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大咖进校园|清华大学董士伟教授:开近代风气之先的广东

01-24 08:20发布于广东

关注


广东是我们的家乡和正生活着的地方。了解本地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家乡文化,理解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更好地传承文化。去年二月,董教授曾给清澜的学子带来别开生面的广东乡土历史讲座,为我们分析了广东独特的山川大势及其塑造的独特地域文化,董教授在讲座上旁征博引、诙谐幽默,令无数清澜学子难忘。


董士伟教授简介

董士伟,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曾任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现任清华大学佛学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已发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论文若干篇及《康有为评传》、《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合著)等著作。担任清华大学学生行读社指导教师,设计过全国几十条研学路线,并带领清华学生和全国很多中小学学生参与研学实践。


1月18日,在许多同学们的期待中,董士伟教授再次莅临清澜山,以“广东——开近代之风气之先”为主题展开讲座。他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将广东,这片我们脚下的土地,从晚清至当代的故事娓娓道来。熟悉的面孔、亲切的讲课方式,让观众们积极地投入了关于历史话题的讨论。他从广东独特的地理条件引出它开中国近代之风的机遇,从它孵育的众多近代名人中聚焦康有为,深入浅出地讲解他在经济、文化、思想上革新的深刻意义。同学们得以在董老师的生动演绎中找到探索历史的新角度,收获学习文化的新方法。



讲座结束后,围绕着讲座核心内容,以及历史的研究路径,读书方法,部分同学与董教授进行了深度交流,畅谈近两个小时,很多同学依然久久不愿离去。董教授笑称:“不少好问题,把我都难倒了”。他高度评价清澜山的学生:“国际视野、思路开阔,热情活泼,好学深思,提出的问题和见解水平与清华本科生不相上下。”


晚自习,董教授与意犹未尽的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这场有关文化政治、社会现象、以及个人思想话题的深入讨论,实现了跨时代思维的碰撞。董老师深入浅出的解答令人受益匪浅、深受启发,而同学们也有了颇多思考与感悟:



Amy:

时隔一年,再听董教授讲广东历史,又是那根亲切的“导游”手杖,又是时间凝固一样的入迷,是历久弥新。董教授的课堂里充斥着发散性思维,小小一个点可以连成线、面,又瞬间承接下一个典故,从古今游到中外,滔滔不绝。讲座全程我的cpu都在快速燃烧,以求跟上教授的速度,无奈历史知识储备实在有限,还是听得一知半解。对我来说,大师讲座的意义不在于搞懂其中每一个知识点,这得靠长年累月的扎实积累。我最感兴趣的是观察前辈的思维模式,从他们身上获取学习人文社科路径的切片。


与大师面对面聊天儿还帮助我驱散独自探索路上的迷茫,激励我思索学习以及职业生涯的道路规划。在讲座结束后的问答环节,我与董教授探讨了困惑我许久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有距离地学习历史,还是将自己完完全全浸泡在历史里?”在做东莞女工口述史项目的过程中,我忘我地沉浸在受访者的人生中,对每一个故事细节投入细腻的情感,却又不得不在对外展览的时候将自己拔出来,站在公众的视角对内容进行筛选过滤,以求达到最高的传播率。这时常给我带来一种撕裂感。


董教授并没有给出我明确的答案。他先是肯定了我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然后引申到戏剧中广为流传的相似难题,最后坦率地告诉我他自己也在寻求两者的平衡之道。而这样的对话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在交流中我认识到自己的困境并不是孤立的,而探索平衡之道应当是贯穿我职业生涯中的一道课题。我开始思索双专业的学业探索道路,将历史与人类学结合,前者拉长线看动态的人类发展结构,形成有距离、理性的历史观,而后者则沉浸在静态的田野调查中,以全副身心情感走进个体社会。又或者是人类与传媒学的结合,将深度的个人记录与思考转换至公共语境,点燃更多人对人文的热爱,就如同董教授来到清澜山与我们高中生进行探讨一样。



Bruno:

很感谢清澜山学校可以再次邀请到董教授来演讲,这次他主要聚焦到了康有为对中国现代化带来的贡献和广东是如何站在中国现代化的先锋的。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我们解释了康有为对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贡献。他通过广东的地理,和文化背景生动地描述了康有为作为一位早期改革者和思想家的努力,并强调了康有为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董教授的讲解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康有为的思想,也激发了我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思考。与董教授的交流更是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一直以为教授们都是严肃而古板的,但董教授完全打破了这个印象。他非常乐于与我们这些高中生交流,不仅回答了我们的问题,还鼓励我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他用平易近人的语言与我们交谈,就像是在与朋友探讨问题一样。这种互动让我感到非常舒服和自在,也让我对学术界的开放和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Tom:

与董教授的交流让我受益颇多,我领悟了学习历史的意义和方法,还听到了一些有启发性的观点。董教授告诉我们了解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不要看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了解历史是为了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历史就可以在未来避免重蹈覆辙。董教授说学习历史就一定要用客观、包容、开放的态度去看待历史,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自己不了解的事就不要随波逐流。至于如何客观,那就是要多方面了解一个事情,要看好几个不同的观点而非只看一个观点。我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赞同很多董教授的观点,即使不是研究历史的人也应该了解历史,要做一个有自信的文化,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包容和开放。


Yolanda:

董教授很有意思。他的讲座风趣,像讲故事一般,从先秦讲到当代,从水路运输讲到广东开放的文化。顺着他的思路,我们连贯地看过广东乃至中国的发展。我十分敬佩他的批判思维和独到角度。特别希望董教授能常来清澜山给我们讲课!



Richard:

这是董教授第二次来我们学校演讲。这次演讲以上次演讲中广东地理因素对其文化的影响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了广东地理因素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成为“开启近代风气之先”的关键因素。这次演讲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例如研究广东时不仅要考虑广东内部的地理人文因素,更要将广东置于全国范围内,以研究其在整个国家背景下的作用和特点;对比广东跟其他几个中国近现代的经济中心以寻找使其经济对外发展的独特因素等。


在众多独特的新知识间,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董教授对历史人物独到的“定位”技巧。在讲座后的问答环节中,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界定思想家的思想成体系的问题。董教授以孙中山先生为例,优先将其定位为“革命家”,而后才是“思想家”。这种思考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将它们放置在不同领域的贡献中仔细思考。而最为重要的是,这种“定位”的思想的应用范围远远不止于历史研究。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许多同学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仍不清楚,而通过剖析自己,思考自身的的兴趣、能力、成就等,进而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正是历史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体现。


Isabella:

通过董教授的分享,我总结出广东能够开近代风气之先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地利,是广东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广东位于中国南部,毗邻香港和澳门,这些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这使得广东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思想和商业观念的影响,促使其更早地接触到现代化的思想和实践。人和,是人们带来的新思想。对近代史影响颇深的几位政治家:康有为,孙中山,和梁启超都是广东人。他们在广东接受新思想,也把新思想带来广东。他们代表在广东接受了新的思潮的那一代人,这些新的思想让广东不仅有了商业上的“先”,也有了“思想上”的“先”。天时,不如说是时代赋予广东的责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得历史的聚光灯终于照向了广东。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一代又一代人的选择成就了我生活的这片土地。



18日下午,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座谈会,来自各个学段和学科的教师和董教授面对面交流。董教授分享了他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包容心态的见解,并提供一些实用的策略,例如展现学术问题的多元视角。他强调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塑造人格,而不仅仅是积累知识。在互动环节中,清澜山教师带着精心准备的问题,与董教授进行深入地探讨,受益匪浅。


Charlie Chen:

IT 教师

自早闻清华董教授在人文学领域的深厚造诣,今日得以一睹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实感荣幸,深受启迪。董教授提倡,我们应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人格,既要教会他们包容与理解,具备有成人之美的君子风范,又要培育他们独立思考的坚定力量。确实,在这个信息爆炸、变化迅速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不仅需要学会宽容接纳更多元的观点,还应学会在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中做出理性的判断。尤其是当他们未来步入国际舞台,更需具备海纳百川的胸怀。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中,如何让孩子保持纯真的自我,成为我们的重要课题。孩子们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各种声音中寻找自己的立场,坚守个人的主见。这对我来说尤其重要,指引着我在培养孩子们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融合人文素养的培育,使他们成长为既有技术深度又有人文底蕴的新一代人才。



Amelia Lu:

语文教师

关于人文素养的教学之道,董老师从人文性本身切入,为我们提供了一场深入浅出而酣畅淋漓的讲座,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精神,思辨的能力和对身边世界的热爱,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这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谨记也需要不断践行的理念。正如董老师所说,“人格养成才是知识传授的首要目的。” 而我也意识到,教师需足够开、包容、热爱、思辨,才能够支撑起培养学生人文性的责任。


Violet Li:

艺术教师

已经是第二次聆听董老师的在校讲座,钦佩与董老师以人文历史的视角对现实、当代事物的阐述方式。在这次教师培训的讨论中,我也有幸聆听到了其他老师们的教育心得和困惑;董老师讲到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要把艺术作为人格养成的方式而非谋生的手段,这些都让我很受启发。作为一名艺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如何鼓励学生淡化“成果”而继续以艺术的视角观察生活,这将是我持续思考的问题。讨论的过程中董老师对“历史小说”和“小说”的提示让我对创作概念又有了新的认识。我想说,这是一次很有收获的学习体验,感谢董老师,也感谢学校对教师个人提升学习的支持。



Written by|Jessie Wang

Photo by|Robbin Wang, Chandler Liu

Proofread by|Mengya Qu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免费联系清澜山学校TsinglanSchool

每天限50个名额

联系学校

提交成功后可以直接一键联系学校哦!

清澜山学校

课程设置:AP课程,美国课程,双语国际课程

学费区间:19-26万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