门路。


这样的孩子是配合大人的,未来也是圆滑的,但绝对不是童真的。因为这样的长大,是与童年割裂的。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长大”,到底有什么坏处呢?难道那个所谓的保有“童真”的长大,真的就是最好的吗?如果一个成年人依然带有“童真单纯”,不是很容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吃亏吗?


先回答后面的问题,保有“童真”的长大未必是最好的长大,谁也不知道最好的长大是什么。不过,成年人依然带有“童真单纯”不代表愚蠢,他可以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但是不必要随波逐流。


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必要因为看清了生活的复杂真相而妥协,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做出不同的选择,到老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再回到第一个问题,割裂童年、与童年永别的长大,到底有什么坏处?


用阿德勒的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很合适: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被割裂的童年、被永别的童年,是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的。它会在生命的中心留下一个黑洞,这个黑洞会在午夜梦回被记起,然后他们会说:我从来就没有真正快乐过。


所以呢?人不应该长大吗?人要一辈子活在童年里吗?


不是这个意思,人会长大,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发展心理学的必然结果。


但是人的长大,不应该是被催熟的,不应该是被驯化的。


人的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不是和过去的割裂,而是处理完这个阶段的问题,然后迈向下一个阶段,迎接新的问题与挑战。



如果编剧决定把《狗13》改编成励志成长电影,那么思路可以是这样的:

少女李玩和父亲一起去了流浪狗收容所,看见了绝食死去的“爱因斯坦”,她心里很难过,和父亲一起要回了狗的尸体,然后,给它办了一场葬礼。


因为给狗办葬礼的原因,几天以后,家人才给李玩举办了庆功宴。有一位叔叔要点“红烧狗肉”,李玩阻止了叔叔:我不养狗了,可是,它以前是我的朋友,我不想吃狗肉。


又过了几天,李玩在路上看见了爱因斯坦,它和新主人在一起玩得很好。李玩跑过去和狗玩了一阵子,然后又和狗告别,并嘱咐新主人好好照顾它。


最后的一幕,李玩一个人在撕墙上的寻狗启示,她的表情很平静,她接纳了狗的离开,她已经做了正式的告别——不是永别,因为爱因斯坦依然是她的朋友,一个不在身边的、永远在心里的朋友。


童年会结束,童真永远不会结束;

长大可以从失去开始,但不会是心里永远的创伤。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